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屏互動節目中主持人傳播模式變化及應對【2】
三、跨屏互動節目:主持人的新挑戰
新的傳播方式帶來新的挑戰。作為主持人節目的核心元素,主持人面臨著比以往更復雜的信息來源、更大的單位信息處理強度、更廣泛的交流對象。這些都構成了主持人傳播的新特點。
(一)更開放的語境
“語境”這一概念最早由波蘭人類學家弗•馬林諾夫斯基(B.Malinowski)在 1923 年提出。語境(Conte1、更開放的語境)就是使用語言的環境,也叫言語環境。“語言交際總是雙方在一定的場合中進行的。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一種社會活動,因此語言總是在大大小小的語言環境中使用著的。理解語言和使用語言,都離不開一定的語言環境。[3]”
在跨屏互動的交互過程中,主持人面對的是更為開放的語境。首先在物理空間上,演播室本身構建的較為正式的空間被打破,數以萬計來自全國各地的觀眾都在各自不同的環境裡,用手機參與節目。不同於演播室現場觀眾的固定情境,參與者可能是在家裡,可能是在辦公室,也可能是公共場所,如機場車站商場,也可能是在移動端上收看。這種多樣性的參與環境,構成更自由開放的語言環境。
因此,主持人需要創造出一種開放包容的語境。一邊和演播室嘉賓進行真實坦誠的交流,同時又和成千上萬不在現場,卻發揮巨大影響力的互動觀眾們一起,超越空間帶來的心理障礙,構建起一個活躍互動的討論場。如在全媒派直播中,因其互聯網媒體的特點,在觀眾通過投票決定了哪位嘉賓將被“懲罰”后,主持人的即時“懲罰”環節充分發揮娛樂性,“十連拍”、“麼麼噠”這樣被廣大網絡觀眾所熟知的熱門網絡行為接入嚴肅政論談話節目,強化了討論的互動效果。
(二)更廣泛的溝通
跨屏互動節目改變了視頻媒體傳統的節目播放模式,“傳播者和受傳者之間能夠輕鬆實現角色轉換,沒有所謂的中心。互動模式的核心是對話。[4]”在雲技術的支持下,觀眾有了比過去更主動的發言權,而被大數據統計之后,千千萬萬個觀眾凝結成對話的一方,並向大眾同步傳播自己的觀點。傳受模式變成了對話模式。和過去隻需要和演播室特定觀眾交流相比,主持人所需要溝通的人群范圍變得更為廣泛、具體。在騰訊兩會全媒派直播中,每期在線觀看直播的人數超過100萬,參與互動投票的人數接近4萬人。此時,主持人通過節目,不僅是通過和嘉賓的交流,形成邏輯觀點,講述給觀眾聽,更重要的是實時引導廣大觀眾,通過互動組織對話溝通,實現思維和情感的雙向互動,最大范圍凝聚社會共識。
四、應對跨屏互動 提升傳播能力
(一)加強信息整合能力
背景短片、互動內容、嘉賓信息……多個信息源同時涌入,在跨屏互動模式節目中,主持人首先必須具備快捷高效的信息整合能力。
以中央電視台《博鰲演播室》為例,在頻繁互動中,主持人要依據節目主旨,動態處理來自嘉賓意見、互動觀眾投票、觀眾點評、嘉賓支持率變化等多種信息變量,並在處理中推進節目進程,實現傳播目的。在實際操作中,嘉賓觀點可以提前溝通,但觀眾投票結果、嘉賓觀點支持率都是不可知的元素,一切都處在動態發展中。另外,出於移動終端使用特點,基於網絡的節目互動行為往往具有碎片化的特點。主持人必須在每個小版塊及時總結、拋出吸引觀眾參與互動的關鍵點,這個時間不能太長,5分鐘為宜,8分鐘已是極限。同時,主持人還必須從觀眾互動反饋的信息中及時進行分析判斷,找到重點,馬上反哺到節目進程中和嘉賓產生關聯,才能體現出即時互動的魅力。
