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地理學視角下的電影傳播要素分析
——以電影《無間道》為例
摘 要:電影地理學是在媒介地理學的基礎上細化討論人、電影與地理的關系,從電影中提供的世界景觀認識國家、民族及社會的各個方面。地理環境對電影的制作、內容、發行、觀眾等方面有很大的影響。本文從電影地理學的角度,以電影《無間道》為例,就地理環境對中國電影傳播的影響進行一些初淺的討論。
關鍵詞:電影﹔媒介地理學﹔《無間道》﹔傳播
電影地理學是媒介地理學的一個分支,是在媒介地理學的基礎上細化討論人、電影與地理的關系,從電影中提供的世界景觀認識國家、民族及社會的各個方面。地理環境是指生物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球表層的情況,其內容包括所處的地理位置和這一位置上的地形、地貌、土壤、氣候、水系、礦藏、動植物以及其生態條件等。地理環境由自然地理環境、經濟地理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構成。傳播,就是社會信息的傳遞過程,包括傳播者、訊息、媒介、受眾和反饋。在電影傳播的過程中,傳播者即電影的制作方,訊息是電影內容中所呈現出的諸多符號,媒介是電影的放映形式,受眾即電影觀眾,反饋就是觀眾的影評。其中受地理環境直接影響的傳播要素包括傳播者、訊息、媒介和受眾。
電影《無間道》是2002年香港寰亞電影發行公司發行的一部港式警匪故事片,由劉偉強、麥兆輝聯袂執導,劉德華、梁朝偉、黃秋生、曾志偉等香港知名演員主演。該片講述的是兩個分別為警方和黑社會臥底的人,在經過一場激烈的斗智斗勇,在錯綜復雜的時代背景下,不斷尋找自我、自我救贖,最終實現自我解脫的故事。《無間道》在香港上映兩周,票房便突破3000萬港元,最終《無間道》以5505萬港幣的票房總成績成為2002年香港電影年度票房冠軍。2003年,《無間道》一舉囊獲第2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剪輯、最佳電影原創歌曲等七個重頭獎項﹔獲得第40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音效等五項大獎,成為2003年香港電影最大的贏家。
在名利雙收、叫好叫座、載譽而歸之后,《無間道》帶給香港電影的影響是深遠的、長期的、不可磨滅的,可以當之無愧地說《無間道》是香港電影的又一座裡程碑,正是從《無間道》開始,香港電影開始從相對的“粗糙”進化到“精致”,從重視外在的情節進化到注重內在的節奏,之后的香港電影無論從劇本、攝影、配樂、影調、節奏,甚至包括演員的表情表演,都變得相對考究,從而進入了香港電影的全新時代。頗感遺憾的是,即使近年來出現了諸如《寒戰》《赤道》《反貪風暴》《樹大招風》等佳作,但再也沒有一部香港電影能夠超越《無間道》,成為香港電影的代表。也正是基於如此,《無間道》成為香港電影的巔峰力作、不朽經典,這也是在十多年之后本文依然以《無間道》作為分析樣本的深層原因。
一、地理環境對電影制作方的影響
人的生存發展都離不開地理環境,所以地理環境對人類的傳播活動有著天然的影響力。人以主觀意志為出發點,以客觀環境為條件創作而成的電影,在生產和制作過程中必然會受到客觀環境中地理環境的影響,反映地理環境要素,再現地理環境風貌就形成了具有相應地域特色的電影作品。
不同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特征。在電影的前期策劃、劇本寫作、實地拍攝、后期制作過程中,參與人員都生活在一定的地理環境中,使得電影本身就具備了相應的、特定的地域特征。電影《無間道》的導演、主創團隊、演員大都來自香港,他們的心理狀態、生活方式、情感表達都是具有一定的香港地域特色。隨之帶來就是在電影角色表現的行為方式、思想意識、價值觀念上也都充斥著香港的味道。
《無間道》的角色塑造均為香港人士,他們的語言是香港本土語言粵語,即便是國語版本的也或多或少地帶有香港口語和發音。導演劉偉強曾經說過:“《無間道》隻有在香港這樣的大環境下,才能拍出一種晦澀的絕望”。《無間道》裡的人物帶著香港城市歷經變遷的質感。《無間道》中由攝影、剪輯、音樂等技術層面和表演層面交織而成風格化的敘事方式,是一種香港這個城市所特有的洗練、時尚而又迷離的氣質。正是這種氣質,讓本該斗爭激烈的警匪片,帶上了沉靜優雅的文藝風格。電影開頭即是一句佛語,引用《涅磐經》第十九卷:“凡八大地獄之罪,稱為無間地獄,為無間斷遭受大苦之意,故有此名。”這句話解釋了片名“無間道”的由來,即片中的人物好像生活在無間地獄中一樣,痛苦不斷,無法超脫。香港與內地其他地方相比,佛教色彩較為濃郁,信眾頗多,導演劉偉強深受香港文化影響,篤信佛教。可見導演的佛學觀念影響了整部電影的基調色彩。
二、地理環境對電影空間符號的影響
電影,作為一種把現實和想象用光影呈現的傳播媒介,不僅為人們提供了浪漫、豐富的想象空間,同時也把真實的地理環境作為背景再現在電影中。而其中的地理風貌與人物之間的關系,在電影中能夠清晰地再現出來。原本的想象和真實的場景交匯,形成獨特的媒介地理景觀。
