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6年:第6期

國產3D電影與觀眾認同:一次觀影調查的思考

付茜茜
2016年06月28日09:55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對於電影作品來說,觀影認同決定著影片是否吸引觀眾,是否滿足其觀影偏好、觀影心理與觀影期待等,對於3D電影來說更是如此。提升國產3D電影在觀眾心中的認同度,對國產3D電影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在觀影調查基礎上,探究國產3D電影與觀眾認同之間的關系,以求對優化國產3D電影觀影認同有所思考。

關鍵詞:3D電影﹔觀眾視角﹔觀影調查

中圖分類號:J9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6-0067-04

一、引 言

早在2012年,有研究者在分析中國電影產業特點時指出“國產大片步入3D時代”[1],近年來國產3D電影總體制作實力有所上升,但觀眾對於國產3D電影的總體認同度是否也有相應提升呢?觀影作為一種觀眾與電影作品之間的互動行為,集合著觀眾對於作品的視覺感知、劇情理解與觀影想象等元素,3D電影因其空間維度變遷帶來全新觀影與審美體驗,技術升級著“幻覺”與“夢境”效應,觀眾在視覺經驗、情感體驗與審美認知等方面較之以往有著顯著差異。精神分析學理論解釋了電影“似夢”特性,通過“移情”與“想象”,讓觀眾在觀影中獲得審美滿足感,而3D電影的 “立體”、“虛擬現實”夢境在一定程度上營造著深度“立體幻覺”與真實的觸覺感官刺激,讓觀眾在與立體幻象發生聯系的過程中完成觀影過程。一般認為觀影認同范圍包括劇情、角色、敘事、場景、甚至包括敘事者和作者等,大衛•鮑德韋爾在分析當代電影研究與宏大理論嬗變時對“觀眾對電影的反應取決於認同”的觀點進行了深入剖析,但他認為如此界定“認同”概念並不清晰[2],而具體到3D電影,由於其技術特性,觀眾在觀影認同方面也存在特殊性。本文在國產3D電影制作能力已然大幅提升的前提下,思考如何提升觀眾對於國產3D電影的認同度問題。

二、國產3D電影發展現狀及趨勢

近年來,3D電影推動著電影數字技術的開拓與升級,為中國數字電影發展注入新動力,也成為電影制作者較為青睞的能贏取票房的手段。3D電影作為一種有著較長發展歷程的特殊技術類型電影,已在其不同歷史階段歷經多次觀影熱潮期,相對而言,歐美發達國家3D電影起步較早,發展也較為成熟,但就發展速度而言,我國3D電影進步較快,特別是在由《阿凡達》所掀起的全球新一輪3D電影觀影熱潮中,中國作為新興且廣闊的3D電影市場,在3D技術發展方面不斷尋求突破。2005年以后,國產3D電影歷經探索階段(2009年∼2010年)、發展階段(2011年∼2012年)、日趨成熟階段(2013年∼2014年),在3D電影常態化發展之后,當初的狂熱景象逐漸消散,2015年到2016年期間3D電影熱潮呈現降溫勢態,制作者、觀眾和放映者等在面對3D電影時態度趨於冷靜,較之歐美發達國家,這一降溫趨勢較晚。調查顯示,在國產與進口3D電影之間,觀影者更青睞進口3D電影,且認為國產3D電影需要擺脫片面追求視覺效果的誤區,加強其劇情、藝術性等感染力。3D是電影藝術的體現方式之一,探究3D電影最合適的藝術表現形式將會非常有意義。內容的藝術性和技術之間可以達到統一,但需要多方努力:電影劇本、導演、特效及3D水平、創意理念等[3]。科技與藝術理想的完美結合將會賦予3D電影神奇的力量,這也是《阿凡達》讓觀眾產生觀影震撼感的重要原因。迄今為止,對於廣大觀眾來說,真正讓他們在觀影過程中感到震撼、觀影之后依然難忘的3D電影極其少,很多后來制作的3D電影都無法撼動《阿凡達》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這類標杆式3D電影的重要地位。

