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情境理論的會展文化傳播模式解析【2】
而意義的認知協調關鍵在於,使這套符號系統(展品外在形式及相關介紹或是議題要傳達的意義信息)盡量組合要素以對接觀眾所熟悉文化語境。具體操作可以通過整合傳播策略來進行,即在媒介信息“接觸點”的引導下培養、重塑觀眾的認知態度。例如2010上海世博會圍繞“城市生活”的主題,借助整合的媒介宣傳,精心組織、設計會展參與者之間的多個“接觸點”,向觀眾呈現既可理解又新奇的未來城市生活場景、傳播與觀眾利益息息相關、容易引起共鳴的“綠色城市”等新觀念、新提法。操作上,主辦方通過展前的大規模宣傳造勢,及早傳遞與會展情境相關的文化訊息,高舉“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大旗,為觀眾的意義解讀進行鋪墊﹔在展中階段,則主要借助“海寶”吉祥物、展現未來城市場景的展館、園區等具象載體,通過現場展示、背景烘托、主題講解等溝通方式傳遞符號編碼信息,強化說服效果。“城市生活”是一個各國公眾都容易理解、達成共識的主題,但又具有充分的內容創新空間,這種主題設計方式反映出世博會展示策略的成功經驗:無論是1933年美國芝加哥世博會首次提出展示主題“進步的一個世紀”,還是1939年處於二戰期間的紐約世博會強調“建設明天的世界”,歷屆世博會都力求達成展示理念的“最大公約數”,以吸引多元文化的共同參與。所有圍繞該主題的設計、傳播都是在之前系統研究目標受眾的文化習慣和所處情境才能提供的,其准備工作以受眾能方便快捷的理解、避免認知失調為標准。
2.會展傳播過程中對文化語境的營造為順利交流、互動創造條件
會展目標的達成關鍵在於傳受雙方能否形成良性的互動過程。傳統會展觀念中過分強調傳者的主導地位,隻關心自己在會展上“說什麼、Show什麼”﹔而現代會展更關注觀眾在會展上“需求什麼、對什麼感興趣”。從策略上看,即選擇具體的編碼符號進行意義加工時, 須注意它所依托的文化語境通用性,避免選取容易引起誤解、甚至文化沖突的符號和議題。例如近代世博會通常以炫耀海外殖民地的物產、展示西方文明的優越性為目標,在歷次展會現場時常出現引起國人憤慨的小腳女人、鴉片煙槍等“辱華”展品,大大降低了對東方大國觀眾的會展傳播效果﹔而現代會展的傳播因媒介的發達、觀眾文化層次和整體需求的提升,主辦方、參展商和觀眾的傳受雙方角色相對模糊,其順利交流的必要條件就是參與各方基於共通的文化語境中達成認知協調,實時互動。主辦方因此努力地為會展文化場域的生成與維護宣傳造勢,如通過世博園區現場的系統化主題設計,結合新聞報道等“不在場”的文化宣傳,向觀眾盡可能多渠道地傳遞主題訊息﹔在展會召開期間,則通過媒介儀式化的傳播方式,全部宣傳媒體同時開動,讓與會者感受強烈的一種節慶狂歡的氛圍,盡快融入其文化情境之中。
三、會展傳播的“透鏡”效應
現代會展對信息的篩選、加工與傳播要求非常高,會展傳播不僅從策劃、宣傳、技術等角度進行設計,而是為達成效果提供全面、系統的支持,其發揮效用的范圍遠遠超越展會現場的時空,凡是接觸到會展傳播信息的受眾及其所在領域,都可以視為隸屬會展傳播的范疇,包括“在場”和“不在場”的兩類,從后者來衡量,會展被視為一種“媒介事件”。而且,會展傳播的各個環節如整體活動策劃、展品展館的設計、主題內容的表述、宣傳組合方式、人員溝通及公關等各要素之間均須緊密配合,圍繞主旨進行整合傳播,可視為一個協調運作的信息系統。該系統從運作實施上分為三部分:展前的策劃與預熱宣傳、場館及場地設計表達﹔展中的活動造勢、交流論壇的組織協調﹔展后的場外交流跟蹤、相關媒體的延續性宣傳。在這個過程中,文化情境作為會展傳播系統運作的必要考慮因素之一,對系統設計時的目標定位、議程設置、宣傳表現形式、媒介組合方式等具有指導性與規制作用。內在關系如圖3所示。
圖3 文化語境下的會展傳播系統之信息把關模式
資料來源:圖為筆者根據會展傳播系統中各環節的制約關系繪制
