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6年第1期

新媒體科學傳播親和力的話語建構研究

管靜
2016年01月18日14:52 | 來源:視聽
小字號

摘要:在科學傳播的過程中,重要的傳播媒介之一為新媒體,話語是實現傳播的重要載體。親和力是科學傳播中所必須要堅持的,對傳播效果有著比較大的影響。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科普工作者致力於研究新媒體科學傳播親和力話語構建的方式,本文在介紹科學傳播中話語親和力特征及功能的基礎上,分析了新媒體下親和力話語構建的現實需求,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新媒體科學傳播親和力話語建構的途徑。

關鍵詞:新媒體﹔科學傳播﹔話語親和力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科學傳播的方式也受其影響產生了變革,在進行理念及話語的表述時,不僅要求具備科學性及權威性,同時還需要具備親和力。實際上,在科學傳播中,親和力是重要的“情商”,通過親和力的運用,可有效提升科學傳播的效果,而在話語表達中,親和力同樣為語言藝術的核心。因此,在新媒體環境下,科學傳播如何建構有親和力的話語成為科學傳播工作者的研究熱點,可見,本文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科學傳播中話語親和力的特征及功能

(一)特征

在進行科學傳播的過程中,話語是傳播的載體,而話語的親和力程度直接決定了傳播的效果。科學傳播中通過親和力的加入,可縮短科學技術與受眾之間二度距離,提高受眾的接受性。科學傳播中話語親和力的特征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去權威化。傳統的科學傳播中,傳播者處於高高在上的位置,且傳播者的話語具有絕對性,即使受眾存在質疑或疑惑,科學傳播者均不予理會,由此導致傳播話語親和力缺失,影響傳播的效果。但在傳播話語中增加親和力之后,任何一項科普內容都允許受眾參與到討論、質疑中,受眾與科學之間形成了良好的互動,此種傳播方式除去了原有科學傳播中的權威化。①第二,語境化。科學傳播中融入親和力之后,需要通過具體的社會文化語境來構建話語,由此一來,在進行科學傳播時,話語會進行適當的包裝,以一種柔和的方式將科學知識傳播出去。第三,多維動態性。受眾接受科普知識的過程中具有比較強的動態性,隨著自身對科學知識興趣的提升,受眾的參與性逐漸提高,科學情感也逐漸增強。為了達到上述傳播效果,在建構科學傳播話語時,就需要具有比較高的親和力,積極地調動受眾參與,形成多維度的話語形態。第四,受眾情感投入。科學傳播中話語具備較強的親和力之后,受眾會積極地參與到科學傳播中,逐漸增加情感投入,進而促使傳播力提升。

(二)功能

在人際傳播中,話語具有多種功能,比如交際功能、凝聚功能、文化功能等,這些功能所起的作用不可替代,並且當話語具有加強的親和力時,其所具備的功能提升。科學傳播話語親和力同樣具有非常強大的功能,可以促使受眾降低心理的抵觸情緒,積極地參與到科學技術的討論當中,同時,在討論的過程中,受眾會逐漸增加情感投入,從而使科學傳播話語親和力在情感方面具有強大的功能。②無論是從短期來看,還是從長期的角度出發,科學傳播的話語親和力均可以幫助受眾建立愉悅和諧的情緒,受眾在參與的過程中逐漸地增加對科學知識的理解、信任及支持,從而顯著地提升科學傳播的效果。

二、新媒體科學傳播話語親和力建構的現實要求

(一)政策方面的要求

我國十分重視科學傳播工作的開展,至今為止,已經制定和實施了比較多的法律法規及政策,對科普責任、發展思路及目標進行了明確,促進了科學傳播工作的迅速發展。目前,從政策方面來看,盡管並無硬性的規定要求科學傳播話語具有親和力,但國家領導人提出了關於傳播中親和力的人文要求,由此看來,在傳播事業發展的過程中,話語建構的首要原則就是要具備親和力。

(二)受眾方面的要求

媒介傳播中,受眾的需求是傳播內容及傳播方式的決定性因素。隨著新媒體的發展,科學傳播的傳播媒介發生了變化,與此同時,受眾的需求也在不斷地變化,為了更好地滿足受眾的需求,就需要對科學傳播的話語方式進行變革。當前,新媒介中信息的傳播與接收具有高自由度、強個性化、不確定性、差異化需求的特點,在此背景下,受眾的多群體性特征越來越明顯,當科學信息的語言或文本形式具有多元化特征時,受眾會被吸引,進而產生閱讀的欲望,實現科學信息的傳播。③

(三)利益方面的要求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科學傳播的管理方式逐漸發生變化,科普向著產業化的方向發展,由此一來,科學傳播的話語必然要做出相應的改變。科普者在創作科普信息時,為了有效地提升傳播效果,在進行文本撰寫時,會利用一定的策略和技巧。④再加上新媒體的全面化應用,科學傳播話語的轉型變為可能,逐漸向著產業化和商業化的方向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如果科學傳播話語能夠具備足夠的親和力,那麼不僅會提升傳播效果,並會促進產業化與商業化的快速實現。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