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改版“牛鼻子" 創紙媒新境界
在新聞界大力推進媒體融合發展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的雙重背景下,行業類報紙媒體如何認清形勢、正視差距、主動作為、深化改革?作為全國唯一一家權威報道航天高科技產業的報紙,2016年年初,《中國航天報》在迎來創刊30周年之際,以報紙改版為牽引,對新聞傳播理念、內容生產流程、採編部門設置、績效激勵機制等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力求探索出一條行業紙媒的特色發展之路。
改版 神形兼備 內容至上
近年來,互聯網、微信等新型媒體的陸續出現,正不斷改變著受眾的閱讀習慣,對傳統媒體構成極大沖擊,並倒逼傳統紙媒在組織架構、內容生產和傳播渠道等領域的深刻反思和變革。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提出了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台、經營、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的戰略任務。
面對新形勢,傳統紙媒必須以十分明智和堅定的態度主動“轉場”。作為我國航天行業唯一公開發行的報紙,《中國航天報》結合航天事業的改革與發展的需要,對如何發揮自身優勢、進一步提高新聞報道的可讀性和報紙的吸引力進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
通過開展廣泛的讀者問卷調查,深入基層單位開展報紙工作座談會和報社內部的改進報紙工作大討論,我們認為,一些在行業報領域存在的問題,如會議報道冗長、內容枯燥乏味、版式設計陳舊等,在《中國航天報》上也大多存在。這樣的辦報理念和內容質量,顯然無法達到優質高效傳播中央聲音、生動鮮活報道航天成就、充分滿足讀者文化需求的標准和要求,必須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和主動作為的勇氣,努力提高報紙的輿論引導能力,傾力打造新型行業主流媒體,才能不斷鞏固宣傳思想文化陣地。
2016年1月1日,經過半年的緊張籌備,“改頭換面”的新版《中國航天報》正式推出,接受廣大讀者和上級主管部門的檢驗。
改版后的《中國航天報》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體現出變化。
一是版式設計更加美觀大方。採用時下流行的設計理念,報頭縮小、版面舒朗、用線簡潔、字體大方、分欄科學、圖片突出。
二是版面設置更加清晰明確。報紙一版為航天要聞版,二版為基層新聞版,三版為深度報道版,四版為文化副刊版,解決了以往各版定位繁雜、特點不突出的問題。
三是深度報道更加突出加重。由《深度》《觀點》《瞭望》《人物》等版面組成的深度報道板塊,期期報紙均有體現,滿足讀者深度閱讀需求。
四是新聞信息量不斷加大。如基層新聞版的信息量由改版前的15條增加到20條左右,航天要聞版的信息量增長近四成,大大超過“窄化”新媒體微信每期3~4條的信息量。
同時,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改版工作如果單單只是改了版面設計形式,內容建設跟不上,那麼改版隻能算是半成品,改的只是皮毛,無法觸及靈魂。
對此,我們根據內容至上原則,在新聞採編工作中對編輯、記者、通訊員提出明確要求,要在“短、實、新、深、美、融”6個方面下功夫、深思考、出成果。短——在新聞報道的內容上要體現篇幅簡短、語言精要﹔實——用實在話、實用信息代替某些報道中的虛話冗文﹔新——要給讀者帶來新鮮、及時的信息,體現時效性﹔深——強化深度報道,彰顯紙媒的專業性、權威性和思想性﹔美——加大制圖力度,創新視覺新聞,提升傳播效果﹔融——紙媒、新媒體內容相互反哺、相互借力,加強互動、聯動。
以報紙一版(航天要聞版)為例,一個重要的創新點就是突出了對重要時政類會議報道的創新編排和特色解讀,把過去冗長的會議稿改編為言簡意賅的關鍵字、關鍵詞、關鍵語,適應讀者快速閱讀的需求,讓讀者能夠一目了然,迅速把握新聞報道的核心要義﹔同時強調厚題薄文,盡可能讓新聞事實做主題。此外,凸顯看齊意識,在報頭下方顯著位置開設《時政新聞》欄目,以一句話新聞的形式對國家重大時政要聞及時密切跟蹤報道,讓讀者“手拿航天報,知曉天下事”。
