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2016媒體融合發展論壇:推進融合發展加速跑

2016年08月23日04:4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著力四個強化 推進融合發展

  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秘書長 王一彪

  人民日報社推進媒體融合發展的工作力度進一步加大,融合發展對新聞傳播的效果不斷彰顯。我們堅持以加速互聯網化為方向,以全面一體化為目標,著力夯實支撐融合的基礎架構﹔堅持以新技術新應用為動力,著力打造更受用戶歡迎的新聞產品﹔堅持以重構用戶連接為核心,著力擴大用戶規模、增強用戶粘性。截至目前,人民日報客戶端累計自主下載量超過1.4億﹔人民日報法人微博粉絲合計達到8600萬﹔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粉絲突破620萬。我們還通過與各類資訊平台開展內容合作,以多種渠道、多種載體擴大人民日報的覆蓋面、影響力。

  媒體融合發展進入關鍵期,任務艱巨,前景可期。真正做到“融為一體,合二為一”,需要我們精准發力,持之以恆,久久為功。面對新挑戰新機遇,實踐中應強化這樣幾個方面:

  一是強化導向引領。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既是對所有媒體的要求,也是新興媒體應盡的職責。在輿論生態日趨復雜的大背景下,尤其需要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增強政治定力,增強議題設置能力,實現優質新聞內容的多元傳播,壯大主流輿論,傳遞主流價值。

  二是強化技術驅動。抓緊建立媒體技術的孵化創新機制,探索建立多樣化技術合作共享平台,通過廣泛的跨界合作,推動媒體融合加速發展。要把技術創新與應用作為融合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加快推動技術由“支撐性保障”向“引領性保障”轉變。

  三是強化產品創意。內容是媒體的核心競爭力。全面強化產品創意,必須形成鼓勵創新的考核機制,探索合作眾包的共享機制,讓創意生產力得到極大釋放,改寫融合傳播的新紀錄,創造融合傳播的新高度。

  四是強化機制創新。未來融合發展必須在“做增量”的基礎上“改存量”。要全面推行符合互聯網傳播特點、適應融合傳播需求的全新採編機制,努力把報社各類傳播資源聚合起來,真正實現一次採集、多次利用、多樣呈現、多元傳播。

      

  整合媒體資源 促進深度融合

  光明日報社總編輯 杜飛進

  在當前媒體技術和傳播渠道日益趨同的情況下,媒體融合如何實現特色化、差異化發展?我認為,傳統主流媒體應強化三個意識,實現分眾化傳播。

  第一,強化品牌意識,提升媒體權威性和公信力。傳統媒體的文化積澱和品牌屬性是與其他媒體競爭的突出優勢。應將傳統主流媒體的品牌價值進一步向新媒體延伸,彰顯在新媒體領域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第二,強化內容意識,提升內容生產力和輿論引導力。互聯網時代,用戶生產內容雖然大行其道,但真正優質的內容、專業的信息依然是稀缺資源。我們必須強化內容意識,在重大問題、關鍵節點上勇於發聲、善於發聲,增強輿論引導能力。

  第三,強化用戶意識,提升傳播精准度和服務力。在傳播上,研究用戶特點,精准推送﹔在服務上,研究用戶需求,積極提供用戶需要、喜愛的功能和服務。

  要切實實現“我就是你,你就是我”的“相融”目標,需要從以下4個方面推動深度融合:

  第一,加強議題設置,通過聚焦思想理論文化熱點促進內容生產的深度融合。議題設置能力是媒體輿論引導力的重要體現。光明日報將議題設置進一步聚焦到思想理論文化熱點問題上,促進全媒體形態內容生產的深度融合。

  第二,整合媒體資源,通過做大做強新媒體矩陣促進傳播渠道的深度融合。我們將充分整合各種媒體資源,重新規劃布局內容生產分工,分類聚合目標用戶,化重復累贅劣勢為分眾化傳播覆蓋優勢。

  第三,開門辦新媒體,通過充分借用外腦促進智力資源的深度融合。智庫化辦新媒體是光明日報開門辦報傳統的延伸。我們將聯系和團結一大批藝術家、文藝理論家、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讓他們成為新媒體矩陣的強大外腦。

  第四,改革體制機制,通過拆除壁壘、再造流程促進生產要素的深度融合。我們將按照現代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打通增量與存量,優化配置生產要素,為深度融合發展提供政策支持、人才支持和資金支持。

     

  融入媒體需求 破解發展瓶頸

  科技部黨組成員、科技日報社社長 李 平

  科技日報作為創刊30年、多年發展以紙媒為核心的傳統媒體,如何通過觀念、機制和發展方式的戰略轉型,履行好科技領域宣傳主陣地的使命擔當,是當務之急也是長遠之策。結合自身的探索,在此談四點體會和認識:

  第一,融入需求,是發展之魂。我們以科技、傳媒、集團三大要素研究制定了三年發展規劃,力爭用三年時間,建成擁有較強傳播力、影響力的中國科技報業事業平台和中國科技傳媒企業平台,實現公共職能與市場職能的互動發展。融入創新需求,是科技傳媒發展之魂,也是構建科技傳媒發展新格局和新生態的必然選擇。

