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榮耀 用心守候
訪中國播音主持金話筒獎獲得者、深圳電視台主持人董超
編者按:隨著新媒體的誕生,主持人角色和定位均發生了新的轉變,主持人在新媒介技術的作用下呈現出綜合性的素質和技能,給新聞業注入了創新的活力。堅守、奉獻、擔當、創新、忍耐力……這些關鍵詞用在一名新聞工作者身上再為合適不過,中國播音主持金話筒獎獲得者、深圳電視台主持人董超自從事主持人工作以來,總是責無旁貸地履行著社會責任,倡導綠色環保,關注公益活動,關心群眾疾苦,時刻不忘自己是一位新聞工作者﹔不斷學習鑽研、注重理論提升,探索節目內容、創新報道方式,以自己的鑽研精神及實際行動推動播音主持工作的理論升華和質量提升﹔忘我的工作精神、積極進取的工作作風、執著的工作熱情,促使他在新聞主持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永不退縮。本期訪談欄目帶讀者走近董超,了解他及他的主持人工作歷程。
董超,男,漢族,畢業於浙江傳媒學院,現任深圳電視台《第一現場》主持人。為廣東省第十一次黨代會黨代表,廣東省青聯委員,深圳市無償獻血愛心形象大使、深圳市義工形象大使、深圳市禁毒宣傳公益形象大使。是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深圳市十大杰出青年、廣東省“十百千”人才培養工程培養對象。2003年,主持的節目《第一現場》獲得廣東省優秀播音主持作品一等獎。先后被評為2004和2006年深圳廣電集團“十佳主持人”、2006年首屆廣東省廣播電視優秀播音員主持人。2006年,被評為深圳市勞動模范,同年獲得全國廣電系統青年崗位能手的光榮稱號。2008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評“中國電視50年50人”,2013年獲中國播音主持金話筒獎。董超和《第一現場》已經成為密不可分的深圳電視第一品牌。2013年以來,深圳廣電集團批准成立以董超為核心的首席工作室,同年董超成為廣東省廣電系統青年創新人才,2015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
本刊記者(以下簡稱“記者”):董超老師,您好!很高興能採訪到您。從2002年初您參與深圳電視台《第一現場》的策劃籌備、採編等工作到今天也有13年之久了。這麼多年,您對這檔節目一定有著極其深厚的感情,請問是什麼讓您一直堅守在這個節目崗位上的?
董超:您好,感謝貴刊的採訪!採用倒敘的方式來回答這個問題。13年來,這個欄目由每期18分鐘的名不見經傳的小欄目,到如今每天87分鐘現場直播的電視新聞雜志,由游擊隊一樣的9人戰斗到如今120多人的集團軍作戰,我是唯一一個從2002年12月2日開播第一天堅守到現在的。期間我也有其他的升級轉型機會,很多人會問為什麼要堅持,簡而言之一句話回答:一份不離不棄的感情在。
這個欄目的醞釀要追溯到2002年初,當年深圳電視資源整合,我進入紀實頻道參與新欄目《第一現場》的策劃籌備,作為欄目的主持人兼主編,而且已經做了5年左右的傳統新聞採編直播,直覺告訴我這是一次升級轉型的機會,這對我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我們利用半年左右的時間,研究全國電視台站一些可借鑒的品牌欄目,再針對深圳本地的電視發展狀況針對性會診,考慮內容及播出形式。2002年下半年,我們從戰略方向上給《第一現場》進行了定位:不是恢弘的大事記,而是娓娓道來的市井民間史,應該是一檔新聞評述類節目,圍繞新聞事件運用獨特語態表達新鮮觀點。生動彰顯紀實頻道“城市記憶 百姓情懷”的創辦原則和精神。當時我是欄目唯一的主持人,是欄目的重要代言符號和形象代表,外在形象、內涵素養會直接影響甚至形成欄目風格,我這樣定位本欄目的主持人角色:“平等平視”是基本原則,絕不應該是高高在上的宣講者,而是一位身邊事的講述著,一位世間情的評論者,一位很貼心的傾聽者。從社會功用的角度,是一位為觀眾提供服務、排憂解難的電視服務人員。
2012年12月2日,《第一現場》一出現便和傳統的新聞樣式與眾不同,成為了當時深圳電視圈裡的一股新空氣。雖然是小欄目新頻道,收視和市場份額較低,但是每月全台月評基本保持了第一名的綜合評分。而能做到這一點沒有什麼捷徑可言,唯有真正熱愛加持續的付出。”那時候這個新生的欄目激發著整個團隊的職業榮譽感和創作激情。
現在回頭看,我非常感恩自己有這樣的職業經歷。《第一現場》給了我影響我一生職業走向的機會和收獲。真正體會到了余秋雨先生所言:電視是一個通暢的行業,人人都有機會充分呈現自己,可又必須保持密切的群體關照。《第一現場》的工作生涯是我榮耀職業生涯的起點,我很不舍,甚至現在都覺得不是說“再見”的時候。
記者:據了解,“勤能補拙”和“源頭活水”是您在工作中所堅持的原則,可否詮釋一下您所認為的這兩句話其中的深層次含義?
