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西部學刊》>>2016年7月下

論互聯網公益眾籌對公民參與的促進作用【2】

王佳煒 初廣志
2016年07月26日10:37 |
小字號

(三)越來越快的公益行動能力

哈貝馬斯認為公共領域伴隨對抗的、武斷的、壓迫性的國家與公共權力形成,成為維護整體社會利益和公共福祉的集體力量。互聯網具有強大的社會動員力量,能夠通過更多的社會聚合來矯正快速社會變遷帶來的不良后果。在互聯網公益眾籌的過程中,具有行動力的群體可以簡單快速形成,其公益行動能力越來越快。例如,再次以前文所述2014年的“ALS冰桶挑戰賽”為例,“從七月底到八月中,ASL協會和全美的分會收到近400萬美金的捐款,比2013年同期增長近4倍”。[5]互聯網助力公益行動被社會大眾快速響應,快速形成基於共同目標的行動群體、乃至快速行動、快速見效,越來越快的公益行動能力已經成為事實。

(四)民間探索引領國家行動

有影響力的公益眾籌活動還會產生一種自下而上、從民間到國家層面的推動力,一改之前由國家先發起行動,繼而呼吁公民參與的狀態,民間探索引領國家行動是互聯網公益眾籌的另一特征。如前文所述的2011年鄧飛等500多名記者聯合中國社會福利教育基金會共同發起“免費午餐”公益行動,就產生了這種引領作用。同年10月26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啟動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計劃中首要的一項措施是:中央財政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標准,為試點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營養膳食補助。試點范圍包括680個縣(市)、約2600萬在校生。國家試點每年需資金約160多億元,由中央財政負擔。

三、互聯網公益眾籌對公民參與的促進作用

(一)降低公民參與成本,為公民參與公共事務提供便捷通道

公民身份“不僅僅是出門投票這種最低程度的政治參與義務,還有作為鄰居、作為志願者等等更加廣泛的義務,以及對公共生活的品質承擔更多責任的意願。”[2]在中國,由於歷史文化和現實等種種原因,社會化組織程度比較低。即便一些公民具有行動的意願,也勢單力薄,無法實現真正的行動。互聯網公益眾籌給那些相互隔離的公民提供了聚合平台。這種人際關系聚合,將本來均勻分散在不同地理空間的公民聯合起來,形成一個虛擬的聯合體,由此通過更多的社會聚合來矯正快速社會變遷帶來的不良后果。互聯網公益眾籌較低的參與門檻特征和便捷的參與通道,更容易激發公民對他人、對社會的積極情感,啟發的公民自願精神,成為孕育公民美德的溫床。

(二)社會自組織程度增強,推動公民自治

互聯網公益眾籌通過更多的社會聚合,把個體從社會隔絕和碎裂狀態中聚合到一起形成簡單快速的群體,並共同使用一個指導行動的框架,產生快速行動力。在這個過程中公民得到了鍛煉參與集體事務的能力,社會自組織程度亦得到增強,弗朗西斯•福山所說的“自發社交能力”在此有所體現,“在所有現代社會,組織的創立、破壞、修正都是頻繁發生的事情,但最有價值的社會資本,一般說來並不是那種在傳統社群或團體中工作的能力,而是結合成新社團、並在新的框架中合作的能力﹔而這類新的團體,通常都是由工業社會復雜的勞動分工所推動,並以共享的價值而非契約為基礎,用埃米爾•涂爾干的話來說可以算是‘有機的團結’”。[6]

(三)由公共權力解決的問題回歸由社會自身負責

互聯網公益眾籌由民間發起組織,同樣公益需求的發現也是由民間提出,在這個過程中公民的公民身份得到強化,而不僅僅是“私人消費者身份”,[2]從互聯網公益眾籌所解決的問題范疇來看,之前由公共權力負責解決的問題開始回歸由社會自身負責,這是公民參與的結果之一,“喬伊斯主張,社會政策要做的不是擴大社會服務提供者對社會的滲透,而是充分利用多種多樣、生機勃勃的公民生活網絡,使公民個人也可以發揮作用”。[2]

在參與的過程中,公民身份的概念也隨之得到拓展,“公民身份所包含的義務,也不再是一切完全求助於宏觀的國家慈善機構,而鼓勵用更為直接,更為自願的方式滿足人們的需求。”[2]互聯網在提供一個新的社會組織形態,其社會動員能力和組織方式在發生重大變化。

