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7年·第2期

春節文化符號的視覺影像傳播

馮 美
2017年03月01日14:50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春節作為民族認同感的象征,蘊含了人類深厚的情感,具有生動且富有感染力的符號形式,其中蘊含深厚的所指文化內涵,承擔著重要的文化傳播功能。本文以春節文化中可見的視覺符號為研究依據,在符號學的視域下,分析春節在視覺影像傳播過程中存在的現狀、問題及改進措施,運用理論研究法、文本研究法、比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論述了春節文化符號在視覺影像傳播的形成過程及其意指作用。

關鍵詞:春節﹔符號學﹔影像傳播

節日,沉澱著人類的歷史文化創造和社會生活智慧,作為一種文化秩序和傳統習俗,它在撫慰個體心靈、提升精神境界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增強著人們的歸屬感和安全感,以此達到共塑社會的集體意識感和傳統價值體系的目的。時至今日,傳統節日在現代化過程中煥發生機,不斷為社會注入新的活力。在諸多節日裡,在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心目中,沒有任何節日能比春節更讓人心系一處、為此歡慶,享受其中的神聖、隆重、喜慶、吉祥的文化氛圍和濃郁特色。在春節的節慶氛圍中,人們傳遞惦念與懷想,寄托祝福與祈願,送達企盼與暢想。

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中華民族的文化理念、民眾的文化情趣和情感都通過春節反映得淋璃盡致。千百年傳承與實踐,促使春節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符號。春節作為民族認同感的象征,春節文化符號包含了人類深厚的情感。在當代影像傳播語境中,探討傳統春節文化視覺符號的傳承和發展問題,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春節文化視覺符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豐富且深厚的文化內涵,是節日文化傳播的重要傳播形式,是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精神取向的集中體現,有利於增強春節視覺符號的傳播功能,由此,更進一步地傳承和弘揚春節文化,傳播中華文化和價值觀,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影響力[1]。

一、識別與表征:春節文化視覺符號的文本建構

在傳統意義上,春節講究喜樂團圓,歡聚一堂。如今民俗文化與大眾傳媒結合愈加緊密,視覺影像不僅為春節營造了祥和團圓的氣氛,更在視聽上為人們帶來了一幅幅多姿多彩、深厚廣闊的春節民俗畫卷。從視覺上,放鞭炮、貼門神、挂紅燈、貼春聯、走親戚、吃團圓飯、發壓歲錢、守歲拜年﹔從聽覺上,鞭炮聲、叫賣聲、鑼鼓聲、歡笑聲﹔整體從影像上可發現,人們在春節的節慶中,笑逐顏開,做好吃、穿新衣,盡情歡樂,盡情團聚。

春節文化視覺符號系統在影像文本中得到了充分展現,首先隨著電視的普及化和延伸性,春節聯歡晚會作為春節的影像典型,寄寓著國家的身份認同和集體信念,是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春晚對於整個中華民族來說,不僅僅只是一場普通的電視綜藝聯歡晚會,它已然成為在年三十晚上,春節文化中無法缺少的一道年夜飯和視聽盛宴,是一種盛大的媒介景觀和媒介儀式,一種全民族共同的記憶情結,一種融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民俗民情,一種屬於國家與民族集體意識形態的文化基因符碼。春節聯歡晚會承擔建構社會個體身份、民族身份集體認同、滿足現代社會人心理情感需求的文化使命[2]。在其中,諸多春節文化視覺符號,展示了辭舊迎新的願望,凝聚了家家戶戶的情感、升華了春節文化的精神內核。另外,電視節目《一年又一年》,以電視媒體的技術手段,用一個公共的文化場域,展現祖國大江南北的過年氛圍,在其中,讓觀眾在客廳相對團聚而又封閉的空間中,在視聽的享受中,在歡愉的笑聲中,找尋共同的文化記憶,寄托新年的願望和對未來的憧憬。在電視紀錄片中,也常通過藝術表現手法,將中國最傳統盛大的節日——春節進行展現,在真實豐富的春節畫面符號中,我們得以品味和重拾那濃濃的年味。例如:《春節》《過年》《中國春節——全球最大的盛會》《舌尖上的新年》《春節裡的中國》《中國年俗》《春晚》《透視春晚》等。紀錄片解說詞的通俗性、抒情性、思想性使年味浸入每個人的心間,道出辭舊迎新展望前景的美好心願。而畫面上的視覺符號更是精彩紛呈:中國紅的色彩傳播、掃塵守歲祭祀拜年的儀式傳播、年畫春聯福字剪紙的物像傳播、臘八粥餃子年糕元宵的飲食傳播,這些視覺文化符號也勾勒出了五湖四海中國人的春節記憶。

二、符號意指化:春節文化視覺符號的意義載體

春節文化視覺符號系統,通過大量極具特點的形象符號傳承古老的傳統習俗,渲染濃濃的節日氣氛。結構主義語言學家索緒爾指出:符號是由能指和所指兩項要素融合構成的。能指,指符號的音響形象,所指,指概念,即能指所負載的意義要素。遵循索緒爾的符號學原理,春節文化的視覺符號系統,分別由能指和所指構成。能指表現為某實際存在,並作為為人們所熟知的中介物而存在,例如:餃子、福字、年畫、春聯、燈籠、春晚、元宵等等,這些“視覺形象”不僅實實在在的存在能被人們感知到,還直觀地被人觀察、感受和使用﹔所指,在現實傳播中,就不僅僅再單指一件實際存在的事物,而指向和延伸到該事物所蘊含的相對應並契合的心理想象和文化概念中。在符號學中指出:能指與所指兩種符號體系相互結合