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大咖們為文藝片把脈 影院沒有留給文藝片空間

不久前,吳天明的遺作《百鳥朝鳳》一開始公映時排片極少,好在該片的發行人方勵情急之下在網絡上用“下跪”的方式激起了院線經理的藝術情懷,目前,該片的票房已經突破了8000萬,成為了文藝片歷史上難得的翻身之作。在正在進行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上,從金爵獎的評委們,到中國電影業的大咖們,都紛紛給國產文藝片把脈,希望給小眾的藝術電影以足夠的生存空間。
影院沒有留給文藝片空間
排片量少是文藝片票房低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從去年王小帥的電影《闖入者》到不久前公映的《百鳥朝鳳》,排片量少直接導致了文藝片在市場上的“一日游”。對於這個現象,在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鳳凰影響”的“電影院未來·未來電影院”的主題論壇中,UME院線的老板吳思遠一針見血地指出,“千人一面”的院線制度,是造成這個結果的重要原因,“在美國,不同的電影可以找到不同的院線來發行,大家的競爭是公平的﹔但是在中國,隻要一部電影票房好,所有的影院幾乎都排這部電影,那些小成本的藝術電影的生存空間完全被擠壓了。”
對於這個壞現象, 萬達院線總裁曾茂軍表示,對於不同的影片採用分線發行的方式,是一個比較可行的方法,今年中國電影的銀幕數量可能會達到4萬塊,“中國已經具備了分線發行的條件。”但是要做分線發行有一個條件,“就是上游的內容商在定位電影的時候,不一定要定位成面向全國所有銀幕來上的電影。第二,你要非常精准地知道,你的電影是給誰服務的。”
曾茂軍透露,萬達院線目前正在跟中國電影資料館探討,“在全國找一些文化底蘊比較好的、人口基數比較大的城市,優先選擇一二線城市專門做藝術廳,做藝術的院線,培養一批優秀的藝術導演,讓他們的電影也有機會走進電影院。這對中國電影長遠發展是有好處的。”
文藝片上影節受追捧
跟目前文藝片公映時的冷清相比,記者在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看到,包括楊超導演的《長江圖》、陸川導演的《我們誕生在中國》、張楊導演的《皮繩上的魂》等文藝片在放映時幾乎場場爆滿,有些場次甚至在過道上都坐滿了人。
張楊導演近幾年熱衷於“紀錄片式”電影的創作,在上一部西藏題材的電影《岡仁波齊》后,張楊的新片《皮繩上的魂》依然是一部類似於“紀錄片”性質的電影,影片講述了一個傷害生靈干盡惡事的流浪漢,在一次雷劈中死而復生,從此虔誠地護送天珠進入掌紋地的經歷。該片入選了本次金爵獎的主競賽單元。
張楊說,這部影片跟他的上一部電影《岡仁波齊》是一年內拍攝的,兩部影片一共才投資3000萬,“這也是尋找自我的過程,可能就是我自己的一種寫照。”而負責該片發行的和力辰光老板李力則表示,接下來打算一起發行《岡仁波齊》和《皮繩上的魂》,嘗試分線發行,“打算兩部片子一起放映,加起來4小時,以城市為單位,一個個城市推廣,發行為期半年。《百鳥朝鳳》的成功証明文藝片潛在觀眾群很大,我們要做的就是精准找到這些觀眾。”
陸川導演跟迪士尼公司合作的影片《我們誕生在中國》是一部准紀錄片性質的電影,該片的攝制團隊幾乎全部來自國外,這部影片的拍攝歷時三年,陸川說,影片將中國的廣袤土地和這片土地上生長著的熊貓、雪豹等珍稀動物的表情都囊括在內,“我想通過這些動物的表情,來發掘我們這個古老民族背后的文化基因。”
陸川透露,該片不久前在美國公映時,幾百名美國觀眾看過后最感嘆的一句話是:沒有想到中國原來這麼美!該片也入選了電影頻道關注單元獎評選。陸川表示,對於自己這部影片非常滿意,該片將在迪士尼的幫助下,陸續在全球范圍內公映,“希望我們的家長都能帶著孩子走進影院觀看。”
跟前兩部影片比,楊超導演的文藝片《長江圖》早已在國內外收獲了不少獎項。早在今年2月份舉辦的第6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上,《長江圖》一舉斬獲“杰出藝術貢獻銀熊獎”桂冠。該片歷時5年完成拍攝,故事以長江為背景,講述了男人和女人處於不同的時空中“相向而行”的故事。該片還罕見地採用膠片拍攝。對於該片,楊超表示,電影《長江圖》最大的意義,是讓大家記住盡管工業文明給長江帶來那麼多傷害,但長江依然具有鮮活的生命力,“我對於中國的民族性、對歷史、對傳統有一顆始終不曾磨滅的好奇心。我做夢都想探索這些秘密。”該片定於9月8日國內公映。
大師力挺文藝片的價值
在商業片在中國電影市場泛濫的今天,依然有一小部分電影人堅持不為利益所動,拍攝自己心目中的文藝電影。導演張楊說,也曾有電影投資商找過他,希望他能拍攝上億成本的商業片,但他不為所動,“成本越高,導演的主動性就越差,我依然喜歡拍攝自己喜歡的電影,其實觀眾非常聰明,而且有很多喜歡文藝片、藝術片的觀眾,無非是我們要怎麼去找到這樣的觀眾,這是讓我快樂的唯一方式。”陸川導演也表示,《我們誕生在中國》這部影片是“送給我自己的一個禮物,我不希望拿它來跟評委們拉票,它是我心中的一個夢想,在350個小時的素材中剪出最終的版本后,我敢說,它跟我最初設想的完全一樣。”而楊超導演也表示,“《長江圖》是送給中國人的一首生命贊歌,我會繼續關注我們這個民族的精神內核,繼續拍攝有文藝情懷的電影。”
作為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的評委會主席、塞爾維亞大導演庫斯圖裡卡力挺文藝片的復興,他直言不諱地說,“中國去年有很多電影是由游戲拍出來的,這樣是不好的。有時人們會使用錯誤的表達方式來拍電影。”他認為,雖然現在好萊塢電影在全球成為主流,但是根植於各個民族血液中的文藝片依然無法替代,“當藝術家在創作電影時,很多時候是取決於你來自哪裡,你的血統是什麼。”另一位金爵獎評委、作家嚴歌苓干脆表示,自己喜歡婁燁導演的電影《推拿》,“雖然現在IP等商業電影大行其道,但它永遠不會代替嚴肅的藝術探討,往往隻有那些小眾的藝術探討才會寫出歷史,在歷史上留下足跡。覺得這些青年電影人真的是中國電影未來的希望。”(王金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