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青年記者》>>2016年7月上

傳統媒體應當慎用、善用網言網語

蔣玉鼐
2016年10月10日14:06 | 來源:青年記者
小字號

近來,紙媒等傳統媒體被網言網語滲透、“倒灌”的現象引發了廣泛關注與憂慮,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媒體紛紛刊文,呼吁傳統媒體嚴格把關,保持格調。

從目前的趨勢來看,網言網語從虛擬空間步入現實,滲透進大眾生活,甚至登上媒體報道,是難以避免的現象。一方面,語言體系原本就是開放、多元的,一直在豐富和發展,網言網語與英語、專業術語等一樣,都是大眾生活與媒體報道中新詞語的來源﹔另一方面,隨著技術的不斷革新,網絡在人們生活中發揮的作用日益重要,對包括語言使用在內的方方面面,都產生著不可小覷的影響。

語言文字期刊《咬文嚼字》近年公布的十大流行語也充分體現了這一趨勢。自2013年以來,十大流行語的互聯網屬性逐年增強,2015年達到了70%之多。其中的“顏值”“任性”等詞語,不但在網絡上廣泛傳播,在傳統媒體上也很常見,“任性”甚至被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網言網語都已被官方話語體系接納,更不意味著傳統媒體可以隨意使用,甚至廣泛傳播。因為畢竟有相當比例的網言網語,過於粗鄙、低俗、暴力,承擔著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任的傳統媒體,不宜使用。

但是,人民網的調研顯示,個別傳統媒體不僅在報道中不恰當地使用網言網語,甚至命名版面,如某報的兩個版面分別名為“高逼格”與“逗比”。如此做法,最可能的原因是想吸引受眾,讓受眾覺得該媒體貼近性強、輕鬆時尚,但效果真的如此嗎?《人民日報》的一篇文章透露,近期一項針對南京市民的調查表明,700位參與調查的市民中,有七成表示廣播電視和報紙上的網絡詞語“看不懂”。看來,盲目跟風、生搬硬套,濫用網言網語,不僅不會讓受眾對相關媒體的好感增加,還可能造成信息傳遞障礙,最終適得其反。

此外,媒體作為“社會民眾的教師”,理應傳播精神文明,維護公序良俗,拒絕傳播包括不文明網言網語在內的低俗內容,努力營造積極、健康的輿論環境和社會文化氛圍。這一點也正在為越來越多的媒體所重視,並成為各方共識。新華社在相關報道規范中做出了明確規定,中國記協、首都互聯網協會也聯合發布《抵制網絡低俗語言、倡導文明用語倡議書》,呼吁新聞媒體負起主體責任,保持應有的格調和操守,拒絕傳播不恰當的內容。

因此,對於已逐步滲透生活、影響力日益增強的網言網語,新聞媒體尤其是傳統主流媒體應加以甄別,謹慎使用,不能將其視為洪水猛獸,完全不觸碰,更不能奉行“拿來主義”,隨意濫用。具體操作中,不妨參考以下兩個原則:

一是內容上謹慎選擇。網言網語數量眾多、魚龍混雜,有的語義明確、風格清新、詼諧幽默、表達力強,如“給力”“棒棒噠”等,可以適度使用﹔有的格調低下、粗鄙惡俗、野蠻暴虐、充滿戾氣,如“尼瑪”“滾粗”“撕逼”等,應堅決予以抵制。

靈活、巧妙地運用恰當的網言網語,可以起到拉近與受眾的心理距離、增加好感度的作用。如今年年初,新華社為說唱動漫MV《四個全面》發布預告,稱“你還在嫌我一本正經高冷啰嗦,但人家並不是這樣的”。MV唱詞“特別重要的話,咱得說四遍”“人人都當創客,城鄉一起嗨”也巧妙融入了網言網語,令人忍俊不禁,網友表示意外又驚喜。

二是渠道上善於區分。用語的風格應當與使用的環境有關,總體而言,新聞媒體作為社會責任的守望者、歷史文化的傳承者,營造的語境應當是文明的、得體的。不過,因為傳播渠道不同,用語的風格可以在大的框架內適度調整。如新華社播發的通稿、《人民日報》報紙上刊登的文章,需要中規中矩、正統嚴肅,而上述兩家媒體的微博、微信公眾號,就可以相對輕鬆幽默、活潑時尚。仍以新華社的說唱動漫MV《四個全面》為例,“高冷啰嗦”的預告,就是通過微博與微信平台發出的,傳統渠道並沒有相關報道。

總之,建議“網語需慎用,賣萌分場合”。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