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200年后再出發:海外華媒的華麗轉身

嚴瑜 張思雅
2015年08月26日08:1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中新社發

  圖為世界華文傳媒論壇海外嘉賓參訪貴陽聯合智造創客空間。賀俊怡攝 中新社發

  從1815年第一份海外華文報刊《察世俗每月統記傳》創辦至今,海外華文媒體已在不知不覺間走過200年的風雨歷程。站在200年后的新起點,海外華媒如今發展得怎樣?能否趕上“互聯網+”的新浪潮?又該如何更好地向海外讀者講述“中國故事”?

  8月22日至8月24日,由國務院僑辦、貴州省人民政府、中國新聞社舉辦的第八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在貴州省貴陽市開幕。來自63個國家和地區的約430名海外華文媒體人齊聚一堂,以“華文媒體200年—薪火傳承與時代擔當”為主題,暢言發展,共同勾畫海外華媒200年后的新姿態、新轉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木板雕印、線裝書頁、每期約2000字……1815年8月,英國傳教士在馬六甲創辦了最早的海外華人報刊《察世俗每月統記傳》,由此拉開了華文媒體植根海外、蓬勃發展的大幕。

  斗轉星移200年,從辛亥革命到抗日戰爭,從二次世界大戰到中國改革開放,幾乎每一個關鍵的歷史節點,都有華文媒體為變革發聲、為祖國吶喊的活躍身影。正如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艾力更·依明巴海在論壇開幕式上所說:“1815年以來的兩百年,既是一部可歌可泣的中華民族奮斗史,也是華文媒體自強自立、薪火傳承、做大做強的兩百年。”

  步步是辛勞,字字是責任。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如何才能在異鄉的陌生土壤生根發芽,站穩腳跟?荷蘭《聯合時報》社長陳光平曾說,在一個非母語的環境裡,海外華文媒體以中文為媒介,用方塊字表達,傳播著中華文化,本身便是件溫馨感人的事。也正是肩頭這份文化責任與使命,使海外華媒人即使面臨諸多困境,依然頑強拼搏,努力發聲。

  如今,經過200年的薪火相傳,過去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勢。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球具有一定規模的海外華文媒體共1019家,不僅涵蓋報紙、雜志、電台、電視台等傳統媒介形式,也在網站、微博、微信客戶端、網絡電視等新型媒介平台佔據一席之地。

  如不少海外華媒人所說,今天的海外華媒不再只是一支在“異文化”中奮戰的“孤軍”,而已成長為國際輿論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海外華文媒體的壯大,給了我們更多前行的動力和信心。”首次參加世界華文傳媒論壇的《安哥拉日報》社社長高陽興奮地對筆者說。

  從“+互聯網”到“互聯網+”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媒體行業都在面臨巨大的沖擊,海外華媒同樣不出其外。在“互聯網+”的大趨勢下,海外華媒又如何思新求變?

  兩年前,德國明斯特電視台中國部總監周俊就和他的團隊嘗試在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中,運用互聯網大數據技術。他們利用大數據分析出西方民眾對中國文化的偏好,在格林童話之鄉——德國編撰出版了德文版《黃鶴樓的童話故事》。

  當然,互聯網時代帶給海外華媒的不僅是技術,更是嶄新的理念。如鳳凰衛視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劉長樂在此次傳媒論壇高端論壇上所說:“‘+互聯網’是一個簡單的疊加,而‘互聯網+’則是一個從思維模式到運營模式的融合疊加。”

  融合,正是如今海外華媒從“+互聯網”走向“互聯網+”的一種新轉變。

  美國《僑報》總編輯鄭衣德決心借助媒介融合,為讀者打造紙媒引領新媒體的“美好生活”。“‘紙’沒了,‘報’還在。‘報’的核心地位不能變。”談及紙媒的發展前景,鄭衣德依然充滿樂觀,這種樂觀並不盲目。他與筆者分享了他對於未來媒介分工的清晰規劃:“根據新聞類別來跨媒介運作,快新聞上客戶端,大新聞依靠報紙做系列專題。”

  對此,美國美南新聞報業電視傳媒集團總裁李蔚華也深有同感:“媒介融合是一定要做的!”

  李蔚華在美國經營著3家華文日報,在他看來,手機等移動客戶端將是媒介競爭的最終決戰場,而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也為傳統華文媒體的節目來源和盈利模式提供了新的可能。“我們可以利用現有的、廉價的媒體資源,比如和YouTube、Facebook等互聯網媒體合作,把這些網站上的視頻節目變成我們廣播電台的廣播節目,和它們共享利益。”

  “華文媒體要在‘互聯網+’的社會形態下生存,必須走融合式發展道路。”國務院僑辦主任裘援平也認為,海外華媒應該堅持以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中華文化為底蘊,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台、人才、經營、管理等多方面的深度融合。

  抱團講好“中國故事”

  200多年來,媒介形態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然而對於海外華媒來說,講述中國故事始終是他們堅守的目標。正如意大利《世界日報》社社長胡蘭波所說:“海外華媒是中國故事的最好敘述者,我們承擔著這樣的責任。”

  而在互聯網時代,海外華媒講述中國故事的渠道將更加多元,思路也將更加開闊。胡蘭波告訴筆者,除了雙語雜志,她還開設了3個網站,最近上線的一個是做中國特色產品的推廣。“不單單用文字,物件也可以講述故事。”胡蘭波對自己的新嘗試充滿信心。

  西班牙歐華傳媒集團社長陶辛夷則認為,海外華媒講好中國故事,既要善用當地語言,增進受眾理解,還要採用更加國際化的方式,強化人與人之間的相通性,同時也可以與當地媒體強強聯手,搭建多種平台。

  當然,在海外,面對異國他鄉的環境與多種媒介的沖擊,華媒如果單兵作戰總是顯得力量薄弱。“海外華文媒體要有‘新思路’,也要與國內媒體共同思考、探索、嘗試。”今年上半年,裘援平就曾為海外華媒發展提出一條新路徑:“抱團取暖”,攜手合作。

  如今,這份美好的願景離現實又近了一些。在此次世界華文傳媒論壇上,就成立了世界華文媒體合作聯盟第一個“產業中心”機構,為海內外華文媒體之間的相互聯絡和資源互動等提供平台,從而在“抱團”合作方面走出了扎扎實實的一步。

  200年后,繼續揚帆前行,海外華媒不僅正在完成自身的華麗轉型,也將眾志成城,把中國故事講得更加響亮動人。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