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6年:第6期

公共領域視野下的高校微傳播研究【2】

賈先濤 馬江寶
2016年06月28日09:51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微傳播是自媒體的代表,用戶具有自由發布信息的權利。有學者用5A來闡釋自媒體營造的信息環境,Anyone、Anytime、Anywhere、Anything、Any-way相結合,使碎片化的文本敘述大量存在[6]。可知,微傳播可以是任何人、在任何時間、在任何地方、關於任何事、以任何方式的傳播。隻要媒體平台所依賴的移動終端具備相應的功能,便可以實現信息的自由編輯的處理,如IPAD、手機等,目前均有具備文字、拍照、視頻錄制、編輯處理等功能,已經滿足了微傳播所必需的硬件功能。同時,微傳播的載體形式多樣化,如視頻、動漫、語言等多種形式的信息載體均可以通過以手機為代表的數字化終端傳播和接收。自媒體賦予了用戶較大的信息傳播、接受權力和自由,用戶根據信息傳播需求,可以在時空允許的情況下、自由的發布信息,微傳播為用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自由和表達自由,保障了用戶信息和言論的自由表達。

微傳播工具具有強大的交互功能,促進了信息的雙向傳播和互動。微傳播提供了多種方式的信息傳播,既可以是點對點的人際傳播、也可以是朋友圈(微信群)式的群體(組織)傳播、還可以是大眾化的傳播﹔信息的來源也多元化,既可以是個體用戶的發布信息、也可以是組織機構發布的權威信息、還可以是引用或轉載的權威媒體信息﹔通過多種渠道的信息傳播與反饋,確保了信息交互的多樣化。同時,以微信為代表的傳媒工具還提供了多樣化的交互載體,如文字、視頻、語音、表情符號、點贊等形式多樣的信息反饋形式,既增強了信息的互動性、又提高了信息交互的趣味性,微傳播環境下的信息交互更像一種心情的表達與體驗、有利於激發用戶的情感表達,這對大學生群體更具吸引力。

微傳播信息傳播力強,可迅速完成議程設置。在微信中滋生的社會輿論,也可能引發整個網絡話語空間的輿論,或者為互聯網網絡輿情推波助瀾[7]。微傳播的時效性強、信息來源多元化、信息引用與轉發的集群化優勢,使得熱點事件迅速成為公共話題,所有的個體、組織、機構都可以利用微傳媒表達自己的觀點與訴求,迅速完成相關話題的議程設置。2016年3月份,“毒疫苗”事件經過權威媒體曝光后,在微傳播平台迅速掀起驚天巨浪,用戶通過朋友圈、微信群、微信公眾號等多種渠道轉引與發布信息,相關信息迅速匯集、輿論強度迅速放大,理性與非理性的聲音融合碰撞,使該議程持續發酵,最終引起國內外的高度關注。這一案例表明了微傳播在公共事件、公共利益維護中,具備了作為公共領域輿論傳播的必要條件。

三、公共領域視角下的高校微傳播發展措施

高校承擔著教書育人、知識創新、傳承文明的重任,公共領域的發展既是人才培養質量質提升的結果,也是提高人才素質的重要途徑,有利於培養具有現代權益意識的公民,高校的公共領域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高校微傳播的發展又為公共領域建設提供了優良的媒介與信息環境,為了更好地構建公共領域,可從以下方面做起。

