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文媒體對“中國夢”的形象建構【2】
以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為例
(三)外交層面:快速崛起的世界大國,不斷推廣自己的“亞太夢”
早報網在外交層面極大地關注中國外交在世界舞台上的所作所為。作為在世界外交舞台上不斷壯大的中國,近幾年來在開展外交活動方面有諸多亮點和較大動作,其關注點在於崛起中的中國在外交戰略和策略方面的變化,特別是在處理與東亞和東盟國家的利益紛爭,以及中國與大國之間的外交關系。在所選樣本之中報道有關外交議題的比例佔到12%,僅次於有關政治議題報道的比例,通過對報道中所選報道的內容分析和觀點呈現,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其報道議題的傾向性所佔比例(如圖5所示),早報網有關中國外交的“中性”和“負面”報道佔據總篇幅的75%,正面報道隻佔到25%,而其消息來源90%以上來源於國外媒體的報道。這反映出早報網更願意以“第三隻眼”來旁觀中國的外交活動和外交關系,不願意滲入早報網自己的觀點和評論。
在正面肯定報道中,更多地關注中國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中的角色分配和所起到的作用方面,從國內“中國夢”引申出來的“亞太夢”則是拓展到2014年APEC會議的契機上進行闡述,在早報網評論中引用華人學者的評論,認為中國舉辦北京APEC就是要建立一種新型的“互信、包容、合作、共贏的亞太伙伴關系”。文中引用《時代》周刊的評論認為中國積極籌辦本次APEC會議,通過習近平可掬的笑容與柔和的聲音開展了一場“近平外交”,溫柔地把“亞太夢”展現於世,“亞太夢”把習近平兩年前提出的“中國夢”建筑在“世界命運共同體”的基石上。
另一方面,早報網聚焦於中國的大國外交,認為習近平展開積極的外交政策,提升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在國際上,中國提倡和目前世界上唯一的霸主美國建立“新型大國關系”,這一舉動被認為向世界傳達了明確的信息:中國是個快速崛起的強國,理應在區域和全球扮演重大角色。文章評論員認為從歷史上來看,中國的外交向來根植於中國概念的“世界秩序”:它不是建立在平等,而是等級制度的基礎上。文中認為中國在外交中更多地打出“經濟牌”,通過增加對外投資來便利於外交,但是中國最終將認識到,它的經濟外交有其局限性。一個國家的民族主義或核心國家利益是金錢買不到的。另外,單是經濟外交也不足以為中國創造足夠的“軟實力”。
在國際層面“中國夢”的認知度和內涵認識中,早報網引述中國新聞社關於“2014中國形象與國際地位多國調查”④顯示,“中國夢”的世界知曉度在不斷提升,21.5%的國外受訪者表示“聽說過”,但對“中國夢”內涵的認知度相對單薄﹔56.3%的國外受訪者認為“中國夢是中國成為世界強國雄心的直接表達”,29.5%的受訪者認為“中國夢的實現會為世界和平發展做出積極貢獻”,還有16.5%的受訪者認為“中國夢的實現是對世界和平的威脅”。而中國國內受訪者則認為,“社會和平穩定”“國民文化素質提高”“享受良好教育”“公共設施健全與服務好”等是中國夢的主要內涵。
四、總結與建議
本文以內容分析法探討了新加坡聯合早報網在2014年如何報道和呈現“中國夢”,得到以下幾個主要結論:
首先,早報網關於“中國夢”的新聞報道多數集中於政治層面的報道,其次是關於中國在外交層面的表現,最后是經濟方面的突出貢獻,作為面向華人的新加坡媒體,在報道篇幅和數量方面不亞於其報道新加坡本國新聞的力度,顯示出早報網在中國境內拓展中國受眾范圍、擴大在中國的影響力的願望。
其次,雖然早報網在報道“中國夢”方面給予了極大關注和期待,但是70%的新聞報道均來自西方媒體、東南亞媒體和中國媒體的報道,在很大程度上是早報網“有選擇性地”選自外媒對於“中國夢”在上述三方面的報道,削弱了早報網在原創方面的內容呈現,暴露出對於中國報道方面的人力和物力資源投入的不足和缺陷。
最后,早報網在報道中國的政治、經濟、外交方面時能保持“客觀、中立”的“第三隻眼”立場來旁觀中國的社會發展動向。對於中國近年來出現的各種現象都能“客觀”,“冷眼旁觀”世態萬象,對於新一屆領導人出台的各種政策更是能夠以亞太乃至世界的角度來審視各種政策出台后的利弊得失,並引用外媒的報道加以評論,顯示出較高的編輯水平和評論水准。
本文主要從海外華文媒體的角度來解讀新加坡聯合早報網是如何建構“中國夢”形象的,不同的研究可能具有不同的解讀方法,同時針對不同地域媒介對於“中國夢”的理解與詮釋的差異,可以作為未來研究的契機和基礎。
注釋:
①方積根,胡文英.海外華文報刊的歷史與現狀[M].新華出版社,1989:3.
②③鄭維.報章、網絡互動報道中國——《聯合早報》在中國報道上的革新及其與網絡版的良性互動[Z].世界華文傳媒論壇,2003.
④2014中國形象報告:友好合作新形象被認可[EB/OL].聯合早報網,http://www.zaobao.com/realtime/china/story20141206-421250.
(本文受安徽大學輿情與區域發展協同創新中心資助)
(作者均為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