  第二,融動信息,是傳播力之本。隻有在充分交互的基礎上,才能實現大眾傳播、分眾傳播、人際傳播的有機結合。科技日報社在“朱諾”號木星探測器進入木星軌道、美歐科學家再次探測到引力波信號等新聞事件中,聯動報紙、網絡、新媒體,迅速構建了一個“即時交互”的信息場,在信息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在全媒體平台推出多篇重頭稿件,體現了時效度的結合。

  第三,融合價值,是現實的路徑。從供需角度來看,實現媒體價值有三個關鍵環節:一是要契合用戶需求,二是要針對需求搭建平台,三是要為用戶生產、傳遞有價值的內容,提供高品質的有價值的服務。圍繞提供價值服務的思路,科技日報社正在構建三大平台:第一個平台是構建“科技政策雲”平台﹔第二個平台是構建科技成果轉化平台﹔第三個平台是構建融媒體研究推廣平台。

  第四,融活機制,是關鍵動力源。融合發展所需要的全媒型、專家型人才短缺,成為制約媒體融合發展的第一瓶頸。要讓合適的人在合適的崗位上發揮最大的價值。從今年開始,我們大刀闊斧地進行了人事制度管理改革,實行崗位聘用與崗位等級相分離,使一批充滿活力的年輕人走向了管理崗位,為融合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構建全媒格局 提供優秀產品

  新華社副社長 劉思揚

  當前,融合發展正成為傳統媒體的時代課題。新華社致力於打造具有通訊社特點的融合發展新模式,通過建立全媒體業務格局,著力實現“四個延伸”,即在筑牢國內輿論主導地位基礎上向世界范圍延伸,在筑牢傳統媒體領域優勢基礎上向覆蓋全網延伸,在筑牢新聞報道主業基礎上向經濟信息延伸,在筑牢媒體用戶市場基礎上向終端受眾延伸。

  一是打造優質產品,增強輿論引導力。

  新聞產品是檢驗媒體融合的重要標准。新華社緊抓供稿線路優化調整升級這一推進融合發展的“衣領子”工程,努力實現新華社新聞產品和供稿服務“三大轉變”,即從主要滿足傳統媒體需求向滿足全媒體需求轉變,從單一、單向稿件提供向互動、交互發布模式轉變,從單純提供稿件向提供綜合服務轉變。

  二是構建“全媒平台”,探索新聞生產、發布新模式。

  新華社組建了全媒報道平台,圍繞選題打造多種新聞產品。依托該平台,打造了“新華全媒頭條”融合品牌欄目,推出了600多組重點報道,在平面媒體推出“鎮版之作”,在網絡空間形成“刷屏之勢”。

  三是打造強大終端,提升新聞報道覆蓋面、影響力。

  新華社將“一網一端”作為融合發展的重點,去年6月推出改版的新華社客戶端,今年2月又推出以“現場新聞”為標志的新版本,打造全息化、直播態客戶端,推動了新華社採編發流程從線下向線上轉型。

  四是鍛造全媒人才隊伍,提供人才保障。

  媒體競爭的關鍵在人才。新華社已確定把人才隊伍建設作為融合發展的重要任務。今年啟動了“全媒記者”“全媒編輯”培訓計劃,同時,在選人用人、人事管理等方面出台一系列舉措,努力讓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專業人才不斷成長。

  五是引進先進技術,植入技術基因。

  技術與內容的深度融合成為媒體發展的必由之路。深入推進媒體融合,需在技術基因植入上下更大決心。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機器人寫稿系統、無人機,這些備受關注的前沿技術,新華社都較早地追蹤、介入並加以運用。

    

  增強傳播能力 拓展軍媒陣地

  解放軍報社總編輯 孫繼煉

  年初,解放軍報社黨委決定將2016年確定為“融合發展突破年”,深入貫徹落實習主席視察解放軍報社和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努力推動軍事新聞媒體深度融合發展。

  從“報網融合”到“融媒矩陣”,乘融合之勢建好傳播體系。一是重視平台建設。以建設“中央廚房”為抓手,打造融合文字、圖片、視頻、音頻、動漫、虛擬現實等多樣化產品的融媒體傳播平台﹔二是加快結構調整。軍隊新聞媒體調整改革即將實施,推動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台終端、人才隊伍共享融通﹔三是推動技術升級。堅持以先進技術為引領,以重點項目為抓手,推動媒體融合從淺灘走向深水。

  從“單打獨斗”到“集群作戰”,抓融合之本,統好媒介資源。一是盤活軍報資源。適應受眾新特點,改變單一化、程式化、模式化的表達方式﹔二是整合軍內資源。加強與軍內報紙、網絡、廣播、電視、出版等媒體的溝通協調,聯合全軍信息資料庫構建全軍媒體信息資源共享數據鏈﹔三是嫁接地方資源。借助大數據、雲計算功能,依托中央媒體和地方大型網絡信息企業,建立軍事輿情大數據平台,打造“內外聚合、平戰結合、軍民融合”的軍事新聞傳播新格局。

