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2020传媒行业年度焦点:迭代共进 驱动发展

2020年12月30日07:00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2020年度焦点迭代共进 驱动发展

2020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而“宅生活”也让新闻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发生了变革,直播、短视频成为传媒行业的主流传播手段。这也促使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迭代共进,智媒体在疫情防控期间得到了迅速发展,媒体融合进入了加速跑的赛段。

智媒体:智能无界 新闻无限

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媒体融合提供了重要支撑,在万物互联的2020年,让媒体融合进入了加速跑的赛段。

AI赋能媒体

媒体不仅是新资讯的传播者,也是新技术的实践者。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多家媒体的AI主播竞相亮相。

作为新闻界首位由人工智能驱动、3D技术呈现的AI合成主播,新华社推出的“新小微”实现了多机位多景深、多样化精微表情播报,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呈现播报形态,使立体感和层次感明显增强。新疆日报社推出的AI主播,每天亮相直播间,就两会上各族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发表观点,引导舆论,在鲜活生动中有效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

不仅是AI主播,大数据、5G全息访谈等技术也全方位融入两会报道。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推出全新5G+AI模式,用智能助力两会报道,5G+AR采访眼镜可以让记者实时了解人物信息资料,并在拍摄时与后方编辑实现屏幕共享、实时互动。同时,记者还可用采访眼镜的第一视角完成视频录制、拍照、直播等工作,对于回传的拍摄素材,利用iMedia、iMonitor、iNews智慧平台,用智能剪辑、智能导播等方式更高效、更准确地制作视频新闻,实现对新闻采编发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

AI的多场景赋能,给用户带去了视、听、读、聊的智能化体验,助推传播力提升。

服务应急防控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媒体融合实现了新闻传播与信息服务的综合效果,满足了公众对于疫情防控信息和服务的多种需求。

4月17日,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将“疫情风险等级查询”“疫情防控行程卡”“入境/境内同乘接触者查询”“医用口罩服务专区”和“全国应急保障物流电话查询”等与疫情相关的五大服务板块集于一体,大大方便了公众的查询和使用。人民日报社、新华社等中央媒体以云直播、互动H5、交互数据、微直播、长镜头等多种融合报道方式,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舆论支持。《南方》杂志上线24小时在线服务智能应答机器人“战疫AI”,解答群众关于哪里有发热门诊、乘坐出租车公交车怎样才安全、企业如何申请复工等问题。

这些创新的融合案例也进一步印证了“新闻+政务+服务”的融合之路,是一条适合当前传播生态、实现媒体价值的重要路径。

助力基层治理

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媒体的内容生产效率和创新性,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好的体验感。但技术并不是媒体融合的制胜法宝,只有立足当地实际,充分了解了用户的需求,才能增加用户黏性。

作为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区县融媒体逐步成为基层全视角的传播平台。其通过对“播、视、报、网、端、微”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构建起大小屏联动、全媒参与、全网转发的传播格局。

北京海淀区融媒体中心智能客户端上线,并建立全国首个区级“智慧城市融媒实验室”“5G融媒实验室”;四川省仁寿县推出“大美仁寿”客户端,为当地居民提供本地新闻和生活资讯,举行了“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山东网开展“惊蛰春耕忙”融媒直播活动,走入生态无人农场、农机生产企业;北京朝阳区融媒体中心从新闻宣传向综合服务平台拓展,以新闻“+政务”“+服务”“+舆情”“+活动”等组合丰富着媒体属性;浙江省首家街道级微融媒体中心——杭州西湖区灵隐街道微融媒体中心启用,对“下沉”街道进行有效探索。这些案例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有效创新。

此外,绍兴新闻传媒中心、北京延庆区融媒体中心等,在融合时的顶层设计、流程再造、机制创新等也都呈现出新的发展生机。(记者 韩萌萌)