(四)培育社區意識,增加人們對集體的責任感和對社會公共事務的興趣

互聯網公益眾籌以虛擬社團的形式將散落在社會生活各個角落的社會大眾重新聚集在一起,以人人參與的形式帶動大眾親自參與社會公共事務,“根據托克維爾的看法,社團生活可以幫助公民克服狹隘的私人利益,治愈各種社會病,地方社群中的面對面互動帶來一個重要的社會副產品:同胞之情和社會責任感”。[2]在參與互聯網公益眾籌的過程中,也是在培育市民社會,因為“‘市民社會’指的是一個自我調節的社會,它通過使用知識、技巧以及人們的價值觀念進行管理”﹔[7]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伴隨公民主動精神的爆發,自願精神和責任公民觀念得到復興。那些與公民共同體發生聯系的公民“樂於彼此相助、相互尊重、相互信任”。[2]

四、結語

根據世界銀行《發展中國家眾籌潛力發展報告》[8]內容顯示,到2025年,全中國500億眾籌可能有100億是公益性的。互聯網公益眾籌未來會持續發揮更大影響:一方面,互聯網公益眾籌繼續能夠為社會服務提供有益補充,對於政府資源暫時難以扶持到的領域,或者社會關注焦點之外的公共事務,互聯網公益眾籌能發現並帶動改善解決相關社會問題,補充政府的社會服務范疇。另一方面,互聯網公益眾籌降低公民參與門檻、解決了時間和空間對公民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限制,有效推動公民參與並培育公民精神。尤其在中國,基於互聯網的公益眾籌未來勢必會成為我國社會大眾參與公益的有效途徑之一。通過促進公民參與,互聯網公益眾籌勢必會成為我國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有益補充。

目前我國公益眾籌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根據2015年1月25日瑞森德與眾籌網聯合發布的《2014中國公益眾籌研究報告》[9]顯示,2014全年眾籌成功的公益項目總計為299個,籌資額為1272萬元。大部分互聯網公益眾籌項目因為缺乏線下公益項目運營團隊和公益推廣策略的有效支持,而未能成功啟動。如何搭建更有效的互聯網公益眾籌平台?如何幫助各類公益組織或個人提升相應的公益項目運營能力,協助其成功開展互聯網公益眾籌?這些問題是未來互聯網公益眾籌能否在我國獲得良好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

除此之外,為了保障互聯網公益眾籌的健康發展、維護公民參與的熱情,還需要盡快從立法的角度確保互聯網公益眾籌的合法性﹔對於互聯網公益眾籌項目的運營流程、資金使用情況及最終結果需要通過特定的監督機構、借助相應的監督機制進行嚴格的監督約束。互聯網公益眾籌的合法性和監督機制是其可持續發展的必要前提條件,如何立法?誰來監督?如何監督?如何建立我國互聯網公益眾籌的良性發展機制?如何借助互聯網眾籌促進我國公益事業發展?公益廣告與公益眾籌應該如何有機結合……上述問題需要學界、業界和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共同探討解決。

(本文系陝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陝西老字號文化對外傳播策略》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5L004﹔本文系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我國公益廣告運作創新機制研究》項目階段性成果,編號:NCET-13-1002)

參考文獻:

[1]聞翔.社會學的公共關懷和道德擔當——評介麥克•布洛維的《公共社會學》[J].社會學研究,2008(01).

[2]唐·E·艾博利.市民社會基礎讀本——美國市民社會討論經典文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3]克萊·舍基.未來是濕的[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4]王秀麗.微行大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5]風靡國外社交媒體的冰桶挑戰賽究竟挑戰了誰[EB/OL].

http://tech.qq.com/a/20140816/032523.htm.2014-08-16.

[6]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會美德與創造經濟繁榮[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7]約翰·基恩.市民社會——舊形象,新觀察[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6.

[8]發展中國家眾籌潛力發展報告[EB/OL].

http://tech.qq.com/a/20140816/032523.htm.2014-04-21.

[9]2014公益眾籌報告出爐[EB/OL].

http://gongyi.ifeng.com/a/20150126/40958456_0.shtml.2015-01-26.

[10](美)羅伯特·帕特南.獨自打保齡[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11](德)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M].北京:學林出版社,1999.

[12](美)克·布洛維.公共社會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13]Judie Lannon.How Public Service Advertising Works Hardcover[M].World Advertising Research Center,2008.

[14]Ronald E.Rice,Charles K.Atkin.Public Communication Campaigns Paperback[M].SAGE Publications,Inc.Fourth edition,2012.

(王佳煒系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博士生、西安外國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初廣志系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教授、博導)  

(責編:霍昀飛(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