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渠道、吸收:報紙新聞運用微博的形式
摘 要:本文通過對報紙和微博的互動關系的長期考察,歸納和總結出報紙新聞生產中對微博運用的主要形式。具體來說是:新聞採編工具的豐富,傳播渠道的開拓和傳播新理念的充分借鑒和吸收。尤其是隨著web3.0所帶來的傳播理念的革新,報紙新聞生產因此出現了新的面貌。
關鍵詞:報紙新聞生產﹔微博運用﹔理念革新
相比於微信和移動客戶端,微博如今並不是什麼新鮮的網絡傳播模式,但作為Web3.0的早期典型代表產品,如今依然是“網民獲取新聞、人際交往、自我表達、社會分享以及社會參與的重要媒介”。作為重要的新聞源和輿論場,微博在中國新聞媒體格局的地位依然十分重要,而報紙等傳統媒體時常受制微博等網絡輿論的情況並不鮮見。有必要指出的是,一直付諸努力進行轉型的報人也不斷地進行自我調適,以適應新媒體的挑戰,主動把微博作為新聞採集、發布、推廣的重要平台和工具,通過個人微博或者組織微博的形式進入微博輿論場,積極更新傳播理念,變革報紙採編流程和新聞報道理念。
一、微博作為工具已全面滲透報紙新聞採編流程
微博儼然已成為當前新聞採編流水線上無法忽略的因素,它貫穿於新聞採編人員從新聞線索獲取到最后報紙版面或網絡頁面呈現的全過程。微博毫無疑問已成為記者進行採訪報道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和工具,微博上的140字內容包括互動評論也常常被編輯在報紙版面上選擇性“落地”。
1.豐富記者採訪報道手段。具體表現在:記者可以利用微博的“關注”功能、“熱門話題”功能、微博的自淨功能尋找新聞線索﹔利用微博壓縮人際距離以及基於地理信息的搜索功能,微博已成為記者搜尋採訪對象的重要方式﹔利用新聞事件當事人、相關人的微博以及網友的評論,可以豐富記者對新聞事件背景資料的掌握和理解﹔對微博進行整合報道亦常態,對多條從不同角度進行碎片化呈現微博進行梳理和整合,可方便拼湊成一幅相對接近真實的美妙的圖景﹔由於在對互聯網和傳統報刊媒體管制方面存在的“不均衡性”,傳統新聞報刊如果要對敏感題材予以報道一般具有更大的風險壓力,一種習慣選擇的策略是,記者可以借助微博向公眾喊話,引起大家的關注、圍觀,在輿論的形成過程中,實現話題“脫敏”,以此拓展記者的報道空間﹔在輿論監督新聞的採訪過程中,記者還可以通過微博求助等方式,對被報道方形成輿論壓力,從而為自己提供一種保護機制,以此保障報道任務的順利實施。
2.內容“落戶”報紙版面。微博上被網友們關注和熱議的內容,經報紙編輯記者發現並落戶在相應的報紙版面上,這已是時下報紙採編的家常便飯。開設有關微博話題的新聞專版或專欄,直接刊登微博上被網友爆料並經核實過的新聞,或將微博作為下一步繼續採寫深化的新聞線索,實現微博內容在報紙上的二次傳播,這已成為報紙新聞生產的常態﹔選取微博中網友熱議的內容,設置一些譬如“微趣”、“微熱議”、“熱文微議”、“微語錄”等專門性欄目,將微博文字和圖片兩相結合,既活潑了報紙版面,體現了報紙新聞生產更多的參與性,同時還為傳統讀者拓展了有關微博內容新的閱讀空間,實現了微博信息傳播價值的最大化﹔有些黨報從自身定位出發還特別開辟了針對微博網友爆料的“求証類”專欄或專版,發揮輿論引導功能。筆者對比黨報和都市報研究發現,各大報紙在微博內容落地的過程中,記者編輯主動作為,多舉措開展報網互動,促進新興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兩相融合﹔注重對微博內容的把關梳理、信息整合和進一步價值提煉﹔在語言風格上,能夠滿足網絡讀者閱讀傳統報紙的需要,基本上保留微博語言的“原汁原味”性,由此營造“新人讀舊報”的親切感。
