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6年:第6期

跨屏互動節目中主持人傳播模式變化及應對

詹晨林
2016年06月28日12:19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手機、PC、電視……隨著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不同屏幕介質的阻隔不再,即時跨屏互動在直播節目中頻頻出現。在這類中,觀眾的參與成為推動節目進程必不可少的元素,直播節目形成了一種新的開放語境。本文通過對典型跨屏互動模式節目的研究發現,主持人傳播模式較單向傳播時發生明顯變化,呈現出結構扁平化、效果幾何式放大等新特點,由此對主持人的傳播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關鍵詞:跨屏﹔互動﹔主持人﹔傳播模式

中圖分類號:G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6-0130-03

一、跨屏互動:移動互聯時代的技術革新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5年7月發布的《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5.94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佔比提升至88.9%。在這一前提下,基於雲技術的發展,2016年以來,手機微信“搖一搖”與電視節目相結合,呈現出迅猛的發展態勢。2015年伊始,央視春晚搖一搖搶紅包掀起了一股搖電視的浪潮。發展至今,觀眾可以在觀看電視直播的同時,打開微信搖一搖的“搖電視”功能,在能聽到電視節目聲音的地方晃動手機,服務器便能實時將電視直播的聲音轉換成音頻指紋,與直播流的音頻指紋進行匹配,進入相關節目互動頁面。通過這一功能,用戶在看電視的同時,可以直接在手機上通過互動頁面參與節目,如投票、發表觀點、參與互動游戲、領取贊助商獎品等。

跨屏不僅僅發生在電視與手機之間,也可以從手機到手機、手機到PC,近兩年來,許多大型門戶視頻網站如騰訊、愛奇藝、搜狐都試水自制網絡直播互動節目,其制作精良程度不亞於專業電視台。觀眾隻用一個用戶ID,就能在PC端、手機端通過投票、評論參與節目,並且真實影響節目進程。

以電視為代表的即時影像傳播自問世以來,就一直試圖通過書信、電話熱線、短信等各種方式增加與受眾的互動。麥克盧漢曾說電視是“冷媒介”,具有“使人深度介入”的特性。要活得好的傳播效果必然需要觀眾的參與,但與觀眾的互動是電視傳播最大的難題[1]。2005年,超級女聲通過短信平台掀起了一股跨屏互動的高潮,但限於技術和壟斷經營,觀眾參與節目的成本高、參與節目的程度淺,一直無法有所突破。技術的進步帶來傳播方式的改變,與之前的各種互動模式相比,基於移動互聯網的跨屏互動無疑更具便捷性,成本更低,互動形式更加豐富多樣,參與度也更深。隨之而來的,是節目傳播方式的新一輪革新。

二、跨屏互動中的傳播模式

(一)從“呈現+互動”到“呈現*互動”

呈現,即是傳統的電視節目場景,主持人和嘉賓的探討、節目組提前准備好的短片、演播室談話實況等﹔互動則是觀眾通過手機實現互動行為,投票、評論,並反饋給現場演播室,推動下一步節目進程。在過去,不少節目也會選擇部分觀眾評論,在節目尾聲播出,這種“你說你的,我播我的”,看似互動,實則各自獨立,互不影響,是一種“呈現+互動”的雜志式版塊組合模式。而在新的跨屏互動節目中,互動內容和演播室形成一種化合反應,催生出新一輪色彩紛呈的呈現內容。因為互動,版塊組合從簡單相加的物理作用轉變成了化學反應,最終節目的傳播效果得以幾何倍數的放大。

2015年博鰲論壇期間,中央電視台推出了一檔典型的跨屏互動模式節目《博鰲演播室》。每期節目設置一個熱點話題,由主持人張羽和嘉賓在演播室進行討論,直播期間觀眾可以通過搖一搖,進入節目主頁,以投票方式參與話題討論,選擇所支持的嘉賓觀點。每個觀眾參與討論的分話題投票情況和嘉賓觀點支持率都會實時呈現在電視屏幕上,同時,還會顯示部分觀眾的具體評論。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騰訊視頻推出騰訊全媒派直播室,用戶通過PC端和手機客戶端都可以進入觀看直播。節目中,主持人邀請兩位嘉賓,就各自關心的兩會話題,通過人物面孔、語錄等關鍵詞來進行梳理,發表評論。直播過程中,觀眾可以隨時為喜歡的嘉賓點贊,就猛戳“麼麼噠”,反之則猛戳“呸呸咂”,結果將實時反饋。在每個直播環節結束的時候,觸雷的一方將接受“挑戰”。每一環節都可能因為支持率輸掉一輪,著實讓嘉賓大呼壓力山大。

