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6年·第10期

東方奇幻與眼球審美:對中國魔幻電影的解讀【2】

張  蓉,劉淑貞
2016年11月01日13:23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二)世界

魔幻電影與其他的電影類型相比,最大的特點在於它可以重建一個世界,透過妖魔鬼怪群體來映射人性的善與惡。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語境中多妖、精、怪,它們一般是植物、動物或無生物吸天地之靈氣,汲日月之精華后形成,並獲得超自然的能力,卻很少談到象征邪惡力量的“魔”,這是因為佛教傳入中國后,代表破壞行善活動的“魔”與中國文化中的“妖”合流,因而中國傳統神話中缺少真正意義上的“魔”,代之以萬物有靈的“妖”,且“妖”都以化成人形,活在人間作為終極理想。這樣的妖魔觀反映到中國的魔幻電影中常常是人與妖的糾纏,常常框架起一個魔幻世界,尤其是在情感上的纏繞,這種情節的設定不僅滿足了受眾對於跨越種族的禁忌之戀的偷窺欲,也表達了人類對於妖的曖昧態度。

愛情是中國魔幻電影的經典敘事線索,《無極》中傾城與光明、昆侖、無歡之間的糾結愛情,《畫皮》中王生、佩蓉、小唯三角關系的角力,中國魔幻中人與人,人與妖,妖與妖之間從來都是復雜而曖昧的。中國魔幻電影的初期,影像中人面對妖仍然是恐懼而敬畏的,妖的存在是為了對人類世界丑惡現象進行鞭笞,具有強烈的反諷意味。《畫皮》中,狐妖小唯最后把解藥還給眾生,使死去的靈魂重回人世,自己卻化作粉末灰飛煙滅。電影將人、妖的道德屬性進行了悄然移位,人越來越卑微,妖卻顯得堅忍無畏。很多的中國魔幻電影中,妖具有比人類更善良的品質,但妖與人仍然是處於對立的位置。2015年的《捉妖記》卻構想了一個人妖共存的世界,給予了妖更多的寬容。永寧村全體妖民通曉人情世故,擁有比人類更加豁達的心態,創作者想要表達的是妖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披著人皮卻懷揣著妖心的人。

環境的污染與破壞,物種的屠殺與滅絕對今天的我們來說已經司空見慣,人類被不斷膨脹的欲望驅動,無限擴張生存領地,魔幻電影《捉妖記》《美人魚》都聚焦日益嚴重的環保問題,抱著一顆對自然的敬畏之心給我們敲響了警鐘。魔幻的世界雖然有著天馬行空的人物設定或曲折離奇的故事交集,這與后現代的話語表達方式十分契合,然而,荒誕的外表下隱藏的卻是一個嚴肅的主題,即魔幻世界有著現實的根基,電影創作者借助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在荒誕中表達自己對人性的深層思考和對現實的多面反思。

“在中國古代的創世神話、始祖神話、洪水神話、英雄神話、發明創造神話等裡面,長期以來崇尚的是節制與義務,追求天人合一的通融,謀求法道超越而非征服。這種取向與中國的民族性格崇尚和諧、溫柔、敦厚的特征相得益彰,並始終佔據主流審美取向。”[5]中國的魔幻電影中仍然彌漫著“和”的思想,人與妖斗爭的結局常常追求大和解,他們通過感情的紅線被連接,寧採臣與聶小倩、許仙與白娘子即是如此。中國魔幻電影中很少出現二元對立的價值觀,尤其是在人與妖的關系定位上,而西方魔幻不管是《魔戒》還是《霍比特人》,人與妖魔是對立的,兩者的界線清晰而明確,隻有斬殺妖魔才會拯救萬物,這與西方《聖經》中一貫宣揚的價值取向相符合,從這一點能夠窺探出中西方魔幻世界觀的不同。

三、中國魔幻電影的受眾分析

2015年中國電影票房高達440.69億,是自2002年中國電影產業改革以來最高的年票房,僅次於北美地區693億元(111.26億美元),繼續保持全球第二的水平[6]。

通過分析2015年度中國電影觀眾年齡區間分布圖可知,70后、80后、90后三個年齡區間的觀眾總比例達80.9%[7],是中國電影的主力觀影人群,這些年齡段的觀眾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樂於消費,同時他們的生活壓力也通常大於其他年齡段的人群,傾向於通過觀影的方式舒緩壓力。主流商業電影受歡迎的重要因素就是它極大地滿足了受眾的心理需求,魔幻電影營造的視聽盛宴可以及時地緩解現代人的社會壓力,“觀眾的生活壓力在電影幻象的刺激中得到釋放,一切有害的欲念和沖動在觀影行動之后變得無害而溫情”[8]。

(一)眼球審美:對“魔幻奇觀”的沉迷

魔幻電影是特效與故事融合的產物,在這個追求感官刺激的時代,在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魔幻電影有它存在的天然基因。美國著名的特效公司“工業光魔”已為300多部影片提供特效服務,開創了電影特效行業的新時代,而起步較晚的中國魔幻電影還在特效的道路上緩慢前行。

中國的魔幻電影往往追求一種意境,《無極》開篇,海棠落英繽紛,飄至水面激起層層漣漪,迷城般的王宮,華麗的鳥籠,滿目鮮艷的色彩,在氛圍的營造上,中國魔幻電影有其自屬特色。但隨著中國科技美學的革新,特效在電影中的運用越來越成熟。2015年《捉妖記》的出現,成為中國電影特效制作發展的一個重要拐點。在接近兩年多的時間裡,導演許誠毅帶領著他的中國特效團隊進行表情與動作的測度,最后制作出妖的角色多達27個,妖怪頭上的植物、身上的肥肉、肌肉的抖動以及角色打斗時肉的碰撞效果都相對成熟,可愛的“胡巴”,痴情的“竹高”,多情的“胖瑩”等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小妖形象受到了受眾的歡迎,再加上富有沖擊力的畫面和暴風式的剪輯手法,魔幻電影帶來的審美體驗不斷刺激著受眾身體的每一個毛孔,更完成了對受眾注意力的消費。“電影理論家勞拉·穆爾維認為20世紀80年代以來,電影再次經歷了某種深刻的轉變,這種轉變主要體現為電影中視覺因素的日益強化和增多。”[9]魔幻電影打造的聲色盛宴給受眾帶來感官上的直接沖擊,因而備受這個眼球審美時代的青睞。

中國的電影受眾尚不成熟,尤其是對於魔幻電影的欣賞還停留在對特效的沉迷,腦海中的想象變成可見的畫面,受眾的這種好奇心理是支撐魔幻電影不斷上映的最大力量。在魔幻電影成長過程中,始終存在的是特效外表與故事內核的緊張博弈。誠然,精彩的特效是魔幻電影的鮮明標簽,是吸引觀眾的噱頭,中國首部魔幻電影《無極》也是一部外表重於內核的作品,但它處於中國魔幻電影的起步階段,用視覺奇觀來吸引受眾無可厚非,但隨著此類電影數量的增加,流於表面的魔幻則會導致視覺疲勞,甚至形成視覺暴力。然而《捉妖記》《美人魚》等影片逐漸讓我們看到了當下電影人的誠意與用心,透過魔幻的外衣受眾可以感受到導演的人文訴求。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