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7年·第2期

“反轉新聞”與網絡時代新聞標准的嬗變

王瑞旭,張 芹
2017年03月01日10:02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隨著傳媒的發展與變革,輿論環境更加復雜,網絡時代的新聞標准也正在發生著嬗變,反轉新聞頻頻出現。我們不難發現“反轉新聞”具有共同的特征,即:引起公眾關注的並非新聞事件本身,而是讓人意想不到的戲劇性反轉和公眾態度的轉變。本文借助“反轉新聞”對選擇標准的變化進行分析,探討新聞媒體在兩難困境中的博弈與平衡,從而理性地看待反轉背后的媒體責任和全民媒介素養。

關鍵詞:“反轉新聞”﹔網絡時代﹔新聞標准﹔嬗變

“反轉新聞”是網絡時代出現在公共領域的新現象,是指公眾態度的轉變和新聞事件的走向變化,例如一則新聞剛出現時,輿論會一邊倒地攻擊某一方,但是隨著新聞細節的呈現,事件走向發生大反轉,輿論立刻又情緒化地轉向相反面”[1]。近年來“反轉新聞”越來越多,反轉速度也越來越快。2015年5月,“成都女司機被打事件”中隨著行車記錄儀的曝光,女司機瞬間從輿論的擁護者淪為聲討者﹔2015年6月,“僵尸肉事件”中記者李丹與洪廣玉的多次交鋒使得輿論走向兩度反轉﹔2016年江蘇女教師監考中猝死事件、上海女逃離江蘇農村事件等,紛繁復雜的網絡社會中導致這些“反轉”的罪魁禍首,其實可能是輿論場中的任何民眾。

一、真與假:反轉新聞的輿論走向與網絡時代媒體報道標准

1.反轉新聞的輿論走向

“僵尸肉”是2015年食品安全領域的一個熱點新聞事件,百度新聞檢索可以查到26400篇相關報道。該報道一波三折,輿論走向幾經反轉,本文將其作為重點案例,分析如下:

(1)初始階段:“僵尸肉”報道帶來熱議和擔憂,新聞媒體紛紛轉載與追蹤

2015年6月23日,新華網記者李丹以“私運‘僵尸肉’流向餐桌,誰的過錯?”為主題對打擊走私凍肉專項行動進行了報道。6月30日,新華網對該行動進行了更為詳盡的報道,同一天新京報進行了“僵尸肉”檢測方面的相關報道。

(2)反轉階段:媒體行業內部“假新聞”質疑

2015年7月9日,北京科技報記者洪廣玉調侃地發出劇情反轉的時刻到了,提出幾十年的“僵尸肉”是不存在,“僵尸肉”報道更是假新聞。

(3)再反轉:官方通告及兩記者交鋒,輿論歸於平靜和理性

2015年7月12日,各部門發出公告同時也意味深長地說明新聞媒體在報道食品安全時要規范化運行,做到真實准確和公正公開,當天記者李丹回應洪廣玉稱“僵尸肉”是對過期變質凍肉形象化的比喻,次日洪廣玉號召公眾及時擺脫“僵尸肉”這一噱頭。無論是本事件中圍繞新聞真假之爭帶來的媒體職業道德質疑還是其他的諸多反轉新聞都使我們不得不反思網絡時代媒體報道的選擇標准問題。

2.網絡時代媒體報道標准的轉變

“媒體報道標准——新聞價值的大小主要取決於事件本身包括的能夠引起公眾共同興趣的某些素質:時新性、重要性、接近性、顯著性和趣味性,素質越多價值也就越大”[2]。與傳統媒體時代相比新媒體時代的某些價值取向發生了嬗變:時間實時化、內容平民化、表達媚俗化。

