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大魚海棠》票房過5億爭議多 “國漫”爆發待何時

2016年07月27日09:37 | 來源:南方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國漫”爆發待何時:最遲2019年

《大魚海棠》的導演梁旋和張春嘴上說沒關系,可出品人王長田看得出來,“他們相當崩潰”,這緣於影片爭議太多了。

8日上映的《大魚海棠》票房目前近5.5億,這在今年市場有些疲軟的暑期檔來說算是不錯的成績。可影片遭遇了兩極化的撕扯,支持者對其龐大且濃郁的畫風贊賞不已,反對者則將焦點放在了劇情單薄上。

滿天飛的爭議,不影響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對影片的推崇,“我感到驕傲,不管它有多少缺點”,他對記者說。

另一方面,去年田曉鵬導演的《大聖歸來》將國產動畫電影的票房紀錄推高到9.56億,國產動畫仿佛迎來了“黃金時代”,許多投資人紛紛轉入動畫領域,也讓原本受冷落的國產動畫由邊緣走向主流。但這並沒讓國產動畫發展達到巔峰狀態,就今年情況來看,無論是原本被視為“種子選手”的《年獸大作戰》《小門神》,抑或新近上映的《大魚海棠》《搖滾藏獒》,無一延續“大聖”的輝煌,業界開始重新審視“國漫崛起”的提法。

◆口碑兩極走◆

“大魚”爭議,愛之深責之切?

《大魚海棠》上映之后,票房一路上漲之外,口碑卻下滑得厲害。近半個月來,“技術派”和“故事派”自動形成兩個陣營。

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院長李劍平仍記得,十幾年前見到梁旋和張春憧憬著《大魚海棠》項目時的場景,那時他們還是初出茅廬的清華大學學生。

李劍平向記者介紹,他對當時還是短片版本的《大魚海棠》印象深刻,尤其是畫面裡的中國土樓以及濃濃的中國風。不過,看過他們的策劃方案和劇本之后,李劍平琢磨著,“實現起來會非常困難”。

李劍平沒想到,后來他們真的拍了出來。

在這十幾年裡,國內電影市場尤其是動畫電影市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方面是票房收入的高歌猛進,另一方面本土的全年齡動畫長片長期缺席、低齡化的國產動畫長期主宰市場的情況也有所轉變。

尤其是在2015年的全年齡動畫片《大聖歸來》把票房推高到9.56億之后,觀眾覺得國產動畫電影出現大師級作品指日可待。

只是,背負著滿滿期待的《大魚海棠》上映之后,票房一路上漲之外,口碑卻下滑得厲害。半個月來,“技術派”和“故事派”自動形成兩個陣營:大批觀眾對其精致畫面和造型上的完成度給予很高評價﹔用腳投票的,則把火力放在故事性的薄弱和人物生動性的不足上,后者佔據了上風,“等了十幾年卻等來一個三角戀的故事”是流傳甚廣的一句評價。

除故事外,爭議很快延伸到其他細節。“轉成3D格式是不是為了圈錢?”“眾籌的錢怎麼分?”都是大家關心的問題,包括《大魚海棠》嚴格意義上並非中國造,它的音樂交給了日本的公司,部分的執行工作來自韓國。導演張春很委屈:“世界觀的架構和創作的靈魂,決定了一部電影精髓的所在。很多國產電影的特效也是交給韓國甚至好萊塢團隊來做的,也沒人介意它是不是純粹的中國制造啊?”

一些觀眾對國產動畫電影有種恨鐵不成鋼的情緒。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尹鴻分析,由《大魚海棠》引發的爭議恰恰把觀眾對國漫的兩種不同態度表達了出來:一種是愛之太深,一種是責之太切。“愛的人是從國漫正向發展的角度來看待,責的人是從自己需求的角度來看待,而他們都沒有找到相對應的滿足感。大家各自投入了情感,並將之放大,形成了兩個陣營。”

李劍平說,虛心接受不同意見,是面向觀眾的創作者應有的胸懷,更何況發表意見的都是到電影院裡認真觀看了電影的朋友。

◆創意很重要◆

技術邁大步,編劇需加強

由《大魚海棠》引發的討論,也把一個現實擺在了我們面前:國產動畫電影的技術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但講故事的能力仍有待提高。

在中國動畫行業內有個公開的秘密:不少國外動畫片是外包給中國動畫工作者去加工制作的。1992年投身動畫制作的北京電影學院美術系講師黃健明就是其中的一員,他認為原創動畫電影在技術上有迎頭趕上好萊塢的趨勢。

這位在2012年曾以《SUPER BOOK》制作人身份獲艾美獎提名的導演,7月18日推出動畫新作《刺猬小子之天生我刺》。制作過程中他近乎執拗地花了大量精力在毛發的渲染上,“既然選定了刺猬做主角,就希望做得更有專業品質。”至少從這點來說,《刺猬小子》的面世讓不少觀眾感嘆:“中國動畫電影的主角終於‘長毛了’!”

但是,迪士尼的《瘋狂動物城》直面社會現實,皮克斯的《頭腦特工隊》把枯燥的心理學化為神奇構思的創意,與世界一流的動畫電影架構世界觀的能力相比,我們還處於缺乏經驗的起步階段。

摩天輪總經理杜揚對記者說:“好萊塢有的技術,中國很快會有,但現在中國急需一批既有創意天賦也有社會閱歷的編劇。”

國產動畫電影正處於技術和故事相融合的焦慮期,這在今年亮相的《小門神》《大魚海棠》《搖滾藏獒》身上得到了集中體現。它們都以“制作有誠意”“技術有提升”作為賣點,甚至在宣傳上變成比拼耗時多少年的數字游戲,最后都敗在了故事上。在李劍平看來,技術是為內容服務的,“我們當下迫切要解決的問題是,用目前相對成熟的技術來講感動人的故事。”

然而,動畫行業本身的特殊性就設置了一個天然的門檻。

“你沒發現嗎?中國沒有有名氣的大導演執導動畫電影?”黃健明提醒記者。黃健明介紹,整體來看,目前國內動畫電影的創作者多由傳統的動畫師、特效師轉型而來,或者是入行多年掙了些錢開公司的自己拍電影,像他這樣。當然,也有從互聯網從業者或歌手跨界而來的,比如《小門神》的導演兼編劇王微,《搖滾藏獒》的編劇鄭鈞。專業的編劇人才幾乎沒有。

在動畫行業編劇人才和力量匱乏的情況下,黃健明認為要多些耐心,等待中國動畫在修煉技術的同時真正扎實地講好故事,“當傳統動畫從業者完成了最后的提升和沖刺,一批專業導演和編劇逐漸進入動畫行業,那時候一切就會好起來了”。

針對這一現象,尹鴻報以理解的態度:“國產真人故事片一開始也是這樣。技術依賴於一些硬條件,所以先跨了一步,創作還沒有完全跟上。我們要寬容地看待這種差距,因為創作人才的培養有時比技術人才還要難,不僅需要專業性,還需要天賦和積澱。”

(責編:霍昀飛(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