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6年:第6期

芻議紙質媒體中經濟類新聞報道的發展與創新

何小月
2016年06月28日12:28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無疑給傳統媒體帶來了極大的生存壓力,而經濟類新聞作為傳統紙質媒體的重要報道領域之一,新的傳媒環境下要對其進行轉型與革新,以更好地應對網絡、手機等新媒體的沖擊,是媒體從業人員需要重視的問題。唯有找准定位,做好內容的深度與廣度,同時輔以創新性的表現形式,才能做出吸引受眾的“新式”經濟新聞報道。

關鍵詞:紙媒﹔經濟新聞報道﹔發展探索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6-0137-02

21世紀以來,中國國民生產總值一路上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日益規范。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國紙質媒體中經濟類新聞報道的分量逐漸凸顯。從經濟政策、產業發展到物價菜價,經濟類新聞報道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且與民生問題密切關聯。近十年來,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以及大數據、HTML5等新型互聯網技術的廣泛運用,對當下的經濟類新聞報道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隻有在變革與創新中摸索出一條順應時代的發展之路,才能使經濟類新聞報道持續煥發活力,這一點對於傳統紙質媒體尤是。本文試從定位、內容與表現形式三方面展開分析,以探討現階段報刊中經濟類新聞報道的發展前景。

一、定位為先

無論何種媒體,都應該明確自身定位。唯有這樣,媒體才能發出自己獨立的聲音,為受眾提供高質量的新聞報道和信息服務,最終促進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倘若媒體沒有明確、合理的定位,便難以吸引特定的受眾,也不能形成其獨特的品牌。對綜合類報刊來說,其下屬的經濟類版塊既要服從於媒介的整體定位,又要具備一定的版塊特色。同時,編輯也應合理劃分版塊下的子欄目,分清主次,以推出能吸引一批固定受眾的品牌欄目為目標。

另外,對於本身歸屬於經濟類報刊的媒體,為了細分受眾市場,避免同質化,更應該明確定位。以《財經》雜志和《第一財經日報》為例,二者均有著十分清晰的媒體定位,且目前都是我國財經類報刊中的佼佼者。

1.《財經》雜志:做高品位的財經類雜志

《財經》雜志甫一推出,便明確了它的高端路線。該雜志把目標受眾定為受過高等教育,有一定財經知識基礎的商界精英、政要和學者,是那些在金融圈子內有一定影響力的“意見領袖”。基於其所面向的受眾群,雜志內容偏向於對財經領域重大事件的報道和分析,特別是金融圈和資本市場的動態。

《財經》追求“獨立、獨家、獨到”的報道意識。所謂“獨立”,是指記者獨立進行採訪,所需費用均由《財經》支付,拒絕付費採訪,力求報道的客觀公正性。“獨家”意為對重大新聞進行獨家策劃、獨家報道。由於《財經》的新聞報道類型多為述評,是新聞報道與深度分析的緊密結合,因此,《財經》的“獨到”體現在要求報道中的見解要有創見,追求分析的深度和力度,拒絕陳詞濫調。對於報道中涉及的採訪對象,《財經》的記者們同樣精挑細選,他們傾向於尋求權威性較高的一流學者或資本市場中的分析師作為被採訪者,以增強報道的專業性和可信度。

2.《第一財經日報》:現代、大氣、國際化

《第一財經日報》一開始效仿《華爾街日報》的報道形式,追求易讀耐讀、既明快又深入的報道風格。作為國內第一份跨區域經營的市場化財經日報,《第一財經日報》的報道內容十分多元,既有對財經政策和經濟動態的解讀,也有對具體產業,如汽車、房地產、農產品等的報道。

此外,它的“國際化”體現在致力於以全球化的視角聚焦中國經濟常態,將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聯系起來,使報道更具有廣度和指導性。在每周一發出的《第一財經日報》上都有4版“環球經濟評論”,以對世界經濟進行全局性的分析與探討,這亦體現了該報的廣闊視野[1]。

二、內容為本

新媒體雖具有“短平快”的優勢,但在內容質量上往往不如傳統媒體。因此,做好內容是傳統媒體應該守住的“本”。尤其是對專業性很強的經濟類新聞來說,隻有保持內容的高水准才能留住受眾。