(1) 時間實時化

傳統媒體時代的新聞生產受行政審批、採編播技術等因素的影響,新聞報道對時間上的要求僅限於時間近,多為當天或不久之前,但是在新媒體時代則演變為實時性,強調第一時間將消息公之於眾,例如反轉新聞“僵尸肉事件”中本是依托美國《僑報》的華文網站首次命名“僵尸肉”對私運凍肉進行了報道,然而數小時后就被多家主流媒體網站跟蹤轉載。媒介技術的發展打破了人們對原創內容和獨家新聞傳統意義上的認知,互聯網時代這些都成為稀缺資源,媒體為獲得獨家新聞則更需要掌握實時的信息動態。當前的新聞生產也不再是特定媒介機構的專利,用戶可以自主進行,這就意味著新聞媒體在時間上將不具備優勢,這將使諸多媒體為了追求實時而掉入假新聞的漩渦,進而混淆整個信息環境。

(2)內容平民化

傳統新聞學中新聞價值具有顯著性、重要性和接近性,即新聞事件應該和當前社會以及公眾的切身利益相關,也應具有心理或地理上的親近性,但在新媒體時代諸多特性都向平民化過渡。一方面,當下的眾多速讀新聞既不像重要性那樣涉及國家大事、人類生存,也不像顯著性那樣選擇名人勝地和著名團體進行報道,而是更多地涉及與普通民眾息息相關的生活類新聞﹔另一方面,網絡環境中人們關注的重點由新聞事件本身轉向信息與人的關系,即平民關系的強調。網絡時代更強調“關系為王”,公眾都會傾向於尋求與自身平民化身份相近的新聞。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今天,大眾接受平民化信息的同時也以平民的視角進行著內容的生產與傳遞。

(3)表達媚俗化

傳統媒體時代新聞生產允許報道者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內容原創,但是新媒體環境下則需要新聞實時化,於是傳統意義上的趣味性已經名存實亡,進而轉向了獵奇和娛樂的媚俗化新聞生產。新聞媚俗化主要體現在語言表達上,注重抓住受眾獵奇心理的同時將新聞語言進行新奇性處理,然而這些加工過的新聞在某些細節上往往是失真的,此類語言表達甚至會對嚴肅性新聞的嚴謹性產生消解作用。“僵尸肉事件”中,我們不難看出:“僵尸肉和假新聞”的語言表達都是新聞獵奇性的處理,盡管兩者的處理路徑不同但都存在細節性的失實。

新聞選擇標准影響事實的選擇和事件的走向,互聯網的興起對傳統選擇標准產生消解的同時依賴媒介環境又建構起新標准,其中平民化的內容生產有利於網絡新聞的發展,但時間實時化和表達媚俗化的價值取向為我們帶來關注度的同時也在挑戰著媒體的職業道德和公信力,尤其是在反轉新聞中。

二、對話與博弈:對反轉新聞的理性思考

新聞為何會出現劇情反轉?一方面由於網絡時代新聞標准的嬗變放縱了記者的失真報道和對公眾的刻意迎合﹔另一方面則是公眾自身的盲目輕信和碎片化的淺閱讀習慣,當然網絡社會環境的復雜化則更使這些反轉頻發,就“僵尸肉事件”中的兩度反轉來看,輿論中存在的對話與博弈使民眾對反轉新聞的理性反思達到了新高度。

“僵尸肉事件”中早前已有對打擊走私凍肉行動的報道,但是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當時並沒有引起太多人的關注,相反記者李丹“僵尸肉”報道發表后眾說紛紜,不少媒體轉載評論、跟蹤報道,迅速形成一個交流和批評的平台,前后反差究其原因:一個令人印象深刻且生動的“僵尸肉”提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樣在其他的反轉新聞中我們不難看到新聞生產媚俗化的痕跡。互聯網時代,輕鬆愉悅的內容和生動形象的新聞表達往往能使事實得到更多的關注,從這個層面上分析,新聞標題的獵奇吸金、新聞排版的不拘一格、媒體報道的視聽結合,都是媒體吸引受眾從而獲得流量的方式。然而在媚俗化新聞生產中,新聞難免會失實,媒體人的職業道德也難免會遭到質疑。

