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聞業客觀性法則的社會發展史
摘要:新聞業的客觀性理念最早源於美國,但美國新聞業經常受到“不夠客觀”的指責,無論是本國的每日新聞還是關系別國政治事件的報道總是被批評沒能“客觀”。拋開美國19世紀30年代之前的政黨報刊不說,在這之后出現的商業性報刊的第一要務是生存,為什麼會出現“客觀性法則”?為什麼“客觀性法則”會成為美國現代新聞業一直追求的職業理性?本文從社會學的角度,通過美國社會發展的變遷來審視和研究新聞業“客觀性法則”的發展史。
關鍵詞:美國新聞業﹔客觀性法則﹔社會發展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16)07-2-0029-03
一、19世紀30年代到19世紀末,民主市場下的便士報浪潮:新聞客觀性初具雛形
新聞業的客觀性法則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在19世紀30年代之前“政黨報紙的黑暗時期”,所有的報紙都只是某一黨派的代表。這一時期的新聞業不存在尊重客觀事實的標准,在經濟上極度依賴黨派並淪為其附庸。此時的新聞業失去自身應有的職業道德,完全充當黨派之間政治紛爭的工具。民主市場下的便士報浪潮是新聞客觀性法則興起的“溫床”,以《紐約太陽報》為首的便士報的興起,不僅推動美國報業走向了商業化的道路,也使新聞報道在內容和觀念上發生了重大的變革。便士報依靠發行量擴大以及版面廣告收入生存,經濟上的逐漸獨立使報業開始遠離黨派的控制,成為可以獨立發聲的新聞媒體。民主市場下的便士報之間確立了平等競爭的形式,為新聞業客觀性法則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由於便士報的商業模式和盈利目的,不惜一切代價地提高發行量成為報業之間競爭的目標,報紙將新聞報道的觸角伸向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挖掘各階層受眾的社會需求,努力使自己的報紙成為可供讀者選擇的具有社會通用性的消費產品。激烈的市場競爭使新聞報道的准確、完整、生動和實效等元素成為報紙競爭中的評判標准,傾向於注重對客觀存在的觀察和分析,便士報掀起了一股對科學方法的狂熱追求,這些變化正是客觀報道原則出現的思想基礎。
19世紀40年代電報技術的出現促使紐約的一批報紙聯合組建了美聯社,通訊社所採寫的新聞需要同時提供給多家報紙,當然要想讓自己採寫的新聞同時滿足具有不同立場的報紙需求,唯一能做的就是使新聞報道盡可能地接近事實原貌,保証所有的顧客能夠接受。美聯社的新聞採集方式給報業擴大發行量帶來了啟示。1896年,在低俗新聞彌漫的環境中,《紐約時報》吸取美聯社報道的經驗,強調在對新聞事實進行報道時,關於現實世界的描述應該是客觀的、遠離主觀偏見的。換言之,就是記者在進行新聞報道時對事實的呈現不能摻雜個人的主觀價值,最終更客觀地反映現實世界。《紐約時報》這種煥然一新的報道方式使其在商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向新聞業展示了客觀報道的新聞擁有廣闊的受眾市場。《紐約時報》的成功說明:隻要堅持辦一張“嚴肅但又不遠離政治”的報紙,就能在體現言論和觀點自由的同時幸免於卷入政治糾紛的浪潮。在這個時代,《紐約時報》的巨大發行量和影響力使這種“客觀”思想開始廣為公眾認同。
二、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記者成為一種職業:以“事實”為基礎的職業理想的確立
在民主市場的背景下快速發展的便士報,雖然已經完全擺脫了政黨的束縛並且展現出了客觀性理念的曙光,但卻開始陷入“黃色新聞”浪潮。赫斯特被認為是當時紐約最沒有道德感的一位總編輯,不計一切代價追求發行量。商業性報刊以盈利為主要目的,發行量固然重要,為擴大發行量大多數總編開始花錢雇用自由職業寫手和專業記者,在美國內戰期間,紐約報紙在戰事報道上每年要支出6萬到10萬美元,《先驅報》在戰時任何時間段內都有40名以上的特派記者在進行戰爭報道,號外出現頻繁,版面增加,發行量上升。內戰並沒有轉變新聞業的發展方向而是將報紙進一步推進國民意識的中心。19世紀八九十年代新聞報道業成為一個穩定的職業,報紙開始聘用大學畢業生為記者,他們享有尊貴的社會地位和高額的薪水,記者成為年輕人選擇並願意為之奉獻的職業之一。
擁有共同職業理念的記者們,在新聞報道時不僅從事著同樣的工作也堅信“事實是客觀存在並能夠被認識到的。報紙的任務就是不存在個人主觀偏好地去收集事實、撰寫新聞,使它們能為大家所用,便於人們在事實呈現的基礎上得出自己的意見。”然而,客觀性理念最終並沒有在這一時期完全形成,主要是因與19世紀90年代出現在哲學、歷史學、社會科學和法律等領域的反形式主義思潮等社會因素有關。這一時期的大多數記者都接受過科學方面的教育或者對科學有濃厚的興趣,它們對文學和報道的理想就是強調事實。報業和新聞記者在這樣的生存環境下,逐漸對認識事實充滿了自信,對科學的追求和對自我認知能力的過度肯定,使他們並沒有意識到事物的不可知性以及人的認識能力的有限性。因此,這一時期的新聞從業者雖然將“服從事實”確立為職業理想,但是客觀性的理念尚未確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