在3月28日的《博鰲演播室》話題“你想創業嗎?”中,發起在線調查“你想創業嗎?”。三分鐘內,2576位觀眾選擇“很想創業,不給別人打工”﹔158位選“我不想創業,有一份穩定的薪水很好”﹔249人表示“還沒有想好”。面對調查結果,張羽總結道:“我以為創業只是少數人的事,沒想到在直播過程中顯示有那麼多人有創業的夢想。我不知道兩位在現實當中有沒有感受到這種創業熱潮?”短短兩句話,第一句總結調查結果的傾向,第二句把虛擬的線上調查結果引入嘉賓現場談話,引導嘉賓表達對這個話題的切身感受,表現出主持人很好的信息整合、溝通能力。
(二)強化控場駕馭能力
因其技術特點,即時跨屏互動節目必須是現場直播,這意味著主持人沒有后期剪輯修改的機會,必須當場組織完成所有節目流程。一方面,直播過程中設備使用增多,需要主持人高效使用大屏、小屏(手機、平板電腦)來組織節目進程。如主持人李艾的全媒派直播中,要使用手機直播主持人視角視頻、要使用平板電腦篩選觀眾評論、還要根據節目進程不時查看演播室大屏幕上支持率的變化來調動嘉賓談話,表現出多線任務並進的協調統籌能力。
另一方面,由於觀眾支持率的變化未知,觀點雖然是經過編導篩選才展示在大屏上,但仍然具有相當不確定性,因此,主持人作為實際上的節目終端“把關人”,必須具有比一般直播節目更強的臨場應變能力,能根據現場情況隨時把控調整,始終圍繞節目主題向前推進。
在《博鰲演播室》中,主持人張羽邀請了原商務部副部長龍永圖和格力集團董事長董明珠兩位嘉賓,共同通過“國人搶購日本馬桶蓋事件”,討論話題“中國制造是否面臨信任危機?”問題。節目開場,龍永圖堅持認為這只是個別高收入國民的購買行為,提升到中國制造這樣的大問題有些小題大做,並認為節目主題是偏題的。五分鐘后,屏幕上開始顯示龍永圖和董明珠的意見支持率,龍永圖的堅持讓觀眾支持率從開場的52%降到了34%,后來又降到了27%。見此情狀,張羽說:“按龍部長說的,這個事情並不能說明制造受到了信任危機,而是隻能說這個事件引起了媒體對於中國制造的關注和討論。”隨后,他提示觀眾朋友參與微信在線互動,然后提醒道:“剛才董總這段話引起了大家的共鳴,您的支持藍條迅速增長。”這一段處理,既不明確反對龍永圖的意見,給強勢的嘉賓一個台階,又把話題引回“對中國制造的信心”,同時以互動環節做隔斷,以董明珠觀點支持率的大幅上漲委婉提示龍永圖適當改變自己的表達方式。整段處理一氣呵成,避免談話在直播現場陷入僵局。而龍永圖注意到觀眾的反饋,在隨后的談話中也重新回到中國制造的話題上進行了解釋。強勢的嘉賓和即時反饋的觀眾意見現場產生對撞,面對這樣的尷尬,張羽以他的智慧把控住了談話現場,使之能夠繼續回到討論的正軌上。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不斷升級,在可見的未來,各大媒體集團都將通過跨屏互動模式爭搶觀眾,提升用戶粘性。面對不斷涌現的節目新形態,主持人亟需了解各種新技術手段下的傳播特點,提升傳播能力,做好准備迎接未來的挑戰。
參考文獻:
[1] 崔林.電視新聞直播報道——現場的敘事[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2.
[2] (美)威爾伯•施拉姆.傳播學概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4.
[3] 張志公.現代漢語[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4] 畢一鳴.言由旨遣 語隨境遷——新媒體語境下主持人的話語方式[J].視聽界,2013(5).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