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西部學刊》>>2016年5月下

騰訊新聞“較真”欄目研究

王  丹
2016年06月06日14:00 |
小字號

來源:西部學刊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得信息傳播愈加快捷、自由,如今的“自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在網絡上發出自己的聲音。但由於環境的寬鬆、缺乏相應的檢查以及核實機制,也使得網絡成為謠言滋生的溫床,甚至影響到媒體的判斷,炮制出一系列聳人聽聞的假新聞。陳力丹老師總結出假新聞的兩大特點:“一是在制作環節上,網絡謠言炮制者採用新聞報道的手法,在形式上力求逼真,甚至盜用正規媒體的名義﹔二是在傳播環節上,令網絡媒體乃至傳統新聞媒體中招,通過它們具有權威性、公信力的傳播平台以新聞形態進行再傳播,証實其‘可信度’”。[1]

新聞傳播活動具有輿論導向的作用,假新聞通過編造、歪曲事實,欺騙、誤導讀者,往往產生極壞的社會效應,影響正常的社會秩序。於情於理,我們都應該杜絕假新聞的產生,但事實上,由於網絡自由度高以及其信息傳播呈現快速化、碎片化的特點,使得假新聞難以被杜絕。在假新聞泛濫、真假難辨的網絡環境中,更加需要專業媒體對網上流傳的信息進行甄別判斷,還原事實真相。

“較真”是騰訊網新聞頻道下設的一檔全新的欄目,致力於打造全民新聞查証平台,目標是對各種假新聞、缺陷新聞、謠言、釣魚帖、營銷帖進行查証和快速打擊,對人們感興趣的、但缺乏來龍去脈的消息進行溯源和探查真相。

本文運用內容分析與文本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同時考慮到網絡以及辟謠欄目的特殊性,本文不對樣本的地域以及感情基調等方面做出考察,僅對“較真”欄目的選題類型、文章結構、版面設計以及用戶參與四個方面進行梳理,意圖總結得出該欄目的編輯特色。

“較真”欄目自2015年11月3日開始更新,截至2016年1月9日,已有21篇稿件,本文以此作為總樣本進行分析。

一、選題偏“軟”,多來源於網絡

筆者將選題類型分為社會類、政治類、經濟類、文史類、科技類、環境類、生活類7個方面。

“較真”選題類型

統計結果如下:

社會類選題共5篇,佔總樣本的23.8%。社會類選題包括社會成員的結構、組織以及社會各階層間出現的問題與事件。如2015年11月4日的《單獨二孩政策“沒有遇冷”?》等。

政治類選題共2篇,佔總樣本的9.5%。政治類選題包括國內外的政治事件、政策、政治人物等方面的報道以及相關討論。如2015年12月17日的《普京神奇步姿因當過克格勃?》。

經濟類選題為0篇,故不作討論。

文史類選題共5篇,佔總樣本的23.8%。文史類選題包括文學、藝術、歷史等領域的相關報道。如2015年12月3日的《劉文輝“縣長就地正法”神話》等。

科技類選題共2篇,佔總樣本的9.5%。科技類選題包括國內外科學、技術領域的相關發現及討論。如2015年11月23日的《大數據威脅國家安全,是真的嗎?》等。

環境類選題共4篇,佔總樣本的19.1%。環境類選題包括與環境問題相關的現象、政策以及討論。如2015年12月15日的《全球變暖現象是否已經停止了?》等。

生活類選題共3篇,佔總樣本的14.3%。生活類選題包括與大眾日常生活相關的吃、穿、住、行等資訊。如2015年11月17日的《吃酵素能減肥,是真的嗎?》等。

“較真”欄目社會類及文史類選題所佔比重最大,其次為環境類、生活類、科技類、政治類,選題呈現多元化趨勢,且有所偏重。社會類選題能緊跟國內外最新的社會事件,如美國槍支管理以及我國的二孩政策等﹔文史類選題則幾乎全是對民國時期歷史事件或人物的核實,選題有一定局限性﹔環境類選題則對當前人們關心的全球變暖、霧霾等方面作出回應﹔生活類選題也集中在減肥等女性話題上﹔科技類選題傾向於對社會有重要影響的科技問題的討論﹔政治類則是政治人物相關的逸文。從選題中可以看出“較真”欄目目前傾向於有一定關注度的“軟”性題材,兼顧國際與國內,與一般公眾需求相契合。

除此之外,筆者在分析其選題來源時發現,雖然文中大多數情況下未曾標明具體來源,往往使用“網傳”“社交媒體”這類概括性表達代替,但21篇文章中,除無法確定來源的5篇外,有12篇文章在其背景描述中提到了“網絡”“微信”“帖子”“朋友圈”等詞。這也印証了本文開頭提到的網絡成為假新聞泛濫源頭的說法。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