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意義系統中韓媒關於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2】
——以《超級中國》的熱播為例
(二)內涵解讀:影像背后的中國霸權形象
麥茨曾說過:“影像的內涵在本質上是象征性的,符旨推動符征,然后加以超越。‘動機之超越’這一概念也許是用來定義所有的電影內涵的。” 在指示意義的過程中,語意表達的動機是由視覺和聽覺的相似性來支撐的,我們通過影像的視聽還原實現了表達事物表層意義的目的。但是當一個視覺的或聽覺的形象被放置在一個主題述說的過程中,它會發展出比其自身更多的價值,產生出更多的其他意義。內涵意義是在自然體現的表面意義中,通過想象、理解而形成的轉意,在可視的影像背后,人的知性、社會觀念和文化觀念起著很大的作用。
在《超級中國》片頭動畫中,一條金色的龍快速飛過布滿紅旗的古城牆,速度之快以致古城牆磚瓦動蕩﹔隨著龍的快速移動,中國版圖漸漸浮現,接著佔據大半屏幕的五星紅旗在中國版圖上隨風飄揚,在屏幕上映襯出了大片紅色。而背景音樂則是短促有力、節奏緊快的鼓點樂,伴隨著動畫中金龍飛過的節奏而律動。如果單純在電視屏幕上呈現這些物象,人們不會有太多的想象,而一旦與中國聯系在一起,其內涵意義就顯現出來。在外國人眼中,龍的形象、古城牆、中國地圖代表的就是中國,五星紅旗的紅色象征著中國共產黨執掌的紅色政權,快速移動的金龍象征著中國的飛速發展,古城牆的磚瓦動蕩又與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相關聯,背景音樂中的鼓又是中國傳統的樂器之一,在講述中國崛起的主題下,這些物象成為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特定符號,傳達的是一種中國迅速崛起、走向霸權的信息。
片中還運用動畫演示中國東風—21導彈轟炸美國航空母艦的情形,展示中國研制的多款高科技武器裝備,包括各類型號導彈、潛艇、殲—31隱形戰機﹔借中國正常的軍費增長來無端猜疑中國的軍事意圖,渲染中國“軍事威脅論”。公布越南方面拍攝的中越南海沖突影像,中國在南海建設人工島嶼的情況,並採訪芝加哥大學政治學教授,借其之口稱“中國有統治南海的意圖,甚至不惜動用武力對南海周邊國家進行威脅。”而在中日釣魚島爭端問題上,制作者也是站在日本方面,稱釣魚島為“尖閣列島”,是清日戰爭后日本佔有的領土,把中國對釣魚島的主權聲明看成是中國為了佔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而欲強行侵奪釣魚島。不僅如此,還把習主席提出的“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強軍夢”過度解讀為“極具煽動性和好戰性”。這些影像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大量在片中出現,塑造了中國在政治、軍事上的霸權形象。
(三)創作手法:“認知的真實”遮蔽“現實的真實”
紀錄片創作者在拍攝過程中需要遵循真實記錄的原則,真實性可以說是紀錄片的生命。但是,如何在紀錄片的創作過程中去呈現真實又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從哲學層面來看,唯物主義者認為物質世界是脫離人的精神而獨立存在的,是不依賴於人的感覺而存在的,但是,它又是通過人的感覺去感知的。因此,有些學者認為紀錄片就應該把攝像頭對准現實生活,以此方式獲得的影像呈現的就是真實的生活,如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直接電影。而在有“世界紀錄片之父”之稱的格裡爾遜看來,紀錄片應該是“對真實事物做創造性的處理”,他所要求的真實是可以依主觀的認知和觀點來做處理的。世界紀錄片大師伊文思也反對純自然主義的紀錄方法,認為紀錄電影工作者擁有“重新建構”被拍攝者和事件的權利,絕對的客觀真實不存在。紀錄片《超級中國》也是制作團隊根據創作者的意圖和主題有選擇地記錄現實生活,給受眾以再現的真實感,而現實生活中的真實被遮蔽了。
《超級中國》以紀實的形式試圖對中國進行客觀真實的解讀,但影像所呈現的真實只是創作者價值認定與主觀意圖的真實,真正的現實真實反而被忽視不見。《超級中國》費盡周折拍攝、收集、整理大量素材刻意渲染中國“軍事威脅論”,主觀塑造中國“恃強凌弱”的國家形象,絕口不提中國一直奉行的“走和平發展道路”“睦鄰友好”的周邊外交方針,更無視中國對世界所做的“決不稱霸”的承諾。這樣一種有意識地過度強調中國的強勢發展,而回避中國制定的和平發展戰略和政策,給觀眾留下錯誤理解和看待中國的空間,顯然是創作者自身文化和意識形態基因在作祟。《超級中國》所呈現的影像在表面上給觀眾以真實客觀的感受,但這種真實是創作者的“認知真實”在影像中的反映,也正是由於這種“認知的真實”遮蔽了“現實的真實”,《超級中國》所塑造的中國國家形象是不全面的,甚至是歪曲的。
小結
《超級中國》創作者運用影像語言在片中塑造了一個“正在強勢崛起並不斷走向霸權”的中國國家形象。與之前BBC、NHK等電視台制播的中國題材紀錄片一樣,“他者”眼中的中國要麼是貧苦、落后、黑暗的,要麼是強大、具有野心、給世界造成威脅的。不管是“唱衰中國”,還是“中國威脅論”,中國國家形象的“他塑”總是擺脫不掉塑造主體自身所處的社會文化和意識形態的烙印。因此,中國要加強在國際話語體系中的位置,向世界“自塑”正面形象,糾正“他者”眼中片面且消極的中國形象。
注釋:
① 麥茨.電影語言——電影符號學導論[M].台灣遠流出版社,1996:124
參考文獻:
1.雷建軍,鐘大年.紀錄片:影像意義系統[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2.鄒晨雅,董小玉.韓國媒體眼中的中國霸權形象——基於對韓國紀錄片《超級中國》的文本分析[J].新聞界,2015(8)
3.史哲宇.異域視野中的中國形象——以韓國記錄片《超級中國》為例[J].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2)
(作者系南京政治學院軍事新聞傳播系研究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