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主創:把閱讀做成一檔有參與感的節目

在《中國詩詞大會》后,由董卿主持並首次轉型制作人的《朗讀者》,將於2月18日在央視1套和3套晚8點聯合播出。昨日,《朗讀者》在京舉行記者會,白岩鬆作為“志願者”出席,王學圻作為參與節目的朗讀者談了錄制節目的感受。
把閱讀做成一檔很有參與感的節目,或許能讓很多喜歡閱讀卻在不經意遠離閱讀的人們有機會重新接近閱讀和書籍,這是《朗讀者》主創們的初衷。
濮存昕讀《宗月大師》回顧“濮瘸子”時代
《朗讀者》每期一個主題,邀請各行各業的人士來朗讀。
節目導演之一田梅透露:“我們節目組先定下來主題詞。比如說有遇見、眼淚、家、選擇等等,然后讓嘉賓根據主題詞去套自己的人生故事。人的一生是很漫長的,你選擇哪一段故事放在這裡面,這段故事又跟你后面的朗讀文本有怎樣的關聯?其實這個工作還是比較復雜的,不是朗讀者喜歡哪篇文章就來讀哪篇文章,我們希望故事和朗讀文本一脈相承。”
首期節目的主題是“遇見”,演員濮存昕第一個上場朗讀,他朗讀的是老舍的《宗月大師》。濮存昕說,宗月大師是世家子弟,出家前富甲一方,后來家道中落。老舍在9歲左右時遇到他,是他供老舍上學,可能沒有他就沒有老舍。而濮存昕生命中也有這樣一個人,濮存昕從小得了小兒麻痺症,小學時的外號就叫“濮瘸子”。上體育課,同學打球分組都不要他。后來,他遇到了榮國威大夫,腳可以放平了,可以慢慢跑,慢慢打球了……所以一讀到老舍對宗月大師的感恩時,濮存昕就會想到很多幫助過自己的人。“我們被幫助過,也可以幫助別人,榮大夫幫助過很多人,可能有一個是我,我們要記住這些人,然后盡可能去幫助別人。”
傳播文字展示生命並重 “不會做成《藝術人生》”
《朗讀者》片花公布的朗讀內容包羅萬象:有著名翻譯家許淵沖的弟子們用中英法文朗讀文學經典,也有來自成都“鮮花山谷”的丈夫為妻子獻上感人至深的《朱生豪情書》﹔有賈平凹《寫給母親》、劉瑜《願你慢慢長大》這類表達集體記憶和大眾情感的作品,也有如柳傳志寫給兒子柳林婚禮的講話。
有人會覺得這檔節目的訪談有點像《藝術人生》,但董卿表示:“《朗讀者》就是朗讀的人,在我看來可以分為兩部分來理解,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從見面會現場播放的節目片段看,《朗讀者》的文字和個人的情感緊密結合,朗讀者的情感故事和之后的朗讀內容在情感串聯上完成了統一。未來,這檔節目還將請到斯琴高娃、梅婷、馬雲等,這些嘉賓都是董卿一個個電話、一次次會面敲定的。
董卿強調,在選擇嘉賓方面她堅決不蹭熱點,“比如王學圻老師是我們最早就定下來的一位朗讀者,我們對演藝界的人非常慎重,不是說當紅就是我們選擇的標准。我們希望這個人的出現能讓大家對他產生真正的興趣,想聽他說話,想聽他朗讀,我覺得王老師就是這樣的人選。我第一次和他見面交流,他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以為我會遇到一個很嚴肅的、有點端著的人,但王老師一開口說話風趣幽默,我們兩個人一下子有了很多共同語言。”董卿同時表示:“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嘉賓太多了,來自四川成都金堂縣的一對夫妻,結婚26年了,一直保持著為對方讀情詩的習慣。因為妻子偶爾說什麼時候我能有自己的花園呢,丈夫盡了一切努力為她打造了1200畝的鮮花山谷,現在鮮花山谷四季花開不敗。”
董卿首次轉型制作人 做一檔“文化情感類節目”
這檔節目中,董卿首次擔任制作人,節目前后籌備了一年,她非常謹慎,凡事都要親力親為。
導演之一劉欣記得,在央視編委會上,董卿講述了想做《朗讀者》 的初衷。“我們都說現在進入信息社會了,包括我們普通人都面臨著很大的壓力,天天想著趕緊工作,趕緊忙完手裡的事,趕緊看看收入……似乎應該有這麼一個契機,讓大家安靜下來去看一檔節目。因為咱們都是年輕人,有時候累了一天了也想看點好玩的、好鬧的,但這樣的節目現在太多了。一打開電視,屏幕上各種花色,各種快節奏,各種消費娛樂……這麼一個狀態下,我們想做這樣的一個節目。”
董卿在發布會上動情地說:“我今天要做的事情就是堅持不讓我的眼淚流下來。我其實做好了心理准備,做制作人比單純做主持人要辛苦,但真正做下來,辛苦的程度還是超出了我的想象。這個節目從去年這個時候開始醞釀,整整時隔一年終於和大家見面,很少有一檔電視節目要准備這麼長的時間。”
做一檔文化節目很艱苦,而對被快銷綜藝和明星陣容寵壞了的觀眾來說,如何靜下心來體會一檔文化節目的用心良苦?
“文化類節目是勢在必行的”,劉欣強調,“比如《我是歌手》最后火的不是那個唱高音的,李健就不說了,今年的趙雷也不是一個唱高音的,他是一股清流。我們通過這個節目不是說讓大家每天多讀幾本書,也不是逼著大家讀書,只是給大家一些補充。我們不是說娛樂節目不好,未來全是文化節目也不對,但我們希望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這才是健康的完整的文化生態。”
劉欣強調,“清流”絕不意味著節目小眾。“我們一直強調這個節目的全稱叫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文化指的是我們跟書籍相關,但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情感。我們也反復強調我們是給大家打開人生的大千世界,從每一個人的具體故事走進文學世界,但我們的切口一定不是從文學走向文學,而是從情感、人生、體驗這些,走向文學。這個節目強調的是文學之美、文字之美、情感之美。”(記者 徐 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