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西部學刊》>>2016年7月下

股市“磁吸效應”的群體動力學解釋

以“1·4”“1·7”的四次熔斷為例

宋樹岩 劉藝文
2016年07月26日10:53 |
小字號

摘要:中國証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回應熔斷機制暫停時稱,“磁吸效應”加速了指數的下跌。事實上,從群體與個人的關系而言,“磁吸效應”反映的就是個人依據股市信息在群體的影響下所做出決策的行為。這種群體對個人的影響在傳播學上表現為群體動力學。本文試圖從群體動力學的角度來解釋股市的“磁吸效應”。

關鍵詞:磁吸效應﹔熔斷﹔群體動力學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16)07-2-0017-03

一、概念界定

(一)磁吸效應

2015年1月7日晚,証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回應熔斷機制暫停時稱,“從近兩次實際熔斷情況看,沒有達到預期效果,而熔斷機制又有一定‘磁吸效應’”[1]。

磁吸效應,即股市實行漲跌停板或熔斷機制后,當賣方了解到股市所提供的價格接近閾值的信息時,賣方害怕喪失流動性而賣出,買方希望價格能繼續降從而延后交易,從而導致價格加速到達閾值的現象。市場表現為漲跌停和熔斷的價位附近存在磁吸力,所以稱為磁吸效應。該理論由諾貝爾獎得主、美國學者Fame在1987年提出。

從定義可以看出,磁吸效應實際上是個人依據股市信息在群體的影響下做出決策的行為。比如,同方向的投資者看到大家都在賣出,由於害怕自己股票的流動性喪失,也趕緊賣出。這種群體對個人所造成的影響,在傳播學上體現為群體動力學。

(二)群體動力學

這一概念由美國籍心理學家勒溫1939年提出,又稱團體動力學,其通俗理解為:在群體中,隻要有別人在場,一個人的思想行為就同他單獨一個人時有所不同,會受到其他人的影響,研究群體這種影響作用的理論,即群體動力學。群體動力學其中一個層次是對群體本質的心理學研究,旨在探索群體發展的規律,群體的內在動力,群體與個體、其他群體以及整個社會的關系等,是群體動力學的心理學意義。本文所稱的群體動力學正是從心理學角度而言的。[2]

(三)熔斷機制

2015年9月6日,中國証監會表態將研究關於資本市場的熔斷機制。9月7日,相關意見征求稿對外發布。上証所、深交所和中金所9月7日發布公告稱,擬在保留現有個股漲跌幅制度前提下,引入指數熔斷機制:以滬、深300指數作為指數熔斷的基准指數,設置5%、7%兩檔指數熔斷閾值,漲跌都熔斷。2016年1月1日,熔斷機制正式實施,1月8日暫停實施。

二、熔斷機制下的“磁吸效應”實証

以下四幅圖為不同時期的滬深300指數的走勢圖,其中圖一、圖二是實施熔斷機制后的走勢,圖三、圖四為未實施熔斷機制時的走勢。四幅圖的選取都是指數大跌,且跌幅都超過了7%,這樣便於比較。

從曲線的走勢來看,圖一圖二的曲線更陡一些,下跌的幅度更快一些,而圖三圖四則相對比較平緩。也就是說,熔斷機制實施后的下跌速度要超過熔斷前的。

圖一 2016年1月4日滬深300指數走勢

圖二 2016年1月7日滬深300指數走勢

圖三 2015年6月26日滬深300指數走勢

圖四 2015年7月27日滬深300指數走勢

(以上圖片來源:wind)

為了更加精確地比較熔斷機制實施前后指數的下跌情況,我們統一選取指數從5%下跌到7%這一區間段的情況來分析。在熔斷機制下,第一次熔斷的點為5%,暫停后重新開始交易時,指數如何表現,是最能凸顯與無熔斷機制情況下的差別的﹔另外,5%到7%的范圍也更加接近閾值。從這方面而言,5%到7%區間的選擇具有一定的說服性。

(責編:霍昀飛(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