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傳播理論的內涵、特征及其未來展望【2】
二、華夏傳播理論的總體特征
通過以上關於華夏傳播理論主要層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個結論。
(一)華夏傳播理論以人際傳播為中心
儒道佛三大學術流派皆是在人際傳播方面有更多的理論成果,且我們傳統文化中的成語、諺語等也有大部分是關於人際傳播的,這些種種現象表明:華夏傳播理總體上是以人際傳播為中心的。這可能與我們的文化根源與封建社會的傳統觀念有關,因為從文化傳統來看,我們中國人自古就十分注重人際關系與社會關系的維持。
(二)內向傳播為其次,注重個人修養
除了作為核心的人際傳播外,華夏傳播理論也是極為重視內向傳播的,內向傳播本就是實現良好的人際傳播的基礎與前提。在儒道佛三家中,道家是最側重於內向傳播的,也在這個方面為我們提供了許多理論成果。而三家的共通之處方面即,儒道佛三家在內向傳播方面都比較注重個人修養,強調個人的自我約束與提升。
(三)組織傳播方面成果較少,但是與內向、人際傳播相互融合
縱觀整個華夏傳播理論體系,相對於人際傳播與內向傳播,組織傳播方面的相關針對性成果是最少的,但是華夏傳播理論的一大特點就是兼容共通,許多內向傳播、人際傳播方面的理論同樣適用於組織傳播,三者相互融會貫通,共同促進良好傳播秩序的建立。當代學者從管理學角度探討儒釋道思想,其核心內容依然是從如何調到人的積極性與創造力著手。而這個正是中華文化以“心性論”見長的表現。
(四)以“仁”與“和諧”為核心,極具包容性
在上文的分析中,已經提到,儒道佛三家的共同之處即是仁與和諧貫穿始終的天地情懷,再加上對傳統文化整體的分析,我們仍然可以說,這是整個華夏傳播理論的核心特征。與我們中國的文化根源相對應,我們的整個華夏傳播理論可以說是以“仁”與“和諧”為核心,包容性極強,極具人文關懷的一個中國式傳播思想體系。這一點陳國明在《有助於跨文化理解的中國傳播和諧理論》[19]一文中有深刻的分析。
(五)矛盾中互相交融,促進整體理論的發展
在整個龐大的華夏傳播理論體系中,如在內向傳播方面,儒家主張個人與社會的良性互動,強調“內聖”的基礎性作用,“外王”是檢驗“內聖”效果的標志,從而體現社會實踐對修身的積極效應作用,而道家則主張內向傳播的清靜柔弱,注重自我升華﹔在人際傳播方面,其他學派都主張積極互動,促進良好人際關系的循環,但是道家卻提出“慎言”思想,強調含蓄內斂的溝通方式並十分重視非語言符號的力量﹔在組織傳播方面,儒家主張有秩序與規范的組織傳播,但是道家卻主張無為,意在充分發揮每個人的主動性與創造性。
這些種種觀點看似矛盾,但是卻都有其可取之處,內向傳播既要促進無干擾狀態下的自我提升,也要注重與社會的互動﹔人際傳播既要積極主動,又要注意各種傳播技巧,恰當地運用非語言符號﹔組織傳播既要注意秩序與規范,又要充分發揮每個人的主動性。這些理論於矛盾中互相交融,從而共同促進整個華夏傳播理論的豐富與完善,促進整體理論的大發展。其實這也正印証了上文所述,華夏傳播理論是極具包容性的思想體系。
三、拓展華夏傳播理論的建議與對策
華夏傳播理論雖然是根植於中華文明,但是其智慧則可以為世界傳播學的豐富發展貢獻中國方案,彌足珍貴,應當發揚光大。
(一)將華夏傳播理論的普適性思想精髓繼承並發揚光大
華夏傳播理論深深扎根於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之中,可謂是包攬百家,博採眾長,它恰當地吸收了儒家的“內聖外王”倫理政治觀念、道家“陰陽和合”的辯証思維與佛教“四大皆空”的修行思想,可謂是對華夏優秀傳統文化的總結和反映。與西方的傳播思想不同,華夏傳播理論是自成體系且有其獨特價值的。這種傳播理論,是一種以“和諧”為中心,包容性極強,極具人文關懷的文化體系,並且其中的許多基本理念與原則是具有普適意義的。具體表現為:自我反省、積極提升自我的內向傳播,中庸平和、外圓內方、注重仁義與和諧的人際傳播,家庭和睦、等級有序且注重個人實現的組織傳播等。
這些理論在不同層面共同體現了華夏理論“心傳天下”這一本質屬性與特征。且其中的許多基本原則與精髓理念,如“仁”“和諧”“中庸”“禮”“誠恕之道”等,這些都是對現今社會極具現實意義與價值關懷的。
現今西方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大行其道,但是我們不能數典忘祖,貶低中華優秀傳播理論和傳播智慧。我們要珍惜這些財富,將其中的思想精髓繼承並發揚光大,並且學會根據現實傳播語境,同時注重學習、借鑒西方傳播學理論和方法,積極創造性轉化傳統傳播觀念。
(二)充分挖掘華夏傳播理論的獨特智慧
與西方傳播理論相比,華夏傳播理論存在許多獨特之處,而這些獨特之處也正是其特有的價值所在。西方有許多科學、實証主義色彩濃重的經典傳播理論,如專注於受眾行為的使用與滿足理論,集中於大眾傳播與環境認知間關系的議程設置、擬態環境理論,聚焦於大眾傳播影響力的認知傾向的第三人效果理論,著力於大眾傳播功能與效果的沉默的螺旋、涵化理論抑或框架、知溝理論等。這些理論主要集中於受眾和大眾傳播、社會三個方面,在處理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時可以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以“和諧”為核心又兼容並蓄的華夏傳播理論,形散而神不散,特別適用於各種日常實踐的傳播體系在處理人際傳播,人內傳播,人與環境的關系,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更加得心應手。其中注重和諧,但是又強調秩序的人際傳播主張﹔注重自我反省、積極提升自我的人內傳播﹔處理人與環境的關系時尊重、愛惜自然,適度採取,天人合一的主張﹔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時和而不同、“講信修睦”“以鄰為善”的理念。這種種理念與原則更加適合處理此類關系,且能發揮其獨特的作用。