(一)提升和強化微平台功能、營造良好的校園信息環境

在媒介融合發展的態勢下,高校越來越重視微傳播的作用。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促進了微傳播工具的發展和更新,信息傳播與交互功能日漸強大,高校對微傳播的重視程度日益增加,微傳播成為塑造教育品牌、傳承校園文化、展示校園風貌的最佳信息工具。從公共領域建設對媒介環境的需求來看,高校微傳播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首先,微傳播平台的功能需要增強和豐富,具備更強的信息傳播與交互能力﹔提高信息的趣味性和信息傳播的精准性,激發大學生對校園公眾號的使用熱情、提升校園微平台的用戶美譽度﹔其次,優化微平台信息傳播策略,實施分眾化傳播和精准化傳播。依托學生社團、文體組織等多種形式的學生群體,建設和完善相應的微平台公共信息交流平台,大學生依據興趣、愛好、知識和技能需求,融入相應的信息圈,構建相應的社團文化交流平台﹔最后,提高校園宣傳團隊的知識和技術力量,充分利用傳播策略和技巧設置議程、引導校園輿論,傳播正能量,建設良好的校園網絡信息環境。

(二)加強信息素養教育、提升學生信息處理技能

校園公共領域的建設與發展需要擁有一定媒介利用技能的大學生,微傳播構成和復雜信息環境對大學生的信息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體的發展促進了信息化社會的到來,對個體的信息處理技能提出了高要求。為了應對信息化的挑戰、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一些發達國家於20世紀開始實施了媒介素養教育,著重提高大學生的信息獲取、辨別、利用能力。國內的媒介素養教育日益受到重視,一些高校陸續開設了相關課程,如暨南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等。微傳播的發展使得虛擬空間的信息環境更為復雜,一些色情、虛假、欺詐、低俗信息開始泛濫,尤其是意識形態的沖突與碰撞加劇,為高校的信息化建設、主流文化建設、人才培養帶來挑戰。信息辨別能力不強的群體出於不同的目的,對信息的加工和轉發又加劇了不良信息的危害,嚴重污染了網絡世界。隻有通過媒介素養教育提升大學生素質,才能更好地優化網絡信息環境。微傳播作為自媒體的新生力量,賦予了大學生更多的信息獲取、攝制、處理、傳播、交互權力,他們也需要相應的信息處理技能才能更好地駕馭微媒體。

(三)引導學生合理利用媒體、理性表達

美國學者McMahan D指出:在當前,我們培養一批高素質的校園網絡輿論的“意見領袖”(opinion leader),也就是國內俗稱的網絡水軍,來強化高校校園網絡輿論引導的主動性和權威性[8]。公共領域是普遍利益自由表達與批判、理性交流、形成公共輿論的場所,參與者需要較強的創新能力和批判能力,需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激發他們的批評潛能。以“毒疫苗”事件為例,微平台充滿了指責、謾罵、憤怒的聲音,遮蔽了理論的探討,顯然不利於公共輿論的形成、也不利於問題的解決,為了更好地引導輿論、促進校園公共領域建設,高校可以從以下方面做起。一是提高校園微傳播議程設置能力、弘揚主旋律,激發學生對時政及普遍利益、公共利益的關注熱情,引導輿論方向﹔二是提高輿論引導能力,通過一定的傳播策略、誘導學生的理性表達與批判,對非理性聲音強化“把關人作用”﹔三是培育大學生的現代公民意識,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更有利於公共領域的建設。

綜上,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理念對當前的高校微傳播建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它一方面為高校的微傳播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為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指明了新方向。鑒於高校微傳播水平的參差不齊,校園的公共領域建設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參考文獻:

[1] 汪民安.文化研究關鍵詞[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2] 余秀才,朱夢琪.微博、公共領域與后現代文化[J].現代傳播,2015(12).

[3] 張貞.從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理論看高校素質教育改革[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0).

[4] 鄧若伊.論自媒體傳播與公共領域的變動[J].現代傳播,2011(4).

[5] (德)哈貝馬斯著.曹衛東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6] 袁靖華.微博的理想與現實——兼論社交媒體建構公共空間的三大困擾因素[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

[7] 蘭甲雲,曾思怡.微信公共領域裡的失范行為及其法制規范建設[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

[8] McMahan,D.What we have here is a failure to communicate:linking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mass communication[J].Review of Communication,2004(4).

(責編:霍昀飛(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