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6年·第11期

從《綢都·絲韻》談非遺類紀錄片的創作理念

梁  蘭,黃  冠
2016年12月06日16:21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形式多種多樣,但很多傳統工藝、文化形式不能及時的得到保護和發展,傳承與創新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紀錄片因其特性成為了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有效手段。筆者通過一年以來對南充絲綢的記錄對非遺類紀錄片的拍攝進行了總結,以制作的非遺類紀錄片《綢都·絲韻》為例從真實性、客觀性以及藝術性等方面展開對非遺類紀錄片創作的討論分析。

關鍵詞:非遺﹔紀錄片﹔真實性﹔客觀性﹔藝術性

紀錄片由於自身所具有的直觀性、真實性特征和記錄、傳播功能,成為了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有效手段。如何才能表現出紀錄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呢?接下來將以非遺類紀錄片《綢都·絲韻》為例,從真實性、客觀性以及藝術性等方面展開對非遺類紀錄片創作的探討與分析。

一、“求真”——真實性的再現

1.反映“真實生活”。紀錄片是以真實的生活為基礎進行的素材採集以及創造,客觀的反映生活中的人事物等一切,通過鏡頭將內容呈現在觀眾面前,真實的記錄原生活形態。真實性是紀錄片與其他類型影片的最大區別,也是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的體現。通過遵循客觀原則,真實的反映生活,不僅能引起觀眾的共鳴,達到震撼的視覺效果,更能起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作用。

《綢都·絲韻》是一部記錄南充絲綢歷史的紀錄片,以時間為線索,當中的情節發展都是以六合絲綢為主線開展的,六合絲綢百年歷史是中國近代絲綢發展的縮影,通過對六合絲綢的記錄反映出中國近代絲綢的發展歷程。片中事件的敘述和情節的發展都是通過普通的絲綢工人來進行的,自然而然地他們也就成了紀錄片的主人公,影片圍繞著他們的敘述、回憶及思想進行主題的提煉與升華[1]。紀錄片中畫面都是來自於我們實實在在的生活,特別是那些在生活中勤勞朴實的勞動者,給人一種朴實之感,即使是單純的語言和畫面,也具有很強的形象性和感染性。

2.投入“真情實感”。在拍攝以及制作過程中,要將創作者的真情實感融入到片中,也就是說在創作中投入編導意識,這樣才能通過鏡頭畫面將所要傳達的情感表現出來。編導意識存在於創作的各個環節之中,比如題材選取、素材拍攝、后期制作等,對提升紀錄片的深度與廣度有著重要意義。但在創作中不能先入為主的進行創作,應該應用畫面來描述表達情感,多視角的呈現事實,客觀的發現和展示事物本身,給觀眾更多的空間思考,而不是主觀強加個人意識。

在《綢都·絲韻》的拍攝過程中,我們走遍了整個南充,東到中國綢都博物館,西到千年綢都第一坊,北到四川六合集團,南到絲綢文化主題公園,這些大大小小的地方都記載著南充絲綢的過去(如圖1所示),我們在拍攝各種畫面的同時,也用鏡頭記錄下了其背后深藏的歷史。整個片子從各個方面和不同層次將南充的絲綢文化表現得淋漓盡致。豐富的畫面資料、用心編寫的稿本再加上精心的后期制作,使整個作品充滿和諧,在適當的旁白解說中,觀眾能夠直接感受到創作者通過畫面想要傳達的絲綢文化情感,在展現南充絲綢的深厚文化積澱的同時,引起觀眾的共鳴,從而達到對南充絲綢進行保護的呼吁作用。

3.堅持“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相統一。在創作過程中,要把握好兩個真實之間的度。雖然《綢都·絲韻》中的畫面都是來源於真實的生活中,但其實每個鏡頭、畫面都是經過仔細雕琢過的。整個鏡頭的拍攝既遵循了人們普遍的視覺習慣,也利用了景深和細節鏡頭來表現出人們平常未曾看到的視覺效果。通過藝術手法從不同的層面展現出南充絲綢的歷史之美,給予觀眾最直觀的感受。整個片子以時間為線索,利用蒙太奇手法(蒙太奇是將一系列在不同地點,從不同距離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攝的鏡頭排列組合(即剪輯)起來,敘述情節,刻畫人物)進行剪輯,將南充絲綢的文化之美通過宏觀與微觀的不同角度進行展現,而在音畫和剪輯節奏的搭配中注重輕重緩急的韻律感和韻味感,使整部片子鬆弛有度,再搭配恰到好處的旁白,為整部片子奠定了厚重文化底蘊的感情基調,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讓觀眾走進南充絲綢,了解南充絲綢。

(責編:石思嘉(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