從圖3會展傳播模式可見,展商與公眾之間傳遞的信息流,包括交流活動、大眾傳播、人際溝通等傳播方式,都在傳播情境中受文化語境要素的影響與規制,經由會展傳播系統運作從主辦方、參展商向受眾流動。當然,會展傳播模式並不僅限於此,其展商間內部組織的橫向傳播,觀眾間的人際傳播等也在會展溝通過程中受文化情境的影響。在此信息流動過程中,居於模型中心的“會展傳播系統”作用關鍵,它決定了會展能否有效發揮預期效能。該系統依靠內部各要素間的整合與協調得以運作,由於會展活動的集中性和場域性質,力圖使信息交互形成聚合效應,加快溝通頻率,提升意義共享可能性,從而強化傳播、說服的效果。從圖中我們可見:會展傳受雙方相重疊的文化語境呈現類似“凸透鏡”的形狀,這個橄欖型的交叉區域即為雙方共通的文化語境。所有來自傳播者想要表達的龐雜信息,都須經這樣一個重疊區域后才流向受眾。無論冗余信息是由經傳播者主動剔除的,還是受眾被動過濾的,這個重疊相交的語境好似一面匯聚與整合大量龐雜資訊的“凸透鏡”,使得原本分散游離的信息通過會展現場聚焦受眾,並由於溝通的加速與情境的體驗,更易被理解和接受,對此本文界定為基於會展文化語境生成的傳播“透鏡效應”。
羅曼•雅各布森認為,符號意義的生成依賴於其所處的系統,語言的符號意義相當一部分來自語境。一方面會展語境能夠為其傳播系統集中地提供信息素材和符號資源,並借助展會場域像凸透鏡一樣將龐雜的傳播信息篩選、聚焦,另一方面也使信息內容的表述及符號所承載的意義和價值指向受眾認知目標發生“折射”:即會展傳播過程使大量信息被重組與整合,旨在達成傳受雙方在此溝通情境下順利完成觀念交流與價值共享。這個由傳受雙方的文化認知系統交疊而成的意義共享語境,是會展傳播生態系統的建構基礎,也使該系統能夠發揮更強的傳播情境效能。相比新聞、廣告等其他大眾傳播方式,會展集中而強烈的文化情境效應,使之產生更集中、高頻的文化溝通效果,因此常被專業化的傳播主體所青睞。
為集中交流信息而組織運作的會展活動,也借助基於文化語境的傳播“透鏡”效應在有限時空內嘗試整合傳播以達到效果的最大化,其整合的傳播機理在於文化符號的編碼與解碼:“從編碼過程看,傳播活動的范圍和主題直接制約符號的選擇、風格定位、發言人或代言人的使用、媒介的選擇與組合,導致其信息符號系統產生﹔從解碼過程看,范圍和主題決定符號解釋的方向、反映編碼者的立場、態度和標准[6]”在其編碼與解碼的過程中,文化語境對信息的過濾與篩選、受眾的認知與解讀具有全方位的影響。例如大型車展等商展在展覽前往往重視大眾媒體的花邊宣傳、場館及車輛展品的設計表現等氛圍預熱﹔展中採用的具象符號載體,包括車模等人體媒介的精心打造、導購人員的溝通策略與公司公關活動的現場營造﹔展后則通過場外交易意向的跟蹤、輿論反饋的延續性報道等形成一整套傳播流程。所有“媒介接觸點[8]”都要依據車展受眾的有效解碼進行系統化整合,剔除與主題風格、文化認知相沖突的不和諧元素,強化利益共享與認知協調。在考慮情境因素的前提下,組織者會慎重篩選和加工展示符號,嚴格管理受眾可能接觸到的所有媒介“接觸點”,以建立、維系共通的文化語境為目標,強化傳播情境的營造,多維度地強化與目標受眾之間的認知協調。具體策略包括:1.選擇貼近目標受眾的文化認知習慣的元素、符號載體及表現形式﹔2.對主題的設定與內容生產要兼顧來自不同文化語境的目標受眾認知習慣﹔3.在會展環境、展示符號的表現與設計中以貼近性為原則進行符號重組與情境再造。總的來說,意味著從展示主題的定位開始,就要考慮目標受眾的文化取向、認知習慣、喜好品味等因素進行本土化、民族化的情境再造,融入具有普適性的、“最大公約數”的文化元素,以便促成傳受各方的相互理解與價值共享。
四、結 論
現代會展的進步不僅體現在規模、效益、展示手段等硬件方面,還取決於會展理念的革新及其帶來的交流方式變化。總體上,會展傳播活動已經發展為一種復雜的符號交互系統,其發揮效能的基礎深受文化語境的影響。組織者、參展者在圍繞展品、展示環境等符號交流的過程中,須將文化要素與現代展示科技有機結合,注重文化調試、避免文化沖突,才能有效提升會展活動效益。
參考文獻:
[1] 周利方.從社會秩序與價值建構角度論會展的社會文化功能[J].商業時代,2011(10).
[2] 方向東.對“會展文化”概念的深入探究[J].商場現代化,2009(12).
[3] 王春燕.會展傳播探析[D].遼寧大學,2004.
[4] 劉大可,王起靜.會展活動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5] 何強.基於傳播學視角的會展策略分析[D].大連理工大學,2010.
[6] 周永秀,畢研韜.淺談情景語境的傳播學價值[J].中國地名,2008 (8).
[7] 約翰•霍爾.周曉虹譯.文化:社會學的視野[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8] 胡廣梅.“接觸點管理”視域下的會展事件媒介策略研究[J].江蘇商論,2009(9).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