新聞選擇中的價值和真實是對立統一的,統一性在於兩者可以共存於新聞報道中,維護真實的同時可以通過各種途徑追求價值最大化,矛盾性則在於信息爆炸時代真實常規的報道很難求得價值最大化,因而矛盾性造成了新聞生產更偏向於追求價值,進而獵奇性的特征暴露無疑。但是,真實性是新聞生產的根本原則,不需要附加太多外來的超越事實本身的東西,那種將新聞真實視作簡單的實踐要求,認為事實的真實性從屬於獵奇性的看法,是非常有問題且危險的。新聞生產中兩者的關系不能顛倒,一旦新聞真實讓位於新聞價值,記者未經多方核實生產即時新聞,那麼反轉的劇情將非常容易出現,媒體的公信力也會在一次次的反轉中下降,因此媒體需要把新聞真實放在首位,在採寫編中不斷求証與核實,從而擺脫“網貼化”和“無反轉無新聞”的尷尬。

三、反思:網絡時代的媒體責任和全民媒介素養

網絡時代是一個信息超載的時代,在這樣一個時代,新聞怎樣才能對真相進行表達?面對“反轉新聞”需要反思很多,有對媒體責任的呼吁,也有對全民媒介素養理性辨識的期盼。

“互聯網時代如果認識和眼界跟不上,那麼即將消失的十個職業中,第一個就是新聞記者”[3]。網絡時代新聞標准的嬗變適應了碎片化和娛樂化的情境,但是急速求變的新聞改革和創新中新聞媒體同樣需要堅守媒體責任:維護新聞真實和職業道德。信息爆炸的當下或許需要獵奇的事物才能吸引公眾注意,但凡事要把握度不能舍本逐末,新聞生產中(尤其是嚴肅性報道)不需要曖昧的真實,更不需要偽新聞。“曾是我國宣傳部部長的陸定一面對採訪時說過:新聞報道無論如何變化還是個真實性問題,新聞學理論眾多觀點各異,依然存在這個問題。新聞有了真實性,講信用,就不會缺少受眾”[4]。那麼在涉及公眾利益的報道中,新聞媒體應該遵循一定的規范性,採訪權威人士和部門,客觀全面深入的報道新聞事件,同時也要避免夸張和煽情敘事、片面放大細節、“標題黨”等行為,以免導致誤解和引發恐慌。

“反轉新聞”的對話與傳播也有網民尋求真相的軌跡,但是這一過程中公眾理性辨識的缺失和碎片化的閱讀方式也加速了新聞的反轉,例如在“學生給老師打傘事件”中公眾偏聽偏信,一味地認為老師在學生面前霸道的耀武揚威並對老師進行憤怒的聲討,但當老師接受採訪后輿論發生大反轉,理性辨識缺失的公眾在新聞反轉中無疑扮演著輿論的干擾者和謠言的傳播者。泛媒介時代的全民媒介素養教育刻不容緩,公眾的信息辨別能力迫切需要提升,相信隻有教育系統和媒介系統積極的合作與融入,媒介教育才會更有成效。俗話說,謠言止於智者,對於“反轉新聞”的虛假信息,公民應該心存疑惑努力求証,應該為尋求新聞真實而出力,不應該放大新聞,更不應該借助新聞發泄私欲。網絡時代的新聞媒體如果不再著急搶新聞,公眾不再著急信息速讀,新聞真相的表達或許會更加全面和客觀。

參考文獻:

[1] http://baike.sogou.com/v144329491.htm?fromTitle=反轉新聞.

[2] 李良榮.新聞學概論(第四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3] 陳力丹.如果認識跟不上,第一個消失的職業就是記者[Z].新聞傳播學研,2016(5).

[4] 劉海貴,尹德剛.新聞採訪寫作新編[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

[5] (美)新聞自由委員會著.展江等譯.一個自由而負責的新聞界[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6] (美)蓋伊.塔齊曼著.麻爭旗,劉笑盈,徐揚譯.做新聞[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

[7] (美)尼爾·波茲曼著.章艷譯.娛樂至死[M].桂林:廣西師范出版社,2004.

[8] 嚴潔.對“僵尸肉”事件的反思[J].青年記者,2015(9).

[9] 陳力丹.遵守新聞從業基本准則[J].採寫編,2015(3). 

(責編:石思嘉(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