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西部學刊》>>2016年7月下

新媒體環境下科教紀錄片的傳播發展研究

肖 暢
2016年07月26日09:49 |
小字號

摘要:在市場經濟時代,電視科教紀錄片的發展面臨不少問題。新媒體為科教紀錄片的傳播帶來機遇與挑戰,隻有合理利用新媒體的傳播優勢,才能有效促進紀錄片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科教紀錄片﹔娛樂性﹔科學性

中圖分類號:J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16)07-2-0037-03

科教紀錄片作為電視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在大眾傳媒參與科技傳播和公眾理解科學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科教紀錄片在當下中國的傳播,主要是借助電視這一載體,以頻道的形式呈現。但是,在大眾文化勃興和娛樂化的背景下,電視科教紀錄片的發展面臨不少問題。與此同時,新媒體的高速發展,又為電視科教紀錄片的傳播提供了機遇、帶來了挑戰。

一、科教紀錄片電視傳播面臨的困境

“自2000年以來,中國的電視媒介生態環境發生了極大變化,收視率的起伏漲落往往成為決定欄目生存的根本性因素之一。”國內各電視台都逐步加大了以收視率為核心的價值評估體系的考核力度,收視率和廣告額成為所有欄目制片人頭上高懸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在市場化運作和經濟效益的驅使下,中國電視節目逐漸形成了娛樂節目、電視劇和新聞三足鼎立的局面。紀錄片處於邊緣化的地位,播出時間被嚴重擠壓,制約著紀錄片的傳播。

在強大的商業邏輯侵蝕下,電視頻道播出的科教紀錄片也被附上收視率這一考量指標加以衡量。頻道要生存,欄目要正常運轉,科教紀錄片開始在播出內容上出現了“大眾文化”轉向。一些“陽春白雪”的知識類、文化類欄目,如《華夏文明》等相繼退出熒屏,而另一些欄目如《走近科學》為了順應大眾文化的潮流,則紛紛從制作理念上改弦更張,走上了一條娛樂化的發展之路。但是,無論電視節目如何整改,都應時刻謹記中國電視媒介承擔的雙重使命。一個對公眾負責任的媒體,絕對不是一味地迎合受眾,還應對受眾的需求進行正確的引導。科教紀錄片,不僅要踐行娛樂功能,更應肩負起科普的重任。

二、新媒體環境對我國電視科教紀錄片的影響

在新媒體時代,通過電視這一傳統媒介傳播的科教紀錄片一度陷入困境。主要表現為電視播映量十分有限,信息傳播也僅僅是單向的傳達信息,觀眾少有參與意識,觀眾與觀眾之間的信息交流更是少之又少。互聯網新媒體為科教紀錄片提供了嶄新的傳播渠道,打開了一片更為廣闊的天空。

(一)新媒體為科教紀錄片的傳播發展帶來良好機遇

一是實現了大眾化傳播與互動。與電視這一傳統媒體相比,網絡、手機等新媒體是一個更加開放、自由、平等和個性化的傳播交流平台。受眾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隨時隨地觀看節目,不再受電視播出時間和場所的限制。每個個體既是受眾也是傳播者,有利於節目更廣泛的傳播。另外,在新媒體環境下,受眾可以邊收看節目,邊通過微博、微信及社區發表對節目的看法,並與其他觀眾進行交流。與此同時,節目制作人也可以第一時間了解觀眾最真實的想法,從而更好地改進節目,讓節目貼近觀眾,這些都是電視媒體無法企及的優勢。

二是提供了多媒體傳播平台。隨著數字技術與網絡技術的愈加成熟與發展,越來越多的人習慣通過網絡、手機客戶端等新媒體平台獲取信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也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科教紀錄片應該積極利用新媒體的傳播優勢,加強電視這一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互動傳播。觀眾可以通過電視、網絡、手機等多平台收看節目,在更好地滿足受眾的收看需求的同時,還有助於提高科教紀錄片的收視率。

