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聞業客觀性法則的社會發展史【2】
三、“一戰”結束到20世紀40年代,對新聞事實的懷疑:客觀性成為一種意識形態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大屠殺、功利主義的政治宣傳、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戰后公關行業的產生和發展、歐洲史無前例的極權主義的法西斯政權等,都導致人們開始對新聞所報道的事實產生懷疑,害怕非理性的公民情緒,對民主資本主義的優越性和可行性的缺失信心。人們也開始懷疑直接的事實報道是否能夠充分准確地記載世界?戰時煽動宣傳的驚人效果,表現出民主市場下都市大眾的非理性情緒已有被操縱的可能性。戰后的公共關系行業對新聞業產生威脅,公共關系行業不僅是新聞的提供者,更是新聞的制造者,新聞發布會成為記者新聞稿的主要來源,逐漸將戰時的操縱擴展到日常領域。戰時的宣傳和戰后公關行業的發展破壞了記者對事實的傳統信念,人們開始認識到,新聞事實完全有可能是經過特定的利益集團進行有意識的選擇之后才呈現在受眾的眼前。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公民非理性情緒的恐懼和懷疑使新聞界迫切需要對19世紀末的客觀報道方式進行必要的修正,重新定義新聞產品質量衡量的標准。
新聞界在意識到主觀性不可避免之后,把希望寄托於高水准、高質量的從業者身上。新聞界對此提出了多種應對方式:首先,對新聞報道中存在的主觀成分由可以掩飾轉變為公開承認,同時,記者對新聞報道進行個人署名的方式來對報道承擔責任。其次,新聞報道的形式開始發生變化,由原來單純的報道事實轉變為報道事實與揭示新聞深層意義和事件間的聯系為主,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解釋性報道的形式。最為重要的就是記者的專業素質和專業知識的提升,不管是專欄作者還是解釋性報道的記者,他們的專業基礎知識、理性思維能力與價值判斷能力將成為正確引導讀者的重要保証。在具體的新聞實踐中,記者學著將描述客觀事實與對事實深層解釋性的內容進行完美的結合,也即是說,記者學會將對某一客觀事件的意見和觀點以一個引語的形式放在報道中,作為對客觀存在的揭示。廣義的“客觀性”概念包含了對事實的解釋與分析,這很明顯地表現出了對新聞必定帶有某種程度的傾向性或主觀判斷的事實。當一個事件發生時,人們更希望新聞界能夠通過採訪提供中立、均衡、清晰的解釋,而不是純粹客觀的報道。這種新聞報道的變革使“客觀性報道”的內涵從“客觀呈現”延伸為“客觀解釋”。這一時期的新聞客觀性作為一種意識形態而存在,更多的是用來遮掩在這個時期的社會給人們帶來的失落感,然而,這種失落感包含著記者的不自信。
四、20世紀中后期,政府管理和批判文化日趨加深:客觀性法則成為“不死之神”
1919年巴黎和會協議的秘密達成,使各大報社的編輯和記者開始意識到自己只是政府的工具而已,長期被迫接受政府的公關宣傳。同時,政府用一種有組織、有意識的方式來管理新聞滿足自己的利益。發生在50年代的“麥卡錫事件”使人們認識到,在“客觀性法則”的外衣之下,所謂的科學操作步驟和要領,非但不能促進主觀偏見的化解,不能反映客觀現實的本來面目,反而使報刊成為“權力的幫凶”,客觀性成為侮辱性的詞匯。這一時期客觀性報道在30年代的反對派看來,不僅是事實呈現的不完整,而是扭曲事實並與來路不正、飽受爭議的利益機構狼狽為奸。
20世紀50年代以后,美國政府對新聞界的管理促使批判性思想浪潮興起,報業對此的回應主要集中在新聞實踐層面上,即對不同的新聞寫作方式給予更多的寬容和鼓勵。正是在這一條件下,一些新的新聞報道形式,比如新新聞主義、倡導性新聞學、調查報道、精確新聞學等相繼出現,一些新聞從業者稱“客觀報道”常因對事實過分注重而丟掉了真理,而這些形式則比“客觀性”更客觀。這些新聞的寫作方式,並非新聞記者職業理念的徹底革新。在理論與實踐的雙重沖擊下,新聞記者的職業目標開始都變得虛無起來,美國新聞界恪守不渝的“客觀性法則”開始動搖。一些人認為:“客觀性法則”的僵化和教條容易被過度濫用,在一定程度上已經阻礙了新聞業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客觀”並不是新聞業的唯一目的,那為什麼在經歷了歷史上的重重沖擊之后,大多數新聞從業者仍然將“客觀性法則”視為自己的職業理想。簡單來說,新聞報道所追求的客觀應是信息的客觀而非理論認識與哲學意義上的客觀,這種相對客觀經過努力仍有可能達到,這種客觀性的存在就是為了規避功利性色彩,同時對新聞從業人員的自我規范與自我約束起重要作用。因此說,“客觀性法則”的存在雖然說不能給美國的新聞業帶來巨大的發展和利益,但從長遠來看,如若不存在,這個行業一定會更加糟糕。
五、總結
新聞業的“客觀性法則”最初就是源於美國商業報刊競爭時期,商業報刊目的是贏利,需要爭取盡可能多的受眾,因此,新聞報道對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現象進行客觀描述,以滿足大眾的需求。這一時期有了記者這一職業並形成了以“事實”為內核的客觀報道方式,這種簡單的純客觀報道在“一戰”后顯現出真實面目,對公眾非理性的恐懼和新聞事實的懷疑,使客觀性理念成為一種意識形態,記者憑借理性的主觀意識進行客觀報道,引導公眾。由於現實社會的矛盾和新聞管理政策的出現,“客觀性法則”在美國新聞業的發展過程中幾經曲折,但並沒有被這些挑戰擊倒,相反卻在辯証否定之中螺旋式上升,並仍然被那些優秀的新聞從業者奉為至高無上的職業理想,客觀報道方式迄今為止也仍然是美國新聞報道的主流。
參考文獻:
[1]王宗華,肖芳.美國“新聞客觀性”概念內涵的歷史性解讀[J].編輯之友,2011(3).
[2]陸曄.美國新聞業“客觀性法則”的歷史演進[J].新聞大學,1994(2).
[3]王霞.美國新聞客觀性的社會語境[J].新聞傳播,2012(4).
[4](美)邁克爾·舒德森.發掘新聞:美國報業的社會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5](加)羅伯特·哈克特,趙月枝.維系民主?西方政治與新聞客觀性[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系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學碩士研究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