  從“軍方號角”到“軍媒旗艦”,借融合之力增強傳播能力。一是強化戰略聯盟。解放軍報與軍隊其他媒體進行深度合作,中國軍網和軍內各家媒體網站實現互相嵌入和產品共享﹔二是提升實戰能力。在中宣部和中央網信辦指揮下,軍報匯聚軍隊媒體力量,組織“多平台、多形態、多波次”的聯合作戰﹔三是拓展軍媒陣地,堅持內宣外宣同頻發力。今年8月1日,我們面向軍用智能手機用戶研發的解放軍報客戶端軍內版和“藍信”訂閱號上線運行,標志著軍報新媒體形成了兼顧內網、外網、覆蓋軍營社會的移動傳播新格局。最近,中國軍網、國防部網正在實施英文版的全新改版,並在國際網絡社交平台推送信息,向提升中國權威軍事媒體的國際傳播影響力邁出新的步伐。

    

  培育品牌價值 建設業務集群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台長 王庚年

  作為傳統媒體中的傳統媒體,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在進入新世紀后,就一直積極思考如何實現媒體融合。2013年,我們提出媒體融合要具備6個條件,即觀念融合、品牌融合、平台融合、用戶融合、機制融合和資本融合。這6個融合,是實現全方位融合的重要標志和途徑,最終形成一個自身就叫“融合媒體”的新型媒體,真正達到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媒體融合全部的價值結晶是品牌。品牌凝結著媒體的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凝結著用戶的認知和認同。品牌在各種終端的辨識度反映媒體的真正價值。所以,媒體融合首先要融合於品牌。新媒體時代,品牌的意義更加重要,價值更加突顯。可以說,媒體融合時代是一個需要把品牌價值做到極致的時代。

  我們主打的品牌,不是“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及其英文簡稱“CRI”,而是依托旗下中華網的“中華”及“CHINA”系列品牌。之所以這樣設計,一方面是考慮“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主要是承擔國際傳播任務,另一方面是考慮“中華”品牌的獨特價值。

  第一,“中華”品牌契合媒體定位。國際台使用65種語言,是專職從事國際傳播的國家級媒體。“中華”品牌契合國際台的職責使命和國家媒體定位,是對外介紹中國、增進中國與世界溝通的首選品牌。

  第二,“中華”品牌具有高度認知。中華網的域名“china.com”是全球頂級域名,“中華”及“CHINA”是傳播中國的最大品牌,直接告訴世界“我是誰”。依托“中華”品牌,我們將努力打造全球用戶關注中國、了解中國的重要門戶和窗口,打造海外華人情系祖國、尋根尋源的精神家園。

  第三,“中華”品牌承接融合發展。在跨界融合時代,用戶選擇誰,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品牌。“中華”品牌有很強的包容性和延展性,我們依托這一品牌,形成了廣播媒體、視頻媒體等業務集群,布局了互聯網電視、手機電視等媒體形態,開發了一系列融媒體產品。在此基礎上,推動“中華”品牌向新的產品形態、產業形態拓展。

    

  積極探索合作 升級公共服務

  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 馬化騰

  隨著近幾年移動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很多傳統行業通過“+互聯網”破解了自身的發展難題。在“互聯網+”的大環境中,傳統媒體既有挑戰,也有新的發展機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展開互動,“雙贏趨勢”更加明顯。網絡媒體依托強大的技術優勢迅猛發展,也促進了媒體融合在廣度和深度上進一步邁進。“兩微一端”(微信、微博和客戶端)已經成為了媒體豐富傳播渠道的標配。傳統媒體正在積極布局移動互聯網,不斷變革和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的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等會議上,提出要不斷創新發展,表達了把我國從網絡大國建設成為網絡強國的決心。

  作為互聯網領軍企業,騰訊將積極攜手各級黨委政府、媒體以及全行業,共同探索如何利用移動互聯網平台,促進公共服務升級創新。騰訊將與各行業共建“雲中大數據生態”,通過“騰訊雲”將新媒體領域積累的音視頻技術、內容分發渠道和資源等開放共享,共同探索媒體融合發展的新生態。今年6月,騰訊與人民日報社簽訂了《媒體融合發展創新戰略合作協議》,雙方通過共同建設中國媒體融合雲平台,為全國媒體行業提供安全的雲服務體系和媒體融合平台應用工具,這一舉措將進一步拓寬媒體內容在國內外的分發渠道。目前,雙方已經在中國媒體融合雲平台、多媒體發布廳、媒體大數據等領域展開了具體的合作。通過合作形成更加適應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聞生產和傳播方式,更及時、全面地為用戶提供各類信息。

  當前,“互聯網+”行動計劃作為國家戰略已經在各個層面得以落實,社會生產力也被激發並釋放出了無限的活力。在過去一年裡,騰訊與全國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在160個城市展開合作,通過“互聯網+”實現與各行業的連接,在政務、民生、產業等領域展開了探索和合作。我們希望能夠在各個領域和大家一起打造融合發展的良好生態。通過“互聯網+”連接各行各業,讓創新帶來的紅利惠及廣大老百姓。

(責編:劉軍濤、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