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自媒體內容變現仍是"痛點" 下半場的游戲怎麼玩?

2017年02月06日06:4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自媒體內容變現 下半場的游戲怎麼玩兒?

  2017年初,自媒體“十點讀書”宣布完成6000萬元A輪融資,估值近4億元,這將“自媒體內容創業與變現”的話題又一次強行拉入“熱搜榜”。

  回看2016年,自媒體內容變現“盛世與隱憂”並存。一方面,“同道大叔”以 3 億元賣掉公司,個人套現 1.78 億元,“李叫獸”把公司以1億元賣給百度,還當上了百度最年輕的副總裁﹔ 另一方面,“微信紅利期已過”、“自媒體內容創業變現進入深水區”的聲音愈演愈烈。

  自媒體內容變現的發展狀況如何?這個行業是否還有進入的必要?業內人士坦承,“自媒體布局已基本到了收尾階段”,打造差異化品牌營銷方式、細分垂直新興領域以及短視頻內容呈現方式等將成為行業發展的下一個出口。

  變現仍是“痛點”

  2016年除了“同道大叔”和“李叫獸”的套現之外,papi醬的視頻貼片廣告在6分鐘拍出了2200萬也是自媒體內容變現的一大熱點。部分自媒體人更使出渾身解數搭上“粉絲經濟”的順風車,通過IP(網絡協議)開發、用戶打賞、泛電商等方式實現內容變現。此外還有一些自媒體開始嘗試融合廣告與線下營銷培訓的變現盈利方式。

  但從目前情況來看,自媒體內容變現,光環隻屬於少數。

  據業內人士分析,自媒體融合變現的門檻較高,需要較強的社群基礎和相對完整的產業鏈。

  談到當前大行其道的“打賞”時,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教授黃升民表示,“打賞等模式可能作為自媒體的一種盈利方式,但是難以推廣。隻有少數具有明星光環,又有專業團隊的自媒體賬號,才可能通過長時間的積累形成具備一定規模的‘鐵杆粉絲’。”

  數據也証明了這點:據新榜最新發布的2016年《自媒體人生存狀態調查報告》顯示,自媒體24.5%的收入來源於軟文廣告。其盈利模式與傳統媒體相比,並沒有本質區別。而少量自媒體盡管已經探索出一條粉絲經濟+電商的變現之路,但也遭遇了一些發展上的瓶頸,比如規模如何做得更大,進入其他領域后如何滿足監管要求等。

  布局已到收尾

  更為現實的是,自媒體市場已趨於飽和,蛋糕就這麼大,利益如何分配?

  2016“微信公眾號創業變現已到天花板”等唱衰自媒體的聲音屢屢傳出,並不是空穴來風。據公開數據顯示,微信公眾號的注冊量已經超過了2000萬,行業公眾號的打開率不足8%。

  36氪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劉成城在採訪中告訴記者, “自媒體的布局已經基本到了收尾階段,具有投資價值或者商業價值的自媒體基本上已經被開發。”

  2016年《自媒體人生存狀態調查報告》顯示,自媒體人的生存壓力偏重,收入狀態相比2015年而言,整體有所下滑。其中,超過80%的人收入不足一萬,70.8%的人收入在5000元以下。

  可以預見的是,壓力漸增才是自媒體內容變現的現實常態,“同道大叔”和“李叫獸”的傳奇變現模式不可復制。

  全新游戲規則

  2017年,自媒體內容變現的發展趨勢會是什麼?

  對於自媒體品牌化的相關問題,劉成城告訴記者, “未來有品牌的自媒體不會有太多,所有行業的知名品牌也隻有大家熟知的那幾個。所以,在現階段品牌還不多的情況下,自媒體著手建立自己的品牌是比較明智的選擇。隻有在紅利期建立了品牌的自媒體,未來才能有比較強的壁壘。”

  同樣,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沈陽認為,“自媒體關鍵還是‘自’,是自身品牌和影響力的建立。自媒體發展到高級階段,就是能跨越某種平台,得到更大范圍的認同。”

  此外,在談到做什麼內容的自媒體更具潛力時,沈陽指出,“現在大量自媒體內容集中在信息技術、媒體領域中,呈現出過剩的狀態,而醫療、航空等領域則依然是藍海。下一步會有很多風險投資關注各個領域當中有價值的自媒體。”

  對此,劉成城也認為,“2017年,自媒體的投資趨勢可能會向新形式、新興領域內容平台傾斜。除此之外,短視頻未來會成為自媒體內容呈現方式的主流。尤其是在移動端,老百姓消費內容的方式會更偏短視頻。”(孫麗娜)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