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意義系統中韓媒關於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
——以《超級中國》的熱播為例
摘要: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和國家實力的迅速崛起,中國在國際事務中逐漸顯示出重要作用,世界各國也越來越關注中國的崛起。電視紀錄片作為一種紀實性的媒介產品,其客觀的記錄、權威的解讀、相對系統的展示給普通民眾了解其他國家提供了一個便捷的渠道。本文從影像意義系統的角度,通過對韓國媒體制播的紀錄片《超級中國》進行分析,探討了其在客觀反映中國面貌的同時,隱含在影像背后的卻是一個霸權中國的形象。
關鍵詞:《超級中國》﹔ 國家形象塑造﹔影像意義系統
一、影像與國家形象塑造
國家形象是國際輿論和國內民眾對特定國家的物質基礎、國家政策、民族精神、國家行為、國務活動及其成果的總體評價和認定,簡單來說,國家形象是指國家的客觀狀態在公眾輿論中的投影。國家形象實質是作為主體的人的主觀意識,它是國內外公眾對對國家的立場、態度、看法和評價的整體反映,是公眾對特定國家情感和意念的綜合感受。國家形象的構建和塑造不是一時一地能完成的,是一個漫長累積的過程。
國家形象的媒體塑造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媒體“自塑”,一種是媒體“他塑”。媒體“自塑”即是國內媒體對自己國家形象的塑造,一般來說,媒體“自塑”是媒體站在自己國家戰略層面與國家其他手段相互配合向外傳遞積極正面的信息,在國內外展示一種良好的國家形象,因此,媒體“自塑”國家形象的行為是積極主動的。媒體“他塑”是指國外媒體對“我”國國家形象的塑造,“他塑”往往站在他國立場按照他們自身的價值取向來判斷和評價“我”國,這種“他塑”的方式很多時候因為文化誤解等因素會造成“我”國國家形象的誤讀甚至是扭曲。因此,媒體“他塑”的方式超出了“我”們自己可控的范圍,這種方式塑造的國家形象有時是不真實的。
紀錄片作為一種以紀實為基本手段的形象化載體,通過對現實生活片段的全景記錄和真實呈現,其背后傳達的是一種政治理念和價值觀,在塑造國家形象時具有較大優勢,其藝術感染力和視覺震撼力是其他媒體產品所無法比擬的。紀錄片塑造國家形象的功能是基於其“真實”的特性,觀眾在屏幕上看到的是聚焦於社會現實的鏡頭語言,創作者的主觀意圖潛藏在故事敘述之中而不易察覺,這些都給觀眾留下了“真實”的印象,他們對自己所看到的畫面深信不疑。可以說,紀錄片塑造的國家形象是十分直觀而又深入人心的。
《超級中國》是韓國電視媒體KBS花巨資制播的一部記錄中國的紀錄片,開播伊始,就創下了高收視率,不僅引起韓國國內民眾的廣泛關注,也在我國掀起了一股討論的熱潮。
二、《超級中國》對中國國家形象的建構
《超級中國》作為一部韓國媒體反映中國的紀錄片,實質上就是韓國媒體在塑造中國的國家形象,站在我國的立場上來看,其就是我國國家形象的“他塑”。從全片的角度看,《超級中國》似是通過真實的記錄對中國進行了客觀解讀,但仔細分析,在這些影像背后,其塑造的中國“霸權”形象是在其自身價值立場和意識形態影響下主觀建構的,並沒有跳出“中國威脅論”的老調子。
(一)影像呈現:“強勢崛起”與“重利輕義”的中國
《超級中國》是一部系列紀錄片,共分為七集,前六集分別從中國的人口、土地、經濟、外交軍事、文化軟實力、共產黨的領導等方面對當今中國的現狀進行解讀,第七集在前六集的基礎上展現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追逐“中國夢”的實踐。攝制組遍訪中國、韓國、美國、秘魯、阿根廷、越南、意大利等20多個國家,採訪了政府官員、企業精英、研究學者以及普通百姓,通過多種視角全方位地展現當今中國的迅速崛起。
《超級中國》以“13億人創造出非同一般的力量”開篇,以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上農民由原來的牧牛業轉向種植黃豆這一場景作為線索,介紹了中國每年從阿根廷大量進口黃豆,不僅傳達出13億中國人形成的巨大市場,還暗示著中國力量已經遍布世界的各個角落。同時,大量中國民眾出國觀光旅游,在國外毫不猶豫地購買奢侈品,中國的企業不斷走出去收購外國品牌,國內企業重視自主品牌的創建,中國資本越來越多地操控其他國家的礦山、港口、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營,全球孔子學院開辦的數量越來越多,藍眼睛金頭發的外國人開始打起了太極拳,還有不少外國人學習用毛筆、寫漢字,等等。這些鏡頭無不是在展現一個強勢崛起的中國,正如紀錄片片花所言:“華麗的中國正在展開。中國外匯儲備居世界第一﹔13億人口創造出的非同一般的力量﹔軍事外交向世界展現中國影響力﹔中國土地蘊含潛力與力量﹔軟實力向著文化大國飛奔﹔共產黨,中國式領導的強力指導……”《超級中國》運用宏大的敘事,從經濟、人口、資源、軍事、文化、政治等方面展現出中國力量的強勢崛起,片中不斷重復的“China power”一詞,更是把一個正在崛起的強大中國展現在人們眼前,並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在展現中國崛起的過程中,《超級中國》還不時顯露出對中國崛起的憂慮。韓國作為中國的近鄰,與中國有著微妙且復雜的地緣政治關系。一方面,韓國與中國有著緊密的經貿往來,中國的崛起和開放可以為自己提供龐大的市場,與中國的合作能給自己帶來優厚的經濟利益。但另一方面,韓國又是美國的盟國,與中國有著意識形態差異,中國的崛起將危及美國在亞洲的利益,遏制中國的和平崛起也是韓國討好美國的一招棋。因此,《超級中國》充分反映了韓國的這種心態,在展現一個“崛起的大國”的中國形象的同時,又用不少的筆墨來給中國的崛起“抹黑”。片中對中國資本和中國企業走出去進行了有選擇的片面性解讀。中國資本不惜以高出市場幾倍的價格在全球買入了大量礦山,以破壞性的生產來保証自己產業化所需的原材料,激起了他國的警戒之心。中國企業在開採礦山的過程中與當地民眾發生沖突,又違背之前雇佣當地勞工的承諾,造成當地村民失業,生存的基本權利得不到保障。雅典港和雅典機場舊址都被中國企業低價購買,引起當地民眾對政府的不滿。這些影像塑造了一個重利益、輕信用、無責任感的中國企業形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