在這兩檔典型的跨屏互動節目中,不管其播出平台是在電視還是網絡,節目都可以劃分為呈現、互動兩大部分。互動內容成為對話中繼主持人、嘉賓之外的一方意見,高頻率穿插,對演播室訪談產生了巨大影響。節目現場由此成為一個連通節目制作者和觀眾的綜合體、一個公眾討論問題的廣場式公共空間,最終出現了“呈現*(乘以)互動”的傳播效果。

(二)互動多次往返 推動節目議程

在跨屏互動模式中,任何一個屏幕都不再是單向傳播,觀眾也不是簡單的“受眾”,隻能被動接受信息或是“賀電”式的孤立評論,而是成為參與節目的“生產者”,實現對節目的深度參與,成為節目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影響節目走向。在過去的談話節目中,主持人也會採訪部分觀眾來表達自己的觀點,甚至引導觀眾和嘉賓對話,但這種對話高度依賴於主持人的調度能力,觀眾參與范圍小,推動力有限,觀眾觀點的表達、影響也不夠清晰、直接、高效。

在《博鰲演播室》中,每期節目約30分鐘,會設計四到五個投票項目,幾乎每隔五六分鐘就會更新參與話題,互動頻率很高。在這樣的節目流程中,主持人和嘉賓必須根據觀眾的投票結果和具體意見,對話題方向和具體言論策略進行實時調整,以期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而隨著話題討論的深入,觀眾不斷投票和表達觀點,演播室再不斷在觀眾意見的基礎上進行探討。在這種傳播模式下,互動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隨著節目進度在演播室和觀眾之間多次往返。主持人、嘉賓和觀眾的每一次觀點表達,都是推動節目往前行進的一個個紐環,大家共同生產內容,最終構成節目鏈條。

在2015年3月28日的《博鰲演播室》話題“你想創業嗎?”中,主持人和嘉賓經過幾輪探討,希望引導年輕創業者們樹立高遠理想。但當投票進行到第四輪,“您的創業目標是什麼?”,選擇“開一家小公司,改善生活”這樣非常“目光短淺”的選項得票遙遙領先,這完全出乎嘉賓意料。面對這個真實卻意外的結果,嘉賓周鴻祎說,“我能理解。咱們過去比較窮,有改善生活的期望,但還是認為這不應該是創業的動力,而是創業的結果。真正能走得更遠的一定是夢想創造一種產品,能給別人的生活帶來一些改變,這樣也一定能掙到錢。” 如果沒有互動調查的真實反饋,嘉賓很難了解普通觀眾的想法,講出這麼接地氣的話。在這個案例中,是觀眾投票改變了嘉賓言論的方向,避免嘉賓一直高處不勝寒的夸夸其談。觀眾真正用自己的意見構成了節目內容的一部分。

(三)傳播結構扁平化 傳播方式復合程度高

如何讓觀眾更多更深地參與節目,從“受眾”變為“用戶”,是如今各大媒體都在著力解決的問題。在跨屏互動模式節目中,可交互的雙向傳播功能被有意識放大。從傳播模式上來看,跨屏互動模式呈現出傳播結構扁平化、多種傳播方式復合程度高的特點。

圖1 參與類節目的復合傳播

資料來源:畢一鳴.藝術的新視野——傳播學視野中的主持藝術[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1:52

在傳統演播室訪談節目中,主持人、嘉賓、現場觀眾都聚集在演播室這一個物理空間內,集中表現為人際傳播和群體傳播,后期剪輯完成后成為一個完整的錄播節目,再經過層層審核,安排時間,以大眾傳播方式單向傳播給觀眾。大眾傳播意指:“職業傳播者使用機械媒介廣泛、迅速和連續地傳播信息,以期在大量的、各種各樣的傳播對象中喚起傳播者預期的意念,試圖在各方面影響傳播對象的一個過程。[2]”因此,在這種傳統的制播模式裡,雖然有演播室觀眾,但依然是“單向的、一對眾”的傳播語境,並不和受眾進行實時的直接交流。

當雙向交流進入節目,層層包圍的單向傳播被打破,受眾以一種即時平等互動的方式加入節目,拉平了傳播結構。因此說是“受”眾並不確切,暫以“觀眾”代之。

在觀眾這一層面,部分觀眾在自己各不相同的環境裡用手機參與節目,他們的觀點通過大屏實時展現﹔部分觀眾仍以被動接受為參與模式,因此他們通過大眾傳播方式接收到的內容裡,既有演播室內容,也有參與互動觀眾的個人意見。從演播室角度來看,對觀眾的信息傳遞依然是大眾傳播,但得到的即時反饋卻出現兩種模式。一種是參與互動的觀眾投票產生的群體意見,屬於群體傳播,第二種是觀眾具體個人意見的表達,屬於人際傳播。如此一來,演播室要面對的傳播方式更為同步交叉,復合程度高,但同時,演播室、互動觀眾、普通觀眾三者之間也構成了一種扁平化的傳播結構。

圖2 跨屏互動類節目的復合傳播

資料來源:作者自繪。

(責編:霍昀飛(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