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6年:第6期

基於情境理論的會展文化傳播模式解析

魏殿林
2016年06月28日10:25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會展活動不僅是物品、符號的現場展示和具體內容、利益的交流,其設定的社會功能旨在通過營銷與溝通實現關系的建構,在增進理解、達成共識的溝通過程中,文化要素不可或缺。從文化傳播的角度來看,參與會展活動的多元文化主體如何實現認知調和、避免文化沖突決定了會展目標能否順利達成。本文從文化研究的角度分析現代會展與文化的關系,借用文化語言學的情境理論來闡釋會展溝通過程中的文化傳播特征,嘗試建構基於文化情境要素的會展傳播模型。

關鍵詞:會展﹔文化傳播﹔情境理論

中圖分類號:G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6-0080-03

一、現代會展與文化的關系

馬克思在《1857-1858年政治經濟學手稿》中認為,工業革命以來,社會由人的依賴關系的交往轉變為“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交往,人與人的交往以物(商品、貨幣)為媒介。而會展作為一種以物(商品、服務)為媒介在特定時空內集中性展示與交流活動,是圍繞特定主題的、以展館或會場為主要場所進行的。從19世紀倫敦首屆萬國工業博覽會、巴黎世博會等近現代會展活動伊始,會展的發展史都清晰地顯示了如下特征:展會中的“展品逐漸成為公共需求和所謂個人化選擇的影像,成為一種社會關系的心理投射。……也體現出了組織者所遵循的思想意識等,凸顯出會展精神、理念、價值等方面的內涵。[1]”可以說,會展不僅是展示具象的物品,實質上是進行符號展示與文化溝通,乃至依托城市、國家實力的競技舞台,其目標在於促進參與各方的理解與共識。因此,我們說會展與文化、與意識形態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從廣義上講,它是一種建立在符號互動基礎之上的文化交流與展示活動。

而就策略層面來講,會展溝通過程中也離不開文化要素。作為社會多方參與的集中交流與傳播平台,現代會展具有跨地域性和跨文化傳播的特征。依托發達的現代交通和媒介,它從傳統的靜態陳列或單向表述轉向多樣化、互動式的展示與溝通,旨在增進理解、達成共識。會展中的文化符號既是一種意義載體,又是聯結參與各方的“紐帶”,營造了有助於意義共享的“語境”。隻有實現了價值共享,會展傳受雙方才有可能達成認知調和、避免文化沖突,會展活動才能實現其目的和效果。“會展活動長期孕育形成的觀念文化,即人類的心理結構、審美情趣、思維力式和價值觀念,是一種深層次的精神文化。……而這正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它直接受到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影響和制約。[2]”

二、現代會展的信息傳播本質及文化語境的影響

會展從傳播學角度來講是“以會展為信息交流的媒介,……它的運作過程始終伴以高密度的信息運動,它的活動結果就是信息傳播的效果”[3]。現代會展“在交流的層面上,主要涉及的是大眾傳播這個層面。即信息的發出者與傳播者(參展商)使用技術手段,把信息(參展商要傳達給觀眾的信息)傳送給信息的接收者(受眾)。[4]”在會展活動過程中,觀眾的期望與意義解讀,組織者、傳播者的展示與宣傳,都是在同一情境中發生的互動。由於傳受雙方對意義的理解及認知基礎有所差異,會展目標能否實現取決於組展方的組織、策劃水平和參展方的展示方式、符號加工與選擇的合理性等諸多要素。就會展的目標與符號互動過程來看,其實質上就是“一種社會信息系統的運行。會展傳播效果是衡量會展規模和影響力的關鍵指標,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會展傳播重於展會本身。[5]”會展傳播過程如圖1所示。

圖1 會展傳播之拉斯韋爾五“W”傳播模式

資料來源:何強.基於傳播學視角的會展策略分析[D].大連理工大學,2010.

既然會展旨在實現參與各方的相互理解並促成合作,那麼其傳播策劃活動應著眼於如何促進符號理解與意義共享,其共識的達成取決於溝通所依托的文化“語境”。“語境”(context)傳統上是指語言符號的使用環境,是語言學中的基本概念,由波蘭籍人類語言學家馬林諾夫斯基(B. Malinowski,1884-1942)最早提出,語言學上的“語境”與傳播學上的“傳播情境”十分接近,這裡筆者借用它來分析會展傳播的內涵與方式。功能語言學著重研究社會語境(social context)。社會語境包括情景語境(context of situation)和文化語境(context of culture)。“情景語境”指常識、交際時間、地點、主題、正式程度和交際參與者之間的關系等情景知識﹔“文化語境”指一個民族所共有的社會規范、會話規則和文化傳統等背景的知識。功能語言學研究的“社會語境”正是傳播學關注的“傳播情境”,都是指能夠直接或間接制約文本的意義生成、影響傳播效果的“外部”因素的集合[6]。

對具有跨文化、跨地域特征的會展傳播來講,來自不同語境的文化主體間的觀念碰撞、文化沖突與融合既是會展交流的主要內容,也是會展傳播的文化目的,意義的理解與語境的共通對於能否實現會展效果尤為重要,而這恰恰取決於在具體交流情境中“文化語境”對符號意義解讀的決定性影響。隻有在組織環節和場域營造上協調傳受各方對會展情境的“文化語境”感知,才能有助於展示符號及意義內容的順利解讀。從具體條件上看,會展作為一種圍繞特定主題、在特定時空內的價值溝通與共享活動,對其語境的營造與傳受雙方的認知協調相比其他大眾傳播方式要求更高,想達成參與各方的順暢交流有兩個必要條件:一方面是符號載體——展品或者議題的設置與加工,另一方面在於對會展情境的營造,旨在讓參與各方(包括觀眾在內)盡快融入會展情境。文化語境的影響作用及會展傳播過程如圖2所示。

圖2 文化語境下的會展傳播之香農-韋弗傳播模式

資料來源:本圖為筆者依據會展活動的文化傳播過程提煉並繪制

1.對載體——展品符號或議題的設置與加工須考慮參與各方已有的文化語境

現代會展已經從觀眾單純的觀摩、與會者被動的聆聽發展到使其深度地卷入互動情境,基於展示符號的文化理解發生交流與共鳴。霍爾指出:“文化產品的意義不是傳遞者傳遞的,而是接受者生產的意識形態的被傳送,不等於被接受,觀眾遠不是消極被動的昏昏欲睡的電視虫,傳送者本人的解釋並不相等於接受者自己的解釋。[7]”會展中的展品和議題也一樣,同樣具有文化產品的性質,其展示的技術、文化內核也需要被觀眾充分地解讀才能稱之為成功的傳播。組展方和參展方可以借用接受美學的方法論來指導行動,使會展陳列的展品到會議議題等在形式上、內容上更貼近觀眾既有的文化體驗,選取與他們認知習慣相似的展示符號,這點對非專業受眾來說尤為關鍵。

(責編:霍昀飛(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