二、報紙開通官方微博進行數字化新聞生產
報紙積極擁抱微博的另一個主要方式便是領風氣之先開通官方微博。相比微博、微信和新聞客戶端等如今標配的新媒體,報紙這種新聞傳播載體具有先天的時效性不足、互動性差、版面受限等弱點。報紙通過開通官方微博或者鼓勵報社記者開通個人職務微博,應該算是實現媒介功能補償的一種好的方式。就筆者的觀察來看,其功能定位目前基本體現在新聞信息的發布、報紙品牌的推廣、與讀者(用戶)開展線上互動等等,但呈現出兩種不同的樣式。
1.“報紙主導”的微博新聞生產。所謂“報紙主導”的新聞生產,一般是指由報紙編輯首先發起,完全考慮於報紙版面編排本身所需,借助微博平台,以與網友進行互動的方式開展的一種新聞策劃活動。這種方式與傳統的報網互動相比只是渠道的不同之外,並無其他特別之處,主要目的仍然是想依仗網絡的“認知盈余”向讀者“索取”內容或創意,當然互動本身也是加強與讀者溝通的表現。這種方式在以往的“活動辦報”體現的已經一覽無余,既收獲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還能“填充”報紙版面。具體來看,目前流行的做法主要有:設置微博話題,吸引網友討論,歸納、梳理和整合熱議內容后予以報道﹔進行選題策劃,通過與網友的積極互動,廣開門路,獲取更多的選題報道思路,等等。
2.“微博主導”的微博新聞生產。值的注意的是,很多報紙設立了專職或兼職的微博編輯,甚至成立了獨立的編輯小組等部門,區別於傳統的報紙編輯部,獨立進行微博數字化內容生產。這種生產方式不再以報紙版面為指向,而是優先甚至隻考慮微博頁面的日常信息流的更新。微博主導或者說微博編輯主導的數字新聞生產,其運作方式我們可以通過微博中的微訪談、微視頻、微直播、微資訊、微評論等原創“微內容”來分析。這些內容可能來自於對報紙內容的二次編輯,但其重點顯然並不受限於此。區別於報紙版面,微博報道具有天然的時效性強、版面容量不限、互動性好、多媒體報道這些媒介特性,微博獨立發布隻針對微博網友瀏覽和轉發的新聞信息,在重大事件和時效性強的事件性新聞報道上已上升為報紙的代言人,彌補了報紙的先天功能缺陷,從這個角度來說,微博不再是手段,而是報紙的延伸,而這也是報紙進行融合新聞生產的典型特征之一。
三、微博基因更新報紙新聞生產理念
微博不僅僅只是在生產方式上沖擊著報紙,在生產理念上,微博這種媒介所帶來的傳播理念也深刻影響到報人對新聞生產的重新認識,有關實時性、碎片化、用戶生產、親民化這些理念也被吸收到具體的新聞生產實踐中來。
1.實時性傳播與新聞全息報道。在新媒體語境下,新聞的熱點切換將變得越來越快,微博上公眾對熱點關注的持續時間將愈短,呈現出一定的實時化特征。在此背景下,報紙的日常新聞版面開始主動放棄傳統的消息報道模式,短小快速的短新聞的傳播任務,一方面通過報紙網站的及時發稿和滾動報道來承擔。另一方面則是通過報紙官方微博進行全息報道,以彌補報紙新聞時效性差的短板。由此報紙新聞通過網站和微博兩種“延伸”手段,實現了與正在發生的新聞事件的“此時此刻”。