直播:风起云涌 问题丛生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很多人自然地成为线上直播的忠实拥护者。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0》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5.62亿,占网民整体的59.8%。网络直播产业的蓬勃发展,也让其在“风起云涌”与“探索前行”的特点中,呈现出万物皆可直播的局面,成为传媒行业在2020年毋庸置疑的关键词。

直播+带货 风起云涌

“直播+带货”不仅满足了人们“看”的感受,而且满足了人们“购”的欲望,在今年的“宅生活”中炙手可热,这也让无论是电商平台还是内容平台,都打出了直播电商这张牌。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为助力受疫情影响的全国各地复工复产、经济复苏,朱广权与李佳琦搭档组成“小朱配琦”的直播拉开了传统媒体“直播+带货”的序幕。

此后,人民日报新媒体助力湖北复工复产,发起“为鄂下单”公益带货直播;桂林日报社发起“桂林 挺你”直播活动,以桂林市秀峰区为代表的地方政府巧借新媒体推介文旅行业;卓众出版旗下农业机械杂志社打造线上直播节目“农机TV”,聚焦春耕时农民朋友和业内人士关心的问题……为“热干面”带货,为地方经济出力,进一步展现出直播活动在“宅生活”外的重要作用,而这也让“出圈”成为其在上半年呈现出的最大变化。

尽管“直播+带货”成绩亮眼,但也暴露出假货、流量造假等问题。为加强对网络秀场直播和电商直播的引导、规范,强化导向和价值引领,营造行业健康生态,中国广告协会发布国内首份《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对直播电商中的各类角色、行为做出了全面定义和要求;国家网信办发布《互联网直播营销信息内容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第一次对直播服务流量造假、虚假宣传等作出直接规定;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加强网络秀场直播和电商直播管理的通知》,明确社会效益优先的方向,切实落实平台的主体责任。

对此,各平台纷纷加强了对电商店铺资质审核和流量投放的要求,如鲁班开户限制、巨量引擎暂停新增开户许可等,平台规则的变化也成为“直播+带货”在下半年呈现出的最大变化。

事实上,“直播+带货”中的不尽如人意,正是真实的体现,是问题的体现,是所应提升之处的着力点。直播平台是公共平台,不能重流量轻责任、重收益轻担当,而应成为责任之地、价值高地,以此让“直播+带货”在“阳光大道”上越走越远,让消费者在安全放心的环境中提升消费体验。

直播+内容 探索前行

疫情在一段时期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除“直播+带货”这一在今年最为抢眼的直播产业形式,“直播+新闻”“直播+扶贫”“直播+旅游”“直播+教育”等“直播+”的传媒方式,同样令人惊喜。

“宅”成为常态,新闻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均发生了改变。为给受众带来最新的防疫战疫新闻、战疫科普知识,众多媒体平台通过线上入口,发挥直播优势,以“直播+新闻”的方式,让疫情直播实现了小屏化和大小屏融合,助力整个社会科学战疫。

今年清明节,疫情以来闭馆72天的故宫博物院联合人民日报社、新华社、抖音等媒体和平台,首次开展了“安静的故宫,春日的美好”网络直播。3场云看展在全网总浏览量超4.3亿。

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脱贫攻坚工作时,走进“秦岭天下”直播间,和直播带货的村民一起交流。“直播+扶贫”成为脱贫攻坚的新兴方式。

同时,“直播+公益”也随着“直播+”的发展而悄然兴起。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快手开展“24小时公益直播接力”活动,嘉宾通过直播的方式分享自己和书的故事,活动当天的直播打赏收入全部用于山村儿童图书室的建设。

受疫情影响,旅游业在今年遭遇行业“寒冬”,而具有即时互动和沉浸性特点的“直播+”与之碰撞出火花,云旅游也为游客带来了全新体验,助推了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对于同样以线下为主要场景的体育赛事和文化演出而言,线上音乐节也将文化消费从线下搬到线上,给受众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视听盛宴。

除此之外,教育、医疗等也在2020年中与直播进行相加、相融,出现了云教育、云养生……直播也倒逼了许多行业和企业的数字化升级。(见习记者 张博)

