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電工作"路線圖" 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行動自覺
編者按 “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記者調研也要接地氣”“多設計一些融思想性、藝術性於一體的好欄目,多創辦一些膾炙人口、寓教於樂的好節目”——在視察3家中央媒體並主持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時,習近平總書記向全國新聞工作者提出了明確而具體的要求。連日來,廣電人結合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認真比照,梳理自己的工作“路線圖”。我們及時報道這些思路和做法,以期同行學習借鑒。
總書記怎麼說
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事關旗幟和道路,事關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事關順利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事關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
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是: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
必須把政治方向擺在第一位,牢牢堅持黨性原則,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牢牢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牢牢堅持正面宣傳為主。
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遵循的基本方針。做好正面宣傳,要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
隨著形勢發展,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
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媒體優勢核心是人才優勢。要加快培養造就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湛、作風優良、黨和人民放心的新聞輿論工作隊伍。
中央電視台每天面對數億觀眾,一定要緊跟時代、放眼全球,多設計一些融思想性、藝術性於一體的好欄目,多創辦一些膾炙人口、寓教於樂的好節目。
故事怎麼講
受眾愛聽了 效果就好了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增強國際話語權,集中講好中國故事,同時優化戰略布局,著力打造具有較強國際影響的外宣旗艦媒體。
2月20日上午,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台長王庚年主持召開專題編委會,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總編室主任邢博向《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介紹,通過認真學習,國際台編委會成員認為,“總書記的講話為我們在新形勢下做好對外傳播工作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和根本遵循。作為專職從事對外傳播的國家媒體,國際台將按照總書記的要求,在多年探索的基礎上加快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升對外傳播實效,努力扭轉‘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局面,切實承擔起‘聯接中外、溝通世界’的職責和使命。”
就如何著力打造有較強國際影響的外宣旗艦媒體,國際台編委會認為應該做到四個堅持,一是堅持母語傳播,用受眾熟悉的語言講中國故事。國際台有65個傳播語種,是全球語種最多的國際傳播媒體,特別是非通用語傳播有效跨越文化障礙、拉近與受眾的距離、放大了傳播效果。堅持母語傳播,能夠讓受眾“聽得懂”。二是堅持本土傳播,用受眾熟悉的方式講中國故事。國際台已建成130家海外合作電台、40個地區總站和記者站、26個境外節目制作室、4100多家受眾俱樂部。堅持本土傳播,能夠讓受眾“聽得進”。三是堅持綜合傳播,用受眾熟悉的手段講中國故事。國際台不斷加快推進融合發展,已形成包含音、視、網、報、新媒體等多種媒體手段和漢語教學、影視譯制、媒體外交等多種業務形態的“全媒體、大文化”傳播格局。國際台譯制的《媳婦的美好時代》等一大批中國優秀影視劇受到非洲觀眾熱捧。堅持綜合傳播,能夠讓受眾“聽得好”。四是堅持合作傳播,用受眾熟悉的平台講中國故事。國際台與全球100多家主流媒體保持長期穩定的合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去年,習近平主席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共同見証國際台與俄羅斯報社簽署合作協議,與巴基斯坦總理謝裡夫共同為國際台與巴國家電台合作建設的伊斯蘭堡中巴友誼台節目制作室揭牌。2015年9月,習近平主席訪美期間,國際台與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合作推出42期微型專題節目“Hello America”,累計收聽量達1394萬人次,郵件和網站覆蓋用戶超過20萬。