1.選擇新穎的視角

在多家媒體同時報道某一事件的情況下,如果不能在發布時間上搶先,就要挖掘事件的核心信息和不同角度,以更有新意的報道方向來吸引受眾。比如在2015年8月發生的天津爆炸事件,國內大小經濟類媒體幾乎無不對其進行了報道。其中,《經濟觀察報》的反應極為迅速,第一時間根據事件進展整理出了一系列數據,將當地經濟損失、人民傷亡等情況直觀地展現了出來。

而《環球時報》雖未搶佔時間優勢,但報道角度頗為獨到。事件發生5日后,其記者撰寫了一篇名為《天津爆炸經濟損失有多少保險行業“背上巨大包袱”》的文章,將視角聚焦到中外企業的損失,以及保險公司將如何賠付的問題。在眾多媒體中,唯有《環球時報》首先注意到保險公司在此次事件中受到的影響,吸引了不少關注。

2.做出報道的深度

由於新聞報道具有時效性,新聞往往被認為是“易碎品”。但若能注重深度,把報道挖深,則有利於撕去“易碎品”的標簽。在這個新媒體迅速發展的時代,紙媒對於報道的時效性已不具優勢,所以理應轉變思路,不能再一味追求報道之“快”,而更應注重報道之“深”,制作出更值得留存的高質量內容。

經濟類新聞報道要提高質量、做出深度,重點不是提供一般性的資訊,而是理應展現更多的、不一樣的內涵,特別是要注重預測性、規律性的報道內容,它們更能吸引知識階層較高的受眾。如在《第一財經日報》中,其“綜合新聞”版面的覆蓋面十分廣闊,涉及國內外最新的經濟熱點。記者往往是在深入調查后,結合對中國經濟整體脈絡的把握而寫成報道。此外,由於《第一財經日報》依托於第一財經品牌,其旗下設有研究院,可進行專業的排行榜研究,提供獨家的數據。這些專門化的調查研究將其新聞報道進一步拔高,讓內容更具深度,更有可借鑒性。

3.使用更靈活的敘述方式

經濟類新聞報道一般比較嚴肅,注重指導性,一向被視為“硬新聞”。其中大量高深的專業術語以及晦澀的報道方式,較難引起大部分普通讀者的閱讀興趣。因此,要讓經濟新聞更可讀,就要將“硬新聞”作“軟處理”,在報道手法上進行創新,比如採用新聞故事、新聞特寫、特色專欄等方式,以提高可讀性,增強傳播效果[2]。

首先,應注重報道的趣味性和人情味。如《財經》雜志於2015年12月7日刊載的錘子手機創始人羅永浩的人物專訪——《羅永浩:死去活來》,闡述了羅永浩的創業歷程,其中不乏對企業管理、產品設計等內容的敘述,但並不艱深。相反,文中有許多精彩的對話和亮眼的細節描寫,情節豐富,語言平易近人。如“阿裡巴巴集團的一位高層人士今年和老羅見面談合作,事后將他形容為一個內向而敏感的小動物”,“如果老羅的夢想是把錘子打造成一家偉大的公司,而不僅僅是中國的蘋果,他需要找到除了設計、情懷和價值觀之外,更多安生立命、存在的意義”……報道中的這些表述,與經濟新聞在人們印象中固有的嚴肅風格不同,記者適當地使用了一些更為生活化和文學化的用語,讓報道更生動可讀。

其次,盡量使用更通俗易懂的標題。標題作為受眾感知新聞的窗口,它在新聞傳播過程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就普通讀者而言,如果連一篇新聞的標題都看不懂,很難對具體報道內容產生興趣。越是簡明易懂的標題往往越能引發讀者的閱讀欲望。如2015年10月20日《第一財經日報》的封面報道《新經濟悄然而來中國GDP被低估?》,標題簡明扼要,設問句的使用也十分亮眼。9月30日的封面報道《“禿鷲投資者”有了“新餐桌”》則運用了比擬的手法,如此趣味的表述更能在第一時間吸引讀者。

(責編:霍昀飛(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