在電影《無間道》中隨處可見的香港知名景觀,如陳永仁與黃警司會面交流情報的天台、陳永仁與劉建明最后對決的天台,都是在香港銅鑼灣告士打道311號的皇室堡商場﹔韓琛手下交易毒品的碼頭是香港吞吐量第二的葵涌碼頭﹔韓琛與劉建明會面的電影院,是香港著名的嘉禾港威戲院。還有很多極具香港地方特色的生活場景,如大排檔、警察局,小街巷中的商鋪、音像店,都在《無間道》中原汁原味,生動逼真的還原並再現了出來。這又給電影《無間道》增添一抹最濃郁的香港情懷。
三、地理環境對電影放映的影響
電影的傳播即是傳播信息,地理環境同樣會對電影傳播起到促進或阻礙的作用。在現今全球傳播一體化的背景之下,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得地理環境因素對傳播的影響削弱了許多,但仍不可忽視。如一部電影上映,一般在信息發達、放映技術完備的大都市、地區中心城市率先公映。反之,一些偏遠地區由於技術設備陳舊、信息閉塞,放映時間要遠遠落后於大城市。這便是地理環境對電影媒介所產生的影響。
電影《無間道》先於2002年12月12日趕在聖誕檔期之前率先在香港上映,好評如潮,一路飄紅,香港票房突破6000萬港元大關。在積澱了相當的人氣、口碑基礎上,發行方寰亞電影有限公司,決定於2003年9月5日在大陸300余家中影院線上映,之后再覆蓋其他地區院線。《無間道》由香港到大陸主要城市再到大陸其他城市,其中的邏輯顯而易見。由特大城市到大城市再到小城市,地理環境又一次對電影的放映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四、地理環境對電影受眾的影響
全球一體化時代,電影業具有高度的開放性,隻要在政策允許的情況下,電影可以在各個國家、地區間廣泛傳播。但面對不同國家、地區的受眾時,又會產生不同的傳播效果。
電影《無間道》在中國乃至亞洲大部分觀眾看來,影片中頗有熟悉感的建筑風格、地理背景﹔有相似的價值取向與審美趣味——對善良、正義的贊賞和向往,人性在常理中的掙扎﹔以及對影片藝術風格的大加贊賞——警匪電影題材中帶有難得的沉靜優雅。而在外國觀眾看來,由於生活環境、價值觀念不同,必然會對影片所呈現的非完全寫實的藝術風格、對角色塑造所產生的矛盾沖突有所不滿,無法理解影片所要表達的人性深處的掙扎。
從影片《無間道》的獲獎狀況就可見一斑。在亞洲地區,摘得第2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第40屆台灣電影金馬獎、第46屆日本藍絲帶電影大獎。但在參加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項的角逐中最終鎩羽而歸。而翻拍自《無間道》的美國電影《無間道風雲》,在上映的當年就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剪輯四項大獎。對比兩個電影的獲獎記錄不難得出:《無間道》所獲得的都是亞洲范圍內的獎項,而得不到美國觀眾的普遍認可﹔《無間道風雲》獲得奧斯卡電影節諸項單元大獎,卻始終無法達到《無間道》在亞洲地區的受歡迎程度。亞洲人與美洲人的生活地理環境不同,其思想意識、行為習慣和價值觀念自然相差甚遠,二部電影所反映的地理文化要義也自然不盡相同。
五、地理環境對電影傳播的思考
在經濟和科學技術的推動下,全球化趨勢愈演愈烈。當承載著信息的電影在跨地域流動時,會產生因價值觀念不同的文化碰撞。而其呈現的地理環境,也常常會因人們的主觀賦予而帶上別的色彩,影響人們的感知結果。網絡和各種數字媒體的興起,大大削弱了地理環境對媒介傳播的影響,打破了傳統的地理格局,而在這個過程中,受眾會因為新技術的推進享受到更多的電影。
因此中國電影傳播時應該找准受眾定位,對於片中對地理環境的呈現不能僅僅是單純膚淺的再現,而應從各個層面來進行全方位的空間構建,使受眾能夠獲得真實和想象交織成的地理版圖,並傳達更深層的文化要義。國家應當在國家層面大力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抵制西方文化霸權的入侵,努力將文化大國形象深入人心,使世界尊敬、理解、學習我國優良的精神文化,並利用網絡等新興技術進行更大范圍的傳播,進一步深化中國電影業的行業改革,改變電影經營模式,學習借鑒像好萊塢模式,以及歐洲的多角度、多層次的公共資助體系,進而發展具有我國特色的電影業。
參考文獻:
[1] 邵培仁,楊麗萍.媒介地理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
[2] 周斌.不一樣的景觀——港台電影研究[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9.
[3] 楊曉林.讀電影——百年奧斯卡最佳電影品鑒(1991-2012))
[4] David Bordwell.popular Cinema and the Art of Entertainment[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3.
[5] 明安香.傳媒全球化與中國崛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