(二)新媒體環境下科教紀錄片的現狀和誤區

憑借新媒體傳播及時、海量存儲、開放性和交互性等傳播優勢,科教紀錄片打破了傳統電視傳播的局限,而手機、ipad等移動終端也為人們移動觀影和自制影片提供了技術的支持,為科教紀錄片的傳播發展帶來了嶄新局面。

然而不能忽視的是,在日益激烈的傳媒市場競爭中,為了提高收視率,佔據更多的市場份額,科教紀錄片的發展出現了一些誤區,面臨著品質參差不齊和過度娛樂化的現實問題。

一是科教紀錄片品質遭遇挑戰。據《2014年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14年,中國紀錄片播出總量為75800小時,其中首播量為18000小時。與2013年相比,播出總量提升了5800小時,但首播量並未增加。紀錄片播出時間大多被重播節目填充起來,且主要分布於垃圾時段。由此看來,僅僅數量擴大並不能帶來真正的繁榮,核心問題是質量提升。”隻有紀錄片的品質得到了保証,才能帶來持續的有效傳播。

然而,由於新媒體環境下制作門檻偏低,許多紀錄片愛好者紛紛加入紀錄片的創作隊伍,一些視頻網站的紀錄片頻道也開辟了民間紀錄片欄目。但是他們所上傳的作品良莠不齊,大多是使用手機、DV等非專業設備拍攝的,存在畫質不清、畫面抖動等問題。有些甚至利用浮夸的表現手法進行過度戲劇化處理,以吸引觀眾眼球,嚴重背離了紀錄片的真實性原則。

二是科教紀錄片的過度娛樂化。隨著國外紀錄片觀念的沖擊,在電視傳媒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的現實狀況下,娛樂逐漸被國內紀錄片界接受,一些紀錄片創作者採取“大眾化”的文化策略,讓科教紀錄片從精英化的創作狀態中走出來,關注當代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開始了大眾化路線的探索。不可否認的是,情節化的敘事手法確實可以增強節目的趣味性。然而,有些科教紀錄片卻在追求娛樂化的過程中,熱衷於搜集奇聞軼事,一味地強調玄幻的內容,使其真實性和科學性受到強烈質疑。久而久之,觀眾也會喪失繼續看下去的欲望,最終拋棄節目。

在消費主義盛行的大眾狂歡時代,娛樂化在網絡視頻內容中更為明顯,商業電影、電視劇和綜藝節目幾乎佔據了視頻網站的主要篇幅,視頻網站上的紀錄片內容也受此波及。制造噱頭的標題經常出現在網絡紀錄片頻道上,佔據視頻網站紀錄片播放排行榜前幾名的,也往往是娛樂化、故事性較強、懸念迭起的紀錄片。如果科教紀錄片只是被當作娛樂的附庸品,為了娛樂而娛樂,那麼紀錄片自身的價值也就喪失了。

三是科教紀錄片的娛樂性要有“度”。頻道為了生存,為了收視率,增加科教紀錄片的娛樂元素,以吸引觀眾的眼球,本無可厚非。但是,如若以科學之名,行娛樂之實,就有違科教紀錄片的“科教”之初衷與本意了。為了收視率而忽視一切,最終也會喪失收視率乃至一切。科教紀錄片應努力做到“外圓內方”。“外圓”即娛樂元素進入紀錄片的制作和表達之中,使觀眾更加容易接受。用講故事的形式,採用設置懸念等敘事手法,以觀眾喜聞樂見的娛樂化形態呈現節目。“內方”即要確保節目的科學性內涵和品質,出於頻道生存發展的壓力,科教紀錄片必須娛樂化,但是也不能過分看重觀眾的口味,要做到科學健康的娛樂化。符合觀眾口味只是過程,傳播自然、科學和歷史知識才是最終的目的。如果隻有“內方”不利於科教紀錄片的廣泛傳播,如若僅有“外圓”抑或過度重視“外圓”而忽略“內方”,為了追求經濟效益而泛娛樂化,那麼就本末倒置了。電視應該是娛樂的,也必須是娛樂的,但是這種娛樂更應該是“以心理愉悅為過程與目的的展示人的能力的活動方式”。

(責編:霍昀飛(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