短视频:蓬勃兴盛 蓝海可耕

短视频已成为新闻报道新选择、电商平台新标配。今年,传统媒体利用短视频在助力抗击疫情、脱贫攻坚、两会报道等方面推出一系列优质产品,不断提升传播效能,亮出融合发展可视化“成绩单”。

1月,可发1分钟短视频的微信视频号启动内测引发关注。微信的入局或将打破短视频平台“两强”格局。背靠强大用户基础,微信视频号或是媒体发力短视频的又一有力平台。

短视频+战疫:一张一弛

疫情期间,受众有更多时间浏览资讯信息,媒体突破传统媒介,利用网络平台以更为直观的视频方式,一方面提供新闻资讯与防疫知识,另一方面传递情感关怀与抗疫信心。

如身处武汉的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自1月20日起推出“众志成城共克疫情”抖音合集,目前更新至1366集,播放量超过135亿。《钱江晚报》为配合疫情防控,虽然从2月5日起休刊至2月17日,但在抖音上,《小时视频》栏目于1月23日发布“战疫情,加油中国”第一集,目前更新至186集,有2.5亿播放量。在短视频形式上,《南方都市报》在1月23日发布的防护措施科普短视频中,生动形象的动画形式可谓老少咸宜。伴随疫情进程,短视频紧扣时间节点,突出暖、实、新的特点。如《人民日报》抖音号3月15日发布的《现场宣布!襄阳对援襄医疗队A级景点和25家星级酒店终身免费》获得超过641万点赞。在网媒方面,澎湃新闻及所属外文新媒体第六声在脸书和推特等海外社交媒体上推送的人物短视频故事,打破了第六声海外社交账号对外传播数据多项纪录。

短视频+脱贫攻坚:激发动力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中央与地方媒体一方面以“短视频+直播带货”的方式“真金白银”帮助各地复工复产,助力脱贫攻坚;另一方面讲述脚踏实地、勤劳奋斗的小康故事,激发内生动力。

如新华社客户端推出短视频《迎着东升的红日——走向小康之路的赫哲族》。在报纸方面,《光明日报》《工人日报》开设的《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栏,均采用全媒体报道方式,如《工人日报》在版面上附视频二维码,体现融媒体报道思路。地方媒体也通过全媒体报道,展示脱贫攻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动实践。例如,浙报集团县级融媒体中心共享联盟策划的《大潮起之江 “窗口”看小康》系列短视频,首批播发的17期报道全网转发量达1200万。

短视频+两会报道:生动易懂

受疫情影响,今年全国两会采访从“面对面”改为在“云端”进行。媒体一方面施展5G、AI、VR/AR等“十八般武艺”,用技术拉近与代表委员的距离;另一方面用通俗易懂、生动准确的短视频产品阐释两会亮点。

如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一本政经工作室和法治头条工作室联合推出3D动画短视频《当哪吒遇上民法典》,人民网推出《“桃园三兄弟”用上民法典》动画短视频。中国青年报社打造《两会聚焦》微视频等全媒体专栏,制作2分钟、1分钟、30秒等多种类型的短视频在不同的平台进行传播。在地方媒体方面,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打造《民法典遇上四大名著》6集系列短视频,重庆日报社两会期间推出《十秒读报告》《十秒看两会》等短视频。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在抖音、快手平台开设“聚焦2020全国两会”专题,相关短视频两会期间播放量达1803.2万。

短视频+难忘瞬间:感人至深

今年以来,无论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还是对南方洪涝灾害的报道,以及对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在线下举办的首场重大国际经贸活动——服贸会的关注,短视频以亲临现场的温度与对感人瞬间的记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人民日报社推出的短视频《快看!60秒打卡2020服贸会》、新华社推出的短视频《不朽的军魂——记抗战老兵叶道清》,令人难忘的还有国庆期间,南方网推出的短视频《我爱我的祖国——八代人唱响时代曲》,唱响了在正能量引导下,短视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出路。(记者 尹琨)

(责编:宋心蕊、鲁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