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深融咋破题? 专业达人精准"点穴"

2020年12月01日07:43 | 来源:中国记协网
小字号
原标题:看招 | 深融咋破题?专业达人精准"点穴"

编者按:“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被写入“十四五”规划建议。下一步,深度融合如何加快推进?要达到什么目标?又有哪些路径?近日,在中国记协、湖南省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2020中国新媒体大会上,专家学者和实践达人围绕深度融合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探讨。

01

彭波:信息视频化 视频超高清化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雅讲席教授、博导,北京大学互联网研究院(深圳)院长彭波认为: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融合不是传统媒体+互联网,也不是互联网+传统媒体这种形式上的融合。而是要用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方式,对传统媒体的新闻采集方式、生产方式、发布方式,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实现从传播方式到表达方式的全面革新。“信息视频化、视频超高清化”将会是新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

02

宋建武:与社会治理体系高度一体化的传播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中宣部媒体融合专家组成员宋建武认为:目前媒体融合的发展面临着“有爆款没用户、有流量没平台”的瓶颈。如果没有主流媒体的自主平台,就没有主流媒体的一切。没有自主平台,既不能够起到为党和政府服务的作用,又获得不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深度融合需推动全媒体传播体系成为与新时代基于互联网的社会治理体系高度一体化的传播体系。

03

汪文斌:转场+转化

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融合发展中心主任汪文斌认为:如何把内容资源优势转化为平台优势,主流媒体要做到两个“转”:一是转场,优势资源要向新媒体进行集结,核心资源要向新媒体进行配置;二是转化,就是要创新话语体系,把传统的广播电视表达方式转变为年轻一代网民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这方面的一些尝试非常成功,比如说主播说联播、“两神山”建设慢直播等。

04

肖春飞:必须跨过七道坎

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委员、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副主任肖春飞认为:党报是主流媒体的中流砥柱,也是我国媒体融合能否高质量完成的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环。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主流媒体作为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必须跨过观念、技术、人才、资源、平台、考核和空间等七道坎,实现拥有海量用户的自主可控的移动传播平台,将生存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05

田豆豆:移动优先是借力点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三八红旗手、人民日报社湖北分社采编中心主任田豆豆认为:身为传统媒体人,做全媒体之事,移动优先是借力点。面对热点话题,主流媒体必须冷静处理、理性对待,用真实、准确的信息引导公众。跟群众站在一起,与群众的心相连,才能树立起作为主流媒体应有的公信力,我们的报道才会更有温度和力度。

06

顾雷鸣:一支队伍+两级策划+三项机制

新华日报社总编辑顾雷鸣认为:媒体内容的创新创优和精品生产是媒体最硬核的竞争力,是“硬通货”。我们近年来的做法用三句话来说就是:一是一支队伍服务多个平台,按照“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要求,优化调整了机构设置,建立了适应全媒体内容生产的一体化组织结构。二是两级策划激发创新活力,实施编委会和采编部门两级策划,并通过采编联动会机制打通两级策划,提高了创意策划能力。三是三项机制提供坚实保障,健全考核机制,体现了向移动优先倾斜、向精品原创稿件倾斜的导向;完善阅评研讨机制,加强业务研讨交流;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推出名师带徒工程等一系列具体举措。

07

李鹏:技术和内容的融合

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李鹏认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中,改革的重点是技术和内容的融合。因为技术赋能内容,需要在技术和内容的融合上做好文章。难点是体制、机制的创新。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生产传播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在整个体制、机制上一定要跟进。若非如此,我们的媒体融合不可能真正走向纵深、产生质变。(作者:刘占芹 姚瑶;摄影:辜鹏博 本文版权归中国记协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为“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

(责编:宋心蕊、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