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記者看兩會:感受發展脈動 體會民生溫度
本報記者劉志強:
發言接地氣冒熱氣
“我對中國經濟有信心!”今年兩會上,很多人這樣對我說。
盡管經濟面臨下行壓力,但代表委員們對未來仍保持樂觀。底氣來自實力。“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余地大。”“保持中高速,今后發展質量更高、更可持續。”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代表說。底氣來自新動力。下崗開辦家政公司的山東團代表卓長立說:“去年每天誕生1.2萬戶新企業,未來發展空間大著哩!”
直面前進中的問題,才能穩步前行。說起去產能,煤炭、鋼鐵等行業的代表委員直言“既要壯士斷腕,又要產業升級”,交出了一厚沓議案提案。民營企業代表委員為激發市場活力貢獻智慧,“‘三個沒有變’給非公經濟吃了定心丸。”“經濟下行壓力大,但辦法總比困難多,要加大力度降成本”……各行各業代表委員“接地氣”“冒熱氣”的發言,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更具操作性的因子。這次跑兩會我深切感受到,越來越多的人正凝聚共識、堅定信心。把共識化作行動,用信心指導實干,中國經濟航船定能不斷地破浪前行。
本報記者余建斌:
第一動力澎湃強勁
今年跑兩會尤其感受到“創新”的熱度,不少企業家代表吐露了想創新、要創新和正在創新的肺腑之言、親身經歷。
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許多熱詞背后,代表們都提到,需要同一個澎湃強勁的“第一動力”——創新。
一邊是國人在海外“買買買”,一邊是國內的品牌受到冷落,浙江代表團的朱張金代表不氣餒,他說反而看到了商機看到了市場,“你看從國外買的大多是高質量品牌產品,這提醒我們要往滿足中高端需求上發展。靠什麼?主要還是靠創新。”還有一位來自浙江山區縣城的企業家代表說,把企業做成百年老店,非依靠創新不可。春江水暖鴨先知,市場嗅覺最靈敏的還是企業家。他們的真心領悟,最能夠說明問題。
創新發展正深入人心。前幾天的新聞發布會上,科技部部長萬鋼描繪放牛都用上了北斗導航,被許多媒體紛紛做成新聞標題,被很多人津津樂道。當創新成為一件愉快的事情,成為發展的內生動力,未來已可期。
本報記者郝迎燦:
脫貧攻堅熱氣騰騰
全面小康,不能讓貧困群眾掉隊。採訪今年兩會的一個深切感受,是代表委員對脫貧攻堅的信心和決心。在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姚一萍委員看來,把“扶貧”改成“脫貧”,如今的扶貧對了路子,政策會更有力、有效。
當前脫貧攻堅到了啃硬骨頭的沖刺階段,所面對的都是貧中之貧,用常規辦法、按部就班可能難以完成任務。從政府工作報告、“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中,代表委員感受到戰勝貧困的決心,“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中央財政扶貧資金增長43.4%”……從中央到地方,脫貧攻堅熱氣騰騰。正如貴州天柱縣紅坪村楊愛東代表所說的那樣:“開對藥方子,才能拔掉窮根。現在政策給力,項目到位,農民脫貧干勁十足。”通過跑兩會我看到,新一輪脫貧攻堅更重實實在在的效果,隻要堅持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就不會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
本報記者尹世昌:
好前景孕育新機遇
“我們堅定看好內地發展。”在小組討論會上,香港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主席鄭家純委員的話讓我印象深刻。今年兩會上,許多來自香港的政協委員都表示“對中國經濟前景充滿信心”。
我採訪的全國政協特邀香港人士中,不乏商界風雲人物、經濟學家,他們對中國經濟的判斷絕非盲目樂觀。正如鄭家純分析的那樣:一是中國的改革開放堅定不移,二是國內市場巨大,內需潛力不可低估,三是宏觀政策穩健。因此,委員們對中國經濟依然樂觀、積極。
委員們觀察得很仔細。唐英年委員調研發現,“簡政放權為經濟增長提供新的動力。”邵善波委員實地考察后表示,“經濟不會有大問題”。而馮國經委員則表示,中國經濟今后的一大亮點在服務業,從傳統制造業向現代服務業的轉型,蘊藏著巨大的增長潛力。他們說:“‘十三五’規劃將給香港帶來新機遇,相信香港明天會更好。”
本報記者倪光輝:
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今年兩會上解放軍代表團新風扑面,讓我感受到,軍地一盤棋,軍隊改革、國防建設正實實在在地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軍民融合發展作為重大國家戰略,是實現富國強軍相統一的必由之路。”“要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格局”……代表們表示。當前,全社會各行業都已形成加快推進軍民融合發展的廣泛共識,國防與經濟、軍用技術與民用技術的結合面越來越廣、融合度越來越深。近年來,軍地各級在軍民融合發展上積極探索,在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化建設、人才培養使用等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
討論中代表們認為,深入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推進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必將開創強軍興軍的全新局面,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凝聚強大力量。
本報記者溫素威:
美麗中國漸行漸近
“希望霧霾天氣、垃圾亂象治理早日有成效”“環境壞了,身體垮了,其他再好都沒有意義。” 我感受到百姓的生態關切也成為代表委員的熱議焦點。
在北京梅地亞中心,環保部部長陳吉寧直面環境熱點。小組會上,代表委員亮觀點、出實招。“綠色發展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要落地。”福建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張玉珍代表說,如果繼續粗放發展,空氣差、水污染嚴重、食品不安全,老百姓受不了。到2020年全國萬元GDP用水量、單位GDP能源消耗分別下降23%、15%,這些“硬指標”背后,折射出黨和國家保護生態環境的堅定決心。討論中,代表委員的共識在凝聚,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從共識到行動,相信天藍地綠水淨的美麗中國正漸行漸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