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 新媒體環境下傳播學科怎麼辦

張福財
2017年02月28日16:59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 新媒體環境下傳播學科怎麼辦

  面對新媒體沖擊,傳媒學科建設的前景在哪裡?日前,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通過主動增設教學內容、建設網絡在線課程(即MOOC)、打造“融媒體產業與藝術”專業群等方式,建設新媒體環境下的傳媒學科教學,再度引發人們對大數據時代新媒體不斷沖擊下傳媒學科發展前景的思考。

  學科建設添“磚”加“瓦”

  “媒體融合”來臨,“專業融合”腳步也緊隨其后。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通過增設課程等方式,融合現有的廣播電視學、廣告學、廣播電視編導、播音與主持藝術4個專業為一體,在此基礎上增加新媒體教學內容,為新媒體環境下的傳媒學科教學建設添“磚”加“瓦”,以期打造新型傳媒學科教學模式。

  一方面,適應媒體融合時代的社會需求,直接增加開設相關課程。2016年,新一輪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時,各專業就增開了新媒體風險傳播、融媒體節目制作、網絡新聞寫作與編輯、社會化媒體營銷、媒介事件研究等課程,主動適應媒體生態變化,結合教師個人的學術研究所長,在課程設置上做出調整。

  另一方面,在原有的課程教學內容中增加新媒體產業生態和藝術特性等內容。“以核心課程為主,新媒體內容為輔”,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副院長吳青青說,每個專業都有一些教育部要求的核心課程,這些核心課程不能隨意、頻繁變更,課程名稱可能是不變的,但是任課教師在實際授課中都會增加相關內容,以對接社會媒體的發展變化,滿足學生對相關知識的需求。

  改變思維適應高效教學

  “新的學科教學給老師帶來的壓力其實更大。”吳青青說,新媒體迅速發展和媒體融合趨勢,對於高校管理和教師的要求應該更高,學生是在這種媒體環境中成長的,他們是自然適應的。高校管理和教師個人的教學活動,都需要主動適應新媒體變化,提高新媒體素養。新媒體環境下的學科教學,即是挑戰,也是機遇。

  福建師范大學近年來大力建設網絡在線課程,正是高校教學面對新媒體環境的主動應對,它不僅完全改變了課堂教學模式,也給教師提出了更大的挑戰。MOOC強調開放學習、自主學習、微型學習和移動學習,可以是完全開放的教學狀態,網絡直播的同時大家可以討論課題、交換筆記、線上提問等。數據顯示,中國大學MOOC課程上課人數最多的一門課紀錄為5萬人,以平均每個班50個人計算,5萬人的課堂相當於1000多個班級,互聯網在提高教育的效率方面確是讓人咋舌,但面對如此開放的教學內容、教學空間和思維方式,傳統教師隊伍應該如何應對?

  “這首先要求教師要改變傳統的課堂講授思維定式,重新構建課程結構、精心組合課程資源,適應開放授課、互動交流的教學模式變化。”吳青青表示,教師一方面是要掌握新媒體技術的變化﹔另一方面要主動重視、貼近學生,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同時,學生也需要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和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開放學習和移動學習的良性效果才能得以體現。

  提升專業建設打造新型人才

  當前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一體發展,在內容、渠道、平台、經營、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融媒體產業與藝術”專業群就是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在新媒體環境下提升專業建設和新型人才培養方面的改革結晶。它的基本建設思路是,前瞻未來媒體的融合發展,緊密結合媒介化社會發展需求,探索打破專業壁壘、媒介區隔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具備多專業知識和新型媒體技術素養的創新型、復合型人才,以提高專業人才的社會適應度。充分利用學院現有的專業資源,打通廣播電視學、廣告學、廣播電視編導、播音與主持藝術等專業區隔,全面整合各專業的優勢,對專業群的課程體系進行重構,打造傳媒內容生產類、傳播技術類、運營管理類等三大課系適應媒體融合形態下的市場人才需求。

  “融媒體產業與藝術”專業群建設目標可以概括為“五個一”建設目標,即一套融媒體專業群特色凸顯的人才培養方案﹔一個緊密對接融媒體產業鏈的專業課程體系﹔一支專兼結合的融媒體產業“雙師雙核”型教師隊伍﹔一個與融媒體產業業界密切融合的“產、學、研”合作平台﹔一種融媒體產業專業群特色鮮明的實踐教學模式。

  “新媒體環境對傳媒學科建設不是‘逆水行舟’的困境,如果善於借力,傳媒學科將會‘水漲船高’釋放更多的生機與活力。”吳青青說,做到這一步,傳媒學科宏圖可期。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