在對外傳播中國形象與講好中國故事方面,中央電視台外語頻道為增進國際社會和全球觀眾對中國的認識和認同,營造良好的國際輿論環境一直做著不懈努力。央視外語頻道副總監丁勇表示:“經過近些年的發展,央視英、西、法、阿、俄語頻道對內挖掘資源,對外擴大國際合作,各頻道制作了一些特色鮮明、傳播力強的電視節目。”西、法、阿、俄4個語種的電視頻道目前均是24小時播出的新聞綜合頻道,西班牙語頻道和法語頻道開播已經11年,阿拉伯語頻道和俄語頻道開播6年,英語紀錄頻道開播也接近5年,加上1997年建立的英語新聞頻道和1992年開播的中文國際頻道,構成了中央電視台6種聯合國工作語言、7個頻道的對外傳播格局。
2015年,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外語頻道與俄羅斯國家電視台合拍了紀錄片《歐亞之心》和《勝利的回憶》,節目對習近平主席和普京總統進行了專訪。2015年5月8日,《歐亞之心》在習近平主席訪俄當晚於俄羅斯國家電視台播出,並成為次日紅場閱兵式上中俄元首的談論話題之一。
外語頻道利用多語種優勢,在多年對外合作的基礎上,共同制作了大型跨國聯動全媒體節目《絲路——夢開始的地方》,展開一次系統化、規模化、集群化的外宣。丁勇說:“外語頻道總計投入了300余名員工,至少在國內36個城市、境外14個國家29個城市採制報道,節目首播累計總時長預計將超過27小時。去年10月,我們結束了在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的攝制工作。”
央視各外語頻道在全力做好頻道節目的同時,還積極拓展多語種的新媒體國際傳播。目前,阿語頻道臉譜粉絲數超560萬,西語頻道臉譜粉絲數超300萬。法語頻道與法國電視五台合作,開展新媒體的合作傳播﹔俄語頻道則主攻全球最大俄語社交接觸網(VK),開展本土傳播。(記者 楊驍 劉巍)
節目怎麼做
用心打磨了 質量就高了
“字字千鈞、秒秒政治、天天考試”,這是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編輯部主任李風向習近平總書記做的簡要“匯報”,他還告訴總書記,播音員的椅子已顯陳舊,但大家舍不得換,因為幾代播音員都是坐在這把椅子上播音,它已成為優良傳統的象征。《新聞聯播》編輯美婭莎在座談會現場聆聽了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她表示,作為《新聞聯播》的編輯,要把總書記重要講話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行動自覺。
和《新聞聯播》一樣同處時政新聞報道“國家隊”的還有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新聞和報紙摘要》。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新聞節目中心副主任王化強告訴《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欄目的首要功能是“講政治”,領會中央意圖,想中央之所想,急中央之所急,把中央政策給百姓講明白,把基層的真實情況反映給中央,並為中央決策提供建議和參考,從而突顯央廣對中央的作用和價值。“有著65年歷史、代表中國廣播最權威聲音的《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不僅要見証變革、報道變革,更要擁抱變革、參與變革,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對新聞輿論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更好地發出央廣聲音。”
節目、欄目,廣播電視的最基本組成元素,雖然絕大多數節目不需要如《新聞聯播》《新聞和報紙摘要》那般“正襟危坐”,但其在傳遞正確導向、傳遞黨的聲音上也容不得一絲一毫的疏漏。河南人民廣播電台戲曲廣播總監李靜表示,要按照總書記提出的要求,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牢牢把握輿論導向,更好、更權威地發揮黨台的陣地戰線作用。
做出“有意思且有意義”的節目、欄目也是廣電人一以貫之的追求。習近平總書記在央視調研時指出,一定要緊跟時代、放眼全球,多設計一些融思想性、藝術性於一體的好欄目,多創辦一些膾炙人口、寓教於樂的好節目。幾天來,如何辦出好欄目、做出好節目,成了廣電人腦中、心中的重要“關鍵詞”。
中央電視台第七套農業節目(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美麗中國鄉村行》欄目首席記者常英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總書記特別重視“三農”工作,這幾年的一號文件都聚焦在“三農”上,從十八大開始,建設“美麗中國”成為全民努力的主線。在如此被高度重視的大環境下,農業電視節目收視在電視節目收視整體下滑的情況下逆勢上揚,這是農業電視人工作成績的最好體現。“作為電視‘三農人’,要跟黨走,把美麗鄉村的建設思路、行動和成果用觀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反映出來,這就是對總書記講話的最好回應。”
“新聞輿論工作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增強國際話語權,集中講好中國故事。”廣東廣播電視台紀錄片導演馬志丹得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后感觸頗多,她認為,紀錄片作為國際主流的文化傳播載體,必須在用中國經驗講好中國故事上大有作為。“這就需要我們尊重文化產品的規律性要求,發揮紀錄片的獨有敘事魅力,改變國外對中國的刻板印象。”她認為,紀錄片不但能講好中國故事,而且也是走出去的一種好模式。2015年,歐洲播出機構向廣東台購買《我和木蘭有個約會》和《東海島·人龍傳奇》,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方認為這兩部片子體現了中國經濟發展之后,中國人對生態保護和文化傳承的態度和努力,具有重要意義,這部片子就是馬志丹團隊的作品。她認為,“當代中國人的生活發生了很多變化,需要我們立體地去呈現,向國外展示一個正在變化的中國。購買行為不僅是一種交易手段,還是一種價值信號,傳遞的是一種價值認同。”(記者 牛春穎)