在人人皆可參與信息生產、社會信息嚴重碎片化的時代,稀缺的不是新聞本身,而是對新聞事件的權威闡釋、對新聞背景的深度解析、對新聞觀點的正確理解。
改版后的《中國航天報》高度重視深度報道。幾個月來,報社新聞採編團隊瞄准宇航產業深度分析、航天企業改革發展、航天技術前沿觀察、航天人才隊伍建設等重點報道領域,策劃、採訪、編輯了許多重大選題報道,充分挖掘新聞背后的價值,彰顯航天題材的獨特魅力,有力增強了航天新聞的影響力和傳播力。
改革 創新機制 內生動力
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新聞輿論工作的“48字”職責和使命,並強調:隨著形勢發展,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要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加快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
從中央媒體到地方媒體、從都市類媒體到行業類媒體,都在探索更深層次的融合之路,包括流程再造、結構調整、管理創新、體制機制的創新。
近些年來,中國航天報社擁有的媒體形態也從單一的報紙媒體發展為多種媒體構成的立體傳播矩陣,其中包括科普周刊、信息專刊、網站、微信、微博、手機報、電子閱報機等。在此背景下,以報紙採編流程為主導的傳統部門設置格局和管理機制等已漸漸不適應新形勢、新要求,為此,利用改版契機,中國航天報社推出多項體制機制改革。
一是調整採編部門設置,解放採編生產力。報社打破了原先採編合一、多個編輯部並存、條塊分割的局面,對採訪和編輯工作在人員、部門上進行分離,整合報社新聞採訪力量成立新聞採訪中心,統籌安排採訪活動,為所有媒體平台供稿﹔成立報紙編輯中心、科普傳播中心、新媒體中心,定位清晰、各司其職,立足不同媒體充分發揮各自特點與功能,實現互補、差異化傳播。此舉有力地解放了採編工作生產力,形成流水化作業模式。
二是創新考核管理方式,強化激勵機制。推出針對報社採編人員的新版績效考核體系,廢除了過去“以字數定工分”的方式,改成“以質量見高下”,此舉遏制住了稿件含“水”的勢頭,擠干了“水分”,凸顯了“干貨”﹔同時,對不同體裁作品的“工分”進行了設定,向深度報道、典型報道、經驗報道等體裁作品傾斜,加大對優質作品的獎勵力度,鼓勵採編人員深入思考,挖掘新聞寶礦﹔叫停了採編人員每月自選作品參與月度評比考核的方式,採編人員的所有稿件和版面全部計入考核,督促採編人員對自己的作品件件用心,力求件件精品。此外,積極探索激活內部人才活力的方式方法,及時推出採編專業職務序列改革,設立了首席記者(編輯)、資深記者(編輯)、骨干記者(編輯)等業務序列,實現崗位分級,搭建業務梯隊。這些改革舉措讓優秀採編業務人才脫穎而出,在收入上充分體現出“優績優酬、多勞多得”的原則。
三是全面提升業務素養,夯實採編工作基礎。以“紅紅臉、出出汗”的態度,每周召開採編業務講評會,在採編人員中形成自覺鑽研業務的風氣﹔堅持“每月一課”制度,邀請業內專家學者與採編人員面對面交流,開闊視野、啟發思路﹔在全系統多次組織召開針對報紙改版的通訊員培訓會,讓通訊員及時了解到報紙的新思路與新要求,引導廣大通訊員群體快速適應,並融入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三有作品”創作中。
《中國航天報》改版數月來,已獲得各方的眾多好評。曾4次獲得中國新聞獎並獲得長江韜奮獎的《中國教育報》副總編輯張顯峰認為“航天報的這次改版很成功”。長江韜奮獎獲得者、《中國日報》版面設計中心設計副總監田馳認為“版面清爽大氣,改版效果明顯”。改版后的報紙在30多萬名航天職工讀者中更是引起很大反響,“航天報變得更好看了”,“現在的內容很接地氣”。
但是,報社採編團隊深知,改版和改革只是全面深化新聞改革的第一步,未來還有許許多多困難和問題在等待破解。在今天這個媒體融合發展大變革的新傳播時代,作為行業媒體從業者要以更強的使命感守好自己的領地,強而有力地引導輿論,凝聚公信力、凝聚人心,讓行業類媒體發出強大的正能量,在新的傳媒格局中找到自己生存和發展的一席之地。
(作者為中國航天報社總編輯)
來源: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