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6年:第6期

涂鴉藝術的城市視覺文化表現【2】

郭靜蕾
2016年06月28日13:10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2.“人頭像”張大力。如果要追溯中國涂鴉文化的代表,張大力算得上是內地較有成就的涂鴉先驅。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起,張大力就憑借其街頭涂鴉作品“對話”而聞名,不同於西方街頭涂鴉的是,張大力從一開始就是結合時代與社會話題來進行創作的。與巴斯奎特作品類似的點在於,張大力作品中的“人頭像”符號擁有絕對的視覺標識,而其之所以在那個時代產生一定的影響力與關注度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因為作品通常創作於被拆遷的殘破牆面上,因此“人頭像”在某種程度上就代表著拆遷的標識,即便是一般的普通群眾也能對此符號有一定的認知。這種創作場景與方式使涂鴉能夠與社會環境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如實地反映了極具話題性的社會現象,影射出現象背后人們的內心渴求與吶喊。張大力是最早關注民生並以此為題材進行創作的藝術家之一,其對於自己的“人頭像”是這麼說的:“透過這個洞,你能看到后面的風景,比如說有老的建筑、新的建筑、這個洞本身也是殘牆的一部分,這樣一結合,他們這些東西變成了有層次的好幾道風景了。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它在理論上與環境以及和當代社會的關系就成立了。[2]”實際上,“人頭像”中蘊含的城市視覺文化很大一部分與作品外形有關。當人們面對一個抽象的人頭時,沒有人能斷定這究竟是反抗的還是沉默的。將人們帶入一個深思的地步,也是涂鴉文化藝術性的一個表現。

三、城市涂鴉藝術的視覺文化表現與發展

就涂鴉而言,無論是精心設計還是隨意涂繪,都是城市視覺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后涂鴉藝術不僅成為涂鴉藝術家們表達自我的方式,更是建立起了關於公眾、城市、社會理念的關系網。並不是說所有地區的涂鴉都必須遵循一致的風格與規則,正是由於依附在不同的環境與立場,涂鴉才擁有不一樣的話語權。

如果要探究城市文化與涂鴉藝術相交融的呈現方式,巴西藝術組合“雙胞胎”就是很好的案例。他們的作品雖然基本偏向商業化,但其內容著實與家鄉聖保羅有著緊密的關系。巴西涂鴉在模仿其他地區涂鴉的同時由於摻入了自身文化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城市特色更新了巴西涂鴉的內容限定,反之涂鴉的創新又彰顯了城市文化風景,創造獨有的城市視覺文化。巴西的涂鴉藝術可謂“在緩慢地從偏向傳統的涂鴉轉變到現在的商標式的角色涂鴉過程”[1]。 “雙胞胎”的涂鴉取材很多都來自巴西的民俗和城市的日常生活,他們的作品從城市文化中獲得靈感,同時又反映著家鄉的文化。

而隨著城市文化發展和公眾審美素質的提高,涂鴉藝術性不斷濃厚的同時開始與消費文化結合,逐漸趨於商業化。但涂鴉藝術完全不同與波普藝術,涂鴉藝術家們不會故意去模糊商品和純藝術消費間的界限。商業可能只是為涂鴉藝術增加了一個視覺展示的新形式,而涂鴉手段與材料的更新也使得涂鴉在視覺文化中能夠以多變的面貌來詮釋問題。

從殘破的街頭走向高雅的藝術圈,涂鴉藝術並沒有失去它真正的初衷與含義。它隻不過是通過各種有形的載體宣泄著內部無形無序的最真實情感,所謂藝術的規則並不能壓抑涂鴉的發展,反而迫使其為掙脫這一規則的制定而更加肆無忌憚與瘋狂。涂鴉藝術本身就是一場視覺的享受,更為可貴的是如此絢麗多彩的藝術能夠迅速融入都市生活,成為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被城市公眾所主動接受與消化的視覺文化。當代藝術的共同特點是,作品往往都是隨著藝術家本身的主觀意識而進行創作的,但公眾在進行欣賞時又有不一樣的主觀解讀。但后涂鴉藝術相比其他當代藝術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要更為直觀與易懂,因此能夠達到與環境和諧、與公眾對話的效果。

總的來說,反映社會現象與時代話題是涂鴉文化一直以來的表現內容,映射城市文化與精神面貌則是后涂鴉藝術所具備的功能性。當代社會本就是個混搭、多元的環境,我們無需去刻意劃分涂鴉藝術與其他當代藝術的界線,涂鴉本身就是自由的、反映社會的藝術行為,這是不變的初衷。

參考文獻:

[1] (英)安娜•瓦克拉維克,趙成清(譯).涂鴉與街頭藝術[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

[2] 張大力.不參與社會,藝術將軟弱無力[J].東方藝術,2010(7). 

(責編:霍昀飛(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