記者怎麼當
基層跑透了 本領就大了
“基層干部要接地氣,記者調研也要接地氣。”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到3家中央媒體調研時這樣講道。“基層跑遍、跑深、跑透了,我們的本領就會大起來。”這也是總書記曾經講過的。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聞輿論工作要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把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變成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及時把人民群眾創造的經驗和面臨的實際情況反映出來,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因此,隻有在走基層的基礎上,才能發現有關人民群眾的好的新聞線索。
今年春節期間,湖南省花垣縣十八洞村的扶貧故事在央視《新聞聯播》連續播出5天。湖南廣播電視台新聞中心對外報道部副主任劉安戈參與了該組報道。他告訴《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總書記提出,廣大新聞輿論工作者要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雲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如果不堅守黨性,不加強學習,不沉到一線,不走進基層,就完不成黨賦予新聞工作者的時代使命。
基層和群眾,是每個新聞工作者的情感之根、報道之根。走進基層,向群眾學習,也一直是我們黨新聞事業的優良傳統。已經有30多年從業經歷的甘肅省廣電總台廣播新聞中心記者馮光峰說,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既充分尊重了新聞規律,也為大家指明了工作方向。“新聞來自群眾,也要面向群眾,作為新聞工作者,我們一定要帶著感情深入基層,發現鮮活的題材,講好百姓生產、生活發展變化的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隨著形勢發展,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要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加快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廣電節目想要得到受眾的喜歡,必須進行多個層面的創新。而創新的根本就是要深入群眾,走進基層。
河北人民廣播電台已經連續3年組織全台編輯、記者開展走基層採訪活動,推出了《太行燕山百村行》《走兩環看發展》《走進魅力村鎮》等作品。“我們到農村、進企業,感受百姓冷暖,記錄經濟發展,用百姓語言講百姓故事。”河北人民廣播電台新聞頻道記者李芳認為,“總書記強調要轉作風改文風,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對此,我深有感觸。我們隻有帶著一顆赤子之心走到人民群眾中,才能做出‘好聽、有用、有益’的廣播作品。”
電台的節目豐富多彩,隻有通過節目讓聽眾受益,讓節目更好地服務聽眾,才堪稱一檔好節目。為此,江西宜春人民廣播電台在節目中增加服務群眾的內容,開辟《政風行風熱線》,搭建起一個政府部門與群眾溝通的平台,實實在在為群眾反映一些問題,協助相關部門解決一些群眾的困難,並在節目中增加服務功能,讓群眾在生活中也學會一些知識、享受一些便利。
廣播電視類新聞作品需要以音頻、視頻的形式呈現給受眾,廣電新聞工作者隻有深入群眾,發現好的選題,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出來,才能通過廣播語言或電視畫面把好故事講給受眾。
天津廣播電視台濱海廣播記者鄭璐認為,在新聞中講好故事,需要“七分採、三分寫”。其中,“七分採”需要新聞工作者創新重大選題,然后接地氣地深入採訪,了解真實情況,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挖掘好故事。鮮活的故事是傳播中國聲音、傳遞社會正能量的重要手段。
在學習完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之后,江西宜春人民廣播電台總監楊婷越發認識到,不管是新聞還是節目,都一定要在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的同時,緊緊扣住人民這一中心,做出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的節目,而要以人民為中心,必須深入基層。走基層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的“走”,而是要通過“走”切切實實了解受眾的需求。比如,在講好中國故事方面,新聞媒體肩負著傳播黨的方針政策的重要使命,而要做好黨的宣傳工作,應該採取最接地氣、最有溫度的方式,比如突出其中的故事性,用事實讓宣傳報道深入人心。“今年春節期間,我們做了一批成就報道,都是從故事入手,通過實實在在的看得見的變化,讓人們感受到、體會到黨和政府各項便民惠民政策帶來的福利。”她介紹說。(記者 楊雯 實習生 許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