(三)積極創新,並將相關理論與現代社會結合
華夏傳播理論誕生於我國幾千年的歷史語境中,其中固然有許多極具普適性意義的通用思想原則,但還有許多理論是需要創新的,需要注入時代精神與現代社會的現狀相結合。
如儒家的“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綱”的涵義與古代相比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在現代我們更可將其引申為一種表率與責任。古代的君臣關系與現代社會的上下級關系比較類似,即在上下級、父子、夫妻關系的處理中,上級、父親、丈夫應該起到表率作用,對另一方起教育、勸導的主責任。還有儒家思想核心之一的“禮”,在古代社會主要是禮制與等級秩序的含義,但是在現代社會,我們不再強調“禮”字所包含的等級,而是轉化為:強調秩序,即在日常傳播關系的處理中,也要依禮而行,遵守一定的秩序與規范,讓人們的一切活動都處於規矩的范圍之中。
(四)促進華夏傳播理論與西方傳播思想的結合
西方傳播思想“理剖萬物”,華夏傳播理論“心傳天下”。這兩種理論各有不同的側重點與理論精華之處,中國人那種深邃的智慧與洞達,完全可以與西方人的工藝智識相結合[20]。華夏傳播理論,這種扎根於中華文化的東方范式的傳播學理論,體現了中華先賢對民族傳播規律的深刻領悟,也是華夏文明對世界傳播學所做出的獨特貢獻。華夏傳播理論與西方傳播思想結合,是傳統文化與西方文明的碰撞。
在這種溝通過程中,要注意幾個問題:首先,在學習和吸收西方優秀文化的同時,要摒棄和反對西方的腐朽、霸權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實行科學的“拿來主義”﹔其次,在學習西方文化的同時,我們也要保持自己的差異性,以“和而不同”的理念為准則,弘揚華夏傳播理論中的特色文化﹔最后,我們還要結合現實的具體國情,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時,實現華夏傳播思想的世界化。
在具體的結合方式方面,我們可以有多種創新,如用西方的經典傳播理論來為華夏傳播理論塑造更加簡潔、易於理解的框架,根據人際傳播、人內傳播、組織傳播、跨文化傳播等維度對華夏傳播理論的理念原則進行總結概括等。
(五)以西方的科學方法與實証主義為華夏傳播理論增添新光彩
西方傳播理論是“理剖萬物”,強調科學方法與實証主義,而這種理念與方法正是華夏傳播理論比較缺乏的,所以我們正可以利用西方的科學主義為華夏傳播理論做注解。
中華文化的優勢在於心物相合,物質世界與心靈的世界可以感通,可以以同理心的方式去處理人與外在世界的關系,注重將一切都內置於心靈的無窮空間中,實現道通天下的理想境界。而西方文化更注重的是理剖萬物,將人置於神判者的地位,處理人與世界的關系,將世界作為解剖的對象,而不是意識層面的協作關系,而旨在探究自然、社會、人生的客觀規律。在傳播領域裡,亦是如此。中國強調心傳天下,注重定性研究﹔西方強調理剖萬物,注重實証研究[21]。
參考文獻:
[1] 金良年譯注.論語譯注[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
[2] 楚天舒.儒家文化傳播與和諧文化的構建[D].東北師范大學,2009.
[3] 馬宏艷.論語中孔子的傳播思想研究[D].延邊大學,2010.
[4] 陳雪軍.論儒家的和諧傳播理論[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 2013(1):1-10.
[5] 王威威譯注.《荀子譯注》[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4:308.
[6] 龔麗紅.化性起偽_荀子教化觀對當前人文教育的啟示[J].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008(4):113-115.
[7] 王因.先秦儒家內聖外王理想人格及其現代德育價值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3.
[8] 謝清果.道家語言傳播效果的求美旨趣[J].哲學動態,2008(3):25-29.
[9] 方勇,陸永品.庄子詮評[M].成都:四川巴蜀書社,2007.
[10] 羅安憲.庄子“吾喪我”義解[J].哲學研究,2013(6):54-61,78.
[11] 謝清果.內向傳播的視閾下老子的自我觀探析[J].國際新聞界,2011(6):58-63.
[12] (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8.
[13] 王明.太平經合校[M].北京:中華書局,1960:742.
[14] 孫鵬.論守一[J].哲學論叢理論月刊,2013(4):37-40.
[15] 賴惠民.庄子傳播觀念初探[D].廈門大學,2007.
[16] 任宜敏.佛家因果學說的真精神[J].浙江學刊,1998(05):89-94.
[17] 曹樹明.儒道釋平等觀之比較[J].河北職工大學學報,2001(92):36-40.
[18] 韓煥忠.此翁長懷出世心佛家思想對梁漱溟先生的影響[J].柳州師專學報,2005(3):127-129.
[19] 陳國明.有助於跨文化理解的中國傳播和諧理論.載趙晶晶編譯.“和實生物”——當前國際論壇中的華夏傳播理念[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19-42.
[20] 周偉業.東方范式:華夏傳播理論的內涵、特征與價值[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0(5):110-113.
[21] 謝清果,祁菲菲.中西傳播理論特質差異論綱[J].現代傳播,2016(11):30-35.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