董超:這兩句話表達的是普世的道理,但是需要特別說明一下:“勤能補拙”但是別使蠻勁,“源頭活水”得是一脈清泉。要補的一定是真正的營養大餐,而不能是垃圾食品。還是用近20年的職業經歷做個注腳。1996年8月我剛到深圳有線電視台的時候,被安排到總編辦播音組,做配音出鏡等常規工作,那時候初來乍到深圳,循規蹈矩地做完這點工作之后,就是在辦公室和幾個同事聊天看電視劇,開始覺得這樣挺好,完成地綽綽有余一點不累,但是沒過多長時間,我就感覺這樣下去不成,這不就是典型的“溫水煮青蛙”的節奏了。面對新聞這個行業,我還有無限的精力和那麼多未知領域,所以除了日常的那點工作,要趕緊明確一個勤奮的方向,一份能夠提供補給的源頭活水,在1997年我這樣給自己定了一個“理論聯系實際”的工作目標,因為在大學學習播音主持專業課程,對於新聞寫、傳播寫、廣電節目制作等方面課程涉及的不多,到了實際工作崗位明顯感覺到底子太薄,我決定在這方面給自己來個“回爐再造”,通過繼續院校學習來惡補新聞理論知識,報考了大學院校的自考新聞專業學習,以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
在電視的工作流程中:採編播是完整的鏈條又是相對獨立,如果隻在播音的環節上打轉,久而久之勢必成了個播音匠,而且如果沒有在前兩個環節歷練過,這個播音匠也不會成為“巨匠”“名匠”,所以1997年我在課堂刻苦攻讀的同時,在工作崗位上也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走出播音間,我要到現場。
到做《第一現場》的主編主播之后,如何去“勤能補拙”,哪裡有“源頭活水”,也是我一直思考並解決的問題,因為是新聞評述類節目,我們試圖在形成新鮮語態的基礎上,給觀眾一些另類的思考,能夠另辟蹊徑地對受眾的視角加以引導,這首先就需要我這個主持人作為講述者和評論者來先聲奪人,做到言之有物、觀點獨到,引發共鳴。
記者:您從事主持工作后,曾獲得過不少的獎項,比如“全國勞動模范”這個獎在主持界獲得的人應該不多。還有就是2013年獲得“金話筒”獎,這幾次獲獎之后,對您的工作和思想有什麼影響嗎?
董超:2015年我獲得“全國勞動模范”的稱號,從2006年的獲評“深圳市勞動模范”開始,我是受寵若驚的感覺,當時沒有想到作為一個主持人能夠有機會參評勞動者的這份沉甸甸的殊榮,這次榮譽起點堪稱繼續前進的加油站,這個經歷更加堅定了我的那個職業准則:“低調做人 高調做事”。而2008年,對我而言是個標志性年份,那年5月我先是獲評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接著作為新聞戰線的先模人物舉起北京奧運火炬,那是榮譽感和責任感並存的庄嚴時刻,再接著是“5•12”汶川地震發生后,我深入到前線災區採訪報道,那不僅是一次永生難忘的工作經歷,也是一次刻骨銘心的人生體悟。當內心平靜之后,再思考的不僅是作為職業新聞人的社會價值,還有如何珍視人活著的價值。
“全國金話筒”是中國主持業界的“奧斯卡”,也有人說是“珠穆朗瑪”。2013年,我報評的作品是2012年《第一現場》十年再出發的大型公益策劃:青藏公益行,可以說那是我陪伴了《第一現場》十年后,飽含真情的發自內心之作,這次終於如願獲得全國金話筒“播音員主持人獎”,幸福來得很突然但又是在情理之中,一路堅守十年,現場唯我一人,這不正是對執著付出的一種回報和肯定嗎。而且要補充一點,我是和妻子一同捧得了2013年度的全國金話筒,她是代表深廣電898廣播新聞頻率,兩口子牽手登上全國金話筒的頒獎台,這是一份職業榮耀,也是一份家族榮耀。所以這裡想和各位優秀同行共勉幾句:殊榮過后,我們更該保持一份自知之明﹔掌聲響起,更該多聽進幾句逆耳良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