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6年:第6期

社交媒體時代網絡輿論場新變化

趙前衛
2016年06月28日08:56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隨著移動社交媒體時代的到來,網絡輿論場發生了新變化,呈現出新特點。網絡輿論從邊緣步入中心,社交媒體平台成為輿論傳播的主場﹔傳播主體多員化,傳統媒體主導的話語權轉移到社交媒體﹔意見領袖影響力下降,網絡社群力量開始興起,並影響輿論形成﹔社交媒體信息把關能力的短板,導致輿情反轉現象頻現﹔不同移動互聯網世代之間存在刻板印象和不通約的現象,給輿論引導帶來新的挑戰。

關鍵詞:社交媒體﹔網絡輿論﹔輿論場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6-0027-03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完善,智能手機的普及,上網資費的調整,通過手機上網的人數越來越多,根據CNNIC最新調查數據,截至2015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6.20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的佔比達到90.1%。在手機的各種APP應用中,以微信和微博為代表的社交媒體正日益成為用戶獲取信息和發表意見的最主要渠道。根據騰訊公司發布的2016版《微信數據化報告》:“社交網絡成為除新聞APP以外的第二大新聞渠道,滲透率超電腦加電視。以微信為代表的社交平台,成為新媒體傳播核心渠道,新聞廣度(新聞APP)+新聞過濾(微信等社交平台)成為網民獲取新聞的左右手。信息傳播架構將被社交媒體消解和重構。[1]”

以微信、微博為代表的移動社交媒體,以其即時、便捷、互動、低門檻等特征,拓展了信息傳播的自由時空,激活了以個人為基本單位的社會化傳播,個體傳播權和知情權回歸,人人都是傳播者,人人都是接受者。移動社交媒體,深刻改變了輿論傳播平台格局,對傳統輿論場形成了沖擊,給網絡輿論場帶來了新的變化,呈現出新的特點。

一、網絡輿論從邊緣步入中心

在互聯網出現之前,傳統媒體在輿論場中起著主導性的作用,提供輿論議題、引導輿論走向,傳播主流價值觀。互聯網出現之后微博出現以前,人們在互聯網的討論活動,多通過門戶網站的評論區、百度貼吧、天涯論壇、凱迪等平台。這一階段,傳統媒體掌控的輿論場和以論壇、帖吧為代表的網絡輿論場,共生共存,在影響力上傳統媒體營造的輿論場遠超論壇、帖吧。而隨著微博的出現,這一情況發生了逆轉,微博以其強大的傳播話題、聚焦事件的能力,成為了網絡輿論場的中心舞台,微博設置的議題成為傳統媒體跟進報道的對象,微博上人們的態度傾向,甚至成為傳統媒體上發言立論的輿論基點。在微博如日中天的時候,微信這一更具社交屬性的平台上線,2012年微信公眾平台上線,公眾號越來越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平台。作為主打社交,同時又兼具媒體平台屬性的一款應用,微信對用戶有著超強的粘性,據微信官方最新數據,微信月活躍用戶6.5億。55%的用戶每天使用微信超過一小時,61%的用戶每天打開微信超過十次。微信和微博為代表的社交媒體,成為了公眾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網絡輿論規模與影響越來越大,互聯網日益成為各種社會思潮、各種利益訴求匯聚的平台。網絡輿論場已成長為當下中國社會最具活力和影響力的輿論場,互聯網已從邊緣步入中心,國家管理層高度重視網絡輿論場,提出把“網上輿論工作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 。

二、傳播主體多元話語權轉移

社交媒體的出現為公眾提供了話語表達的新平台,內容生產和傳播不再是記者和編輯的專利,社會傳播的新常態是傳播主體多元化,人人皆為傳播者。移動社交媒體時代,信息傳播和接受門檻降低,簡便易學,隻要有一部智能手機,具備基本的識字能力,有表達的意願,就可以傳播自己的想法、感受、體驗。政府、媒體、企業、個人都可能成為信息傳播的主體,傳播主體的多元,意味著表達的多元、思想觀念的多元,這給傳統輿論場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在多元主體的輿論場中,眾聲喧嘩,每個主體都有自己的階層立場、價值觀、現實利益,這些聲音可能和主流輿論相一致,更常見的是與主流輿論的背離,形成社會輿論共識難度變大了。

傳播主體的多元導致話語權的轉移。在傳統媒體時代,機構媒體掌握話語權,它們充當著信息把關人的角色,信息的選擇受到政治安全與經濟利益的影響,根據法律、社會道德和主流價值觀來確定傳播什麼、不傳播什麼。機構媒體掌控話語權,它們報道什麼事件,以什麼樣的角度進行報道,決定著公眾關注點,它們傳播的主流價值觀影響著公眾價值觀的養成。總體來說,機構媒體通過話語權對公眾進行議程設置,從而影響著公眾的社會視野並主導社會輿論。進入移動社交媒體時代,傳播權不再為媒體機構所壟斷,個人及其它社會組織作為傳播的主體有了自己發聲的平台,推動了輿論話語權由組織向個人,由國家向社會轉移的趨勢。

三、網絡社群的興起

隨著社交網絡的發展,網絡社群的吸引力越來越強,積聚起海量的有共同興趣、愛好的網民。網絡社群是指通過各類網絡應用連結在一起,具有共同興趣、愛好、目標和期望的群體,如QQ群,微信朋友圈、微信公號。網絡社群像互聯網上的部落,有穩定的居住人群、溝通的機制、社交的場景,已經成為線下人與人之間溝通的補充和延伸。網絡社群的形成基於傳播技術的發展,根源於人類的群體歸屬需求。

在移動社交媒體時代,為了便於討論交流、組織活動,具有特定利益關聯的個體會建立各種QQ群、微信群、朋友圈等交流平台,基於特定目的建立的圈與群,話題相對集中,如城市裡各小區業主建立的微信群,除了日常生活的信息交流,其建群主要目的是發布和小區維護相關的信息,形成對開發商與物業管理公司的監督,促進小區的管理規范。基於共同價值觀、興趣愛好、利益等聚集到一起的人,還會對社會公共議題發聲,他們的聲音往往同質化程度高、強度大、如果議題的粘性夠強,就能串聯起那些沒有直接利益卷入的民眾,打通各階層的關注,對網絡輿論場形成影響,甚至引發線下的群體性事件。人民網輿情監測室認為“伴隨微博大V式微和網絡社群趨於活躍,網絡輿論中“廣場式”的鼎沸之議減少,“沙龍式”的社群對話增多。這標志著社會各群體真實的利益博弈在互聯網上聚合成體,也表明網絡內容供應在技術細分之下,公眾生活偏好的凝結。輿論場的社群利益沖突將蓋過“意見領袖”的口舌之爭。[2]”

(責編:霍昀飛(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