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同志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對外宣傳工作,創新對外宣傳方式,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習近平同志關於對外宣傳工作的重要論述,蘊含著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對於我們進一步把握對外宣傳的方向目標、重要任務和基本遵循,以改革創新精神做好新形勢下的對外宣傳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一定要把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重要講話精神作為重大政治任務,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精神上來,切實擔負起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重要職責。
深化中國夢對外宣傳,以中國夢為引領講好中國故事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當代中國最宏大、最精彩的故事。當前,13億多中國人在中國夢感召下,正在以自己辛勤的勞動追求和實現夢想。中國人怎麼想、怎麼做,中國向何處發展、未來前景怎麼樣,都體現在中國人民追逐夢想、實現夢想的故事之中。講好中國故事,要按照習近平同志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要求,深化中國夢的對外宣傳,全面准確生動地講好中國夢。一是圍繞中國夢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之夢這個本質,講清楚中國夢體現了歷史、現實、未來的緊密聯系,是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質朴夢想和美好願景,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民族風格、文化底蘊。二是圍繞中國夢是人民的夢這一根本屬性,講清楚中國夢體現了國家夢、民族夢、個人夢的有機統一,要依靠人民來實現,不斷為人民造福。三是圍繞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這個實際,講清楚中國發展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實現中國夢需要付出艱苦努力。四是圍繞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這個方針,講清楚中國夢是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夢,與各國夢息息相通,實現中國夢不僅造福中國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
講好中國故事,要闡釋好中國特色。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澱、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進程中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團結奮進的重要精神支撐,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講清楚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
講好中國故事,要介紹好中國的現實情形和未來走向。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國際社會越來越關注中國“從何處來、向何處去”的問題,講好中國故事,就要回答這個問題,解疑釋惑,使國際社會全面、客觀、理性地看待和認識中國。要講清楚中國的發展進步,介紹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中國人民精神面貌發生的深刻變化,深入闡釋中國發展進步的路徑、軌跡和原因,用事實說明中國政治制度、經濟政策、民生安排的正當性、合理性。講清楚中國發展面臨的挑戰和我們戰勝挑戰的措施,用事實說明在中國這樣一個擁有13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搞現代化建設,其困難之多、矛盾之復雜前所未有、世所罕見,中國有信心、有能力克服發展進程中的困難和矛盾,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推動社會進步。講清楚中國的未來發展走向,介紹中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繼續推進改革開放、努力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說明中國堅持和平發展、開放發展、共同發展,通過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發展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通過這些介紹,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的了解,穩定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展的預期,減少疑慮和誤判。
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傳播好中國聲音
傳播好中國聲音,需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需要打造國際一流媒體。媒體是國際傳播的主力軍,壯大媒體力量是提高國際傳播能力的基礎環節。中國是一個媒體大國,但還不是一個媒體強國,缺少在國際上有較大影響力的一流媒體。改變這種大而不強的狀態,需要進行資源整合,變數量優勢為質量優勢。當前,傳媒業正在向數字化、網絡化轉型,這是實現傳播能力跨越式提升的良好機遇。要堅持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並舉,加快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以報紙、通訊社、電台、電視台等傳統媒體為依托,大力開發和運用數字化、網絡化技術,把傳統媒體的內容優勢和新興媒體的傳播優勢有機結合起來,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應用,創新媒體傳播方式,在新一輪傳播能力競爭中贏得主動。要堅持軟件硬件並重,把軟件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著力在優化採編網絡、豐富信息內容、完善營銷體系、改進傳播技術和吸引培養人才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知名度的精品欄目和節目,不斷提高新聞信息原創率、首發率、落地率。要關注世界上發生的事情,客觀、全面、真實地報道好這些事情,把中國價值理念融入媒體的報道之中,為國外受眾提供觀察國際社會、國際事務的中國視角,引導他們准確理解中國在有關問題上的立場主張。