伴隨觀眾3D觀影經驗的常態化,3D電影突出新、奇、險等元素和宏大場景的“奇觀化”路線無法再如當初般制造轟動效應,對於觀眾的吸引力也不再如當初那般強烈,與此同時,觀眾在3D觀影需求與體驗方面逐漸產生較高要求。目前對於3D技術與藝術的探索尚未達到理想效果,較之進口3D電影,國產3D電影進步速度較快,在創意、劇情、內涵等方面也進步明顯,但尚存不足之處,仍有探索空間。技術只是使電影增強表現力的重要手段,而並非最終目的,真正決定3D電影作品質量的仍是其內在的思想內涵、人文素養和藝術價值。3D只是電影的技術表現手法之一,從現實層面任何電影都可以用3D來表現,但3D電影極易與大投資、大制作相聯系,著力突出“奇觀”,在一定程度上犧牲著敘事,也越來越注重多種拍攝路線,比眼球路線、異趣路線、情節路線等,以滿足觀眾的視覺刺激需求、獵奇需求。國產3D電影未來如何發展,仍然離不開對3D電影作品與觀眾之間關系的考量與把握,在此過程中,才能更好地提升觀眾的觀影認同感。

三、國產3D電影與觀眾認同

1.觀影調查基本情況

根據《國內上映3D電影觀影調查問卷》結果分析可知:(1)從受調查者基本情況來看:有效問卷共221份,其中男性受調查者比例為58.37%,女性受調查者為41.63%,觀眾群集中於年輕人(如19歲∼25歲,比例為56.56%﹔26歲∼35歲,比例為23.98%),受調查者職業構成以學生居多(47.06%),其他依次為:企業�公司職工(19.91%)、個體�自由職業者(9.5%)、專業技術人員(9.05%)﹔(2)從觀眾觀看 “3D電影”的頻率來看:觀眾去電影院看3D電影的頻率以一季度一次居多(21.27%),遠遠低於去電影院看電影的頻率(比如每月看一次電影的頻率為23.53%,每月看兩到三部電影的頻率為21.72%),在3D電影觀影活動中也存在著重復觀影現象,62.9%的觀眾認同極富視覺震撼、思想內涵、技術與藝術完美結合的3D電影值得再次觀看,26.7%的觀眾認同經典電影以3D形式重映時會再次觀看﹔(3)移動互聯網時代3D電影觀影移動化趨勢並不明顯。研究認為3D技術及其內容進入家庭起居室步伐較緩,3D特質及其內容、形式作用隻有在電影院觀影環境下才能得到發揮[4]。在當下移動終端日益盛行的自媒體傳播時代,觀影呈現移動化趨勢,而在3D電影的觀影體驗中,由於其對片源、觀影環境場所等有著較高要求,有效對抗著“觀影移動化”的趨勢,比如:21.72%的觀眾選擇去電影院觀看電影,70.14%的觀眾選擇去電影院觀看3D電影。

2.國產3D電影觀眾觀影態度概況

在觀影狀態中,“觀眾認同機制”作用於觀眾對電影劇情、人物形象、觀影體驗等理解與接受過程,而3D電影由於其技術、視覺與特效屬性,在觀眾認同方面也離不開觀眾對技術形式本身的接受與評價狀況。研究認為同一部電影的2D、3D版本中,3D電影觀看者對“真實”有著更高的感知程度,且觀影過程中更加專注、不易被打斷﹔但在情感激發、滿足感方面,2D電影和3D電影無顯著差異[5]。鑒於目前國產3D電影產量與制作水平現狀,對國產3D電影持正面態度的觀眾超半數(54.75%),但仍存在著對於“噱頭”現象的質疑,認為3D“噱頭”仍然是一種用於抬高票價的手段,“認同”和“比較認同”“希望影院放映3D電影時不僅有3D版,也有2D版供自由選擇”的比例高達72.39%。對於3D電影來說,票房並不能反映觀眾內心對電影的真實認同程度,超半數(56.1%)的觀眾認同真正經典的3D電影值得重映,認為重映可以一定程度上滿足觀影懷舊心理。認同和比較認同“觀看3D電影讓我對於電影畫面場景產生更高視覺期待和要求”的觀影者比例達69.69%,伴隨電影科技進步,觀眾的觀影感受與經驗不斷被豐富,對於影像的視覺呈現與敘事語言都有著更高要求,也對3D電影制作提出更高要求。

(責編:霍昀飛(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