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綢都·絲韻》談非遺類紀錄片的創作理念【2】
二、“揚善”——客觀性的表現
1.展現深切的“人文關懷”。《綢都·絲韻》是一部以記錄南充絲綢為主題的紀錄片,但片子的表現重點不僅是記錄南充絲綢本身,通過對絲綢的描寫,更表現出了普通絲綢工人們的勤勞善良朴實,這部片子中蘊含著較強的人文關懷,片中的主人公是普通的絲綢工人,通過對他們的生活、工作多方位、多角度的拍攝和選材來創作影片(如圖2所示),從中傳達出絲綢與人、絲綢與社會、絲綢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以及對勞動者的尊重和感恩,最終體現了人類與自然之間和諧共生的永恆話題,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
2.選取動人的“平民視角”。在《綢都·絲韻》中我們選擇普通的絲綢工人為主人公,通過表現他們的生活、工作來表現南充的絲綢文化,以及利用他們的口述從中挖掘出潛藏的歷史側面和真實,比如,講到南充舉行絲綢節的盛況情景(如圖3所示)。20世紀90年代,是南充絲綢的鼎盛時期,1990年8月25日,南充舉辦了首屆絲綢節。雖然已經過去26年,但很多南充人依舊清楚地記得這個讓南充絲綢人振奮的日子。“當時文化路成了一條商業街,街邊全部都是展棚,各種南充土特產、本地商品琳琅滿目,絲綢節那幾天,文化路人山人海,堪比今天節假日大景區裡面的游客。”
這些事件的經歷者和參與者(如圖4所示),通過他們的描述讓歷史顯得更加的真實可信,也拉近了觀眾與歷史的距離。充分利用同期聲平民視角的平實表述,在平實的敘事中表達思想、傳遞情感,這種拍攝手法更容易引起和觀眾的共鳴,使故事的講述可感可信。
三、“弘美”——藝術性的傳達
1.“音畫共融”的形式之美。《綢都·絲韻》中宏觀與微觀畫面的拍攝,再加上同期聲、旁白以及背景音樂等元素的恰當使用,使這個紀錄片充滿了人文藝術的味道,達到了“音畫共融”的效果。例如,在一開始介紹南充絲綢的時候鏡頭略過了南充的嘉陵江畔,西山塔頂,栽桑養蠶場景……(如圖5所示)此時的旁白解說詞為:“南充位於四川盆地東北,嘉陵江中游,地形以丘陵為主,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非常適合栽桑養蠶,具有3000多年的蠶桑歷史,素有‘巴蜀人文勝地,秦漢絲錦名邦’美稱……”在包含情感的背景音樂中,觀眾既能直觀地看到南充的人杰地靈,又能使透過畫面感受到南充的絲綢文化。畫面、解說與背景音樂的融合與巧妙運用,營造出了本片的意境,使觀眾隨著鏡頭仿佛經歷了一場時空之旅,營造出一種美妙的人文藝術效果。
2.“神形兼備”的內蘊之美。通過對普通絲綢工人的動作、語言的記錄來塑造和傳遞創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這種利用朴實簡單的表達方式來凸顯出片子的內涵的手法是非遺類紀錄片的一貫方式。《綢都·絲韻》通過對工人們在車間中的生產場景的記錄來展現中國的傳統文化絲綢(如圖6所示),以絲綢為載體將勤勞善良的南充人民的朴實和宏大的民族精神蘊含其中,使其不僅是一部記錄南充絲綢的紀錄片,更是一部蘊含著中國民族文化精神傳承的紀錄片。從片中可以看出,對工人們來說,這不僅是一份工作,其中更飽含著他們對南充絲綢的熱愛,普通簡單的行動話語,將那濃濃的情感傳達了出來,使觀眾可以從中感受到行動背后的深厚情感,領悟到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文化精神。
通過對《綢都·絲韻》這部紀錄片真實性、客觀性以及藝術性等方面創作理念和手法展開的分析,筆者認為在當代的非遺類紀錄片創作中,在保証作品真實性的基礎上還要加上創作者的編導意識,使片子內涵更加飽滿,即在真實性的前提下,既要關注片子的表現手法,也要注重片中蘊含的人文情懷,最終是觀眾的身心都達到美的享受。
同樣,紀錄片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既能夠表現出非遺的特點,也能利用影像化達到對非遺的保護與傳播,它有機地將真實和美結合在了一起,成就了自身不同於其它藝術形式和傳播媒介的魅力和作用,這注定使它在保護非遺的過程中,將發揮更大的作用,非遺類紀錄片的拍攝也就顯得尤為的重要。
參考文獻:
[1] 葛暢.淺談當代紀錄片創作如何達到“真、善、美”的融合——以《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6(1):90-91.
[2] 安娜.紀錄片創作的平民化——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J].青年記者,2015(2):70-71.
[3] 董佳麗.非物質文化遺產題材紀錄片可視性探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3.
[4] 劉培.當代中國紀錄片創作的紀實性與審美化[J].電視研究,2014(8):69-71.
[5] 鮑夢雅,張昊,歐陽鵬.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片創作的若干思考——以獲獎電視紀錄片《郝氏泥塑》為例[J].科技資訊,2015(5):240-242.
[6] 吳斯.談紀錄片創作如何運用聲音元素——以《KJ音樂人生》和《舌尖上的中國》為例[J].當代電視,2015(10):28-30.
[7] 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評論員.從歷史中探尋真正的價值——談人文歷史題材紀錄片創作構思[J].中國電視,2015(12):9-10.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