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需要創新“走出去”方式。在復雜激烈的國際信息競爭中,中國媒體想贏得主動、佔領先機,就要加快“走出去”步伐,積極融入國際傳播體系。實踐証明,推進媒體在海外本土化發展,是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有效途徑。把選題策劃、生產制作、營銷發行等環節前移到對象國家和地區,逐步實現機構本土化、人員本土化、內容本土化,更加精准地定位傳播產品和傳播對象,提供符合國外受眾需求的產品和服務,形成中國聲音的“本土化”表達。要引導和支持國內媒體確定好“走出去”的重點國家和地區,規劃好具體辦法和具體項目,與國外各類媒體在稿件交換、節目制作、記者互訪、技術支持、新媒體運用等方面廣泛開展合作。
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加強頂層設計,優化資源配置,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共同做好國際傳播的大格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激發市場機制的活力,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企業,引導它們把企業經營活動與展示國家形象結合起來。要扶持一批面向國際的智庫和非政府組織,鼓勵和支持它們開展國際交流合作,在更多國際場合發出中國聲音,在國際傳播中發揮更大作用。地方對外傳播是國際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特別注意發揮邊疆省區地緣優勢,把國家層面的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與邊疆省區的對外傳播工作結合統籌起來,把有關地方的工作機制、品牌項目利用好,形成整體效應。
加強話語體系建設,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對外話語體系建設十分重要。中國故事能不能講好,中國聲音能不能傳播好,關鍵要看受眾是否願意聽、聽得懂,能否與我們形成良性互動,產生更多共鳴。習近平同志提出,要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這為我們加強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指明了方向。
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要著力抓好融通中外這個關鍵。融通中外,就是我們傳播的概念范疇表述既要符合中國國情,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又要與國外習慣的話語體系、表述方式相對接,易於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打造這樣的概念范疇表述,是我國對外傳播工作的重大創新,有利於中國聲音傳播出去,有利於中國與世界更好地溝通和交流,有利於國際社會客觀、理性地認識中國。為此,一方面要堅持和發揚中華文化這一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精神基因和精神標識,以中國核心價值觀為支撐,在對外傳播中充分體現我們自己的價值理念、實際情況和立場主張﹔另一方面要以“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開放包容姿態,積極反映中國對人類共同命運和全球事務的認識、思考和擔當,多反映中國與外部世界的話語共同點、利益交匯點,多貼近外國受眾的思維習慣和語言習慣。同時,要解放思想、拓寬視野、海納百川、兼收並蓄,積極學習借鑒國外有益的文明成果,不斷豐富我們的概念范疇表述,使中外話語體系更好地相融相通。
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要在“新”字上下功夫。圍繞新形勢、新變化,使我們對外傳播的概念范疇表述更好地適應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更有效地服務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一是把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成就新經驗介紹好、闡釋好、傳播好,將其作為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的重點,形成完整的、准確的表達和闡述方式。特別是要闡釋好中國夢和改革開放的新舉措、經濟發展的新思路、對外交往的新理念等。二是針對外界關注的一些涉華重要問題提出新的概念、新的表述,准確反映中國在這些方面的發展進步。我國的民主人權、新聞管理、民族宗教、司法體制等問題長期受到外界關注,其中不乏誤解和偏見。要根據我國的實踐,概括和提出新的概念、新的表述,把我們的國情說明好,把我們的主張闡釋好,把我們的進步介紹好,引導國際社會客觀、公正地認識和看待這些問題。三是圍繞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提出中國觀點、表明中國立場。當前,氣候變化、金融安全、全球治理、網絡安全等越來越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話題,解決好這些問題需要國際社會共同努力。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國家,要在這些問題上提出主張、表明立場,與國際社會廣泛開展對話和合作,為推動解決這些問題作出更大貢獻。
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要有學理支撐、理論突破。要推動對外傳播工作者和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深入研究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深入研究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關注,深入研究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交流方式,爭取在一些重大問題的對外話語體系建設上有所突破,在更廣泛領域構建起既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又能與國際社會開展有效對話的話語體系。
當今中國已經與世界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世界需要更好地了解中國,中國也需要更好地了解世界。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同志重要講話精神,勤奮務實,開拓創新,形成全社會共同講述中國故事、共同傳播中國聲音的工作格局,增進中國與世界的相互了解和理解,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營造良好的國際輿論環境。
(作者為中宣部副部長、中央對外宣傳辦公室主任)
(《 人民日報 》2013年10月10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