2.“碎片化”與新聞的簡約化呈現。微博傳播的突出特征之一是隨時隨地微內容傳播的“碎片化”。受此影響,傳播內容盡量的“淺顯”已成當前主要大眾閱讀的主要需求,這種淺閱讀的取向與傳統的新聞生產和呈現方式的不協調日益顯現。為此,報紙在新聞呈現上做出改變也成了理所當然:比如化長為短、化整為零,盡量通過連續性報道、組合式報道等方式分解單篇報道容量﹔版面的文字容量盡量做減法,愈加簡潔,報紙版面設計則呈現出“視覺化”的特征。三是注重新聞導讀,先聲奪人。當然這種取向也可能帶來對報紙“淺薄化”的質疑。為此,我們強調“簡約化”,要的是“簡單中見豐富”,版面編輯通過簡單的視覺形象保証將最大的信息量予以輸出。“視覺化”則是指大膽運用新聞圖片、插畫、圖示、示意圖等圖像元素,服務於讀者的視覺化閱讀需求以及對深刻新聞的理解方便度。時下新聞業界流行的“新聞可視化”,以及隨大數據概念興起的“數據可視化”便是這種理念的集中體現。
3.“用戶生產”與眾包新聞興盛。用戶參與新聞生產、開放新聞編輯部,這是新媒體語境下新聞生產的又一典型特征。再加上互聯網催生出來的公民新聞日益勃興這一宏大背景,報紙必然要去適應公民表達意願和表達能力提升這一形勢,進一步拓展傳統“開門辦報”的開放路徑。比如開辟專欄專版,借助報紙網站或微博進行互動,吸引公眾分享“認知盈余”,並把公眾提供的公民新聞內容納入其中。利用即時“評論”功能,更快地了解到網友對新聞報道的態度和看法,吸引網友補充新的事實,為進一步報道提供思路和角度。如今,專業新聞、公民新聞等在微博場域中交織,網民和專業媒體相互借力,PGC(專業生產)、OGC(職業生產)和UGC(用戶生產)共同完成對新聞報道的全景化呈現。
4.親民化與新聞價值取向的調整。以前記者和編輯對選題的判斷往往尤為重視對“重要性”這一新聞要素的考察,但微博等社交化網絡媒體出現以后,我們發現,“關系”成了最重要的要素,“相關”成為最大的價值。讀者在閱讀新聞時首先考慮的已經不是這個事情的重要程度,而是這個事情跟我以及身邊人的相關度,事情是否值得我去分享,知得我與別人交談?也就是說,他要判斷的是,這條新聞是否可以讓他在社交圈中找到自我認同和體認存在。從“內容為王”到“關系為王”,讀者獲取新聞的渠道,已從“媒體型”向“關系型”或“算法型”遷移,為了增強閱讀的黏性,新聞的選題將更加溫情、文風更加的親和,報紙的定位也將越來越垂直。
綜上,技術從來都是推動信息生產和傳播變革的重要力量,微博亦然。無論是從記者採寫能力的提升和採寫手段的豐富的角度考察,還是基於編輯對報紙版面的豐富和增加報紙互動性的視角來觀察,微博都為傳統採編人員予以“技術賦權”。從媒介融合角度的思路進行推演,我們亦發現微博為報紙進行新聞融合生產流程催化再造,“先網后報”、“網而不報”成為一種常態。當然最為關鍵的是,微博所帶來的新的傳播理念對傳統報人新聞生產理念的沖擊:更快更全報道、更簡約化呈現、更開放生產、更溫情選題、更細分定位、更親和表達,這番別樣風景才是我們尤須重點關注之處,期間還包括對報紙的“淺薄化”問題需要進一步反思。
參考文獻:
[1] 康國卿.報紙新聞生產中的微博運用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4.
[2] 劉勁鬆.社區報能否拯救報業——對新媒體環境下我國社區報紙的思考[J].中國記者,2014.
[3] 馬雨桐.基於微內容的新聞開發研究——以新浪微博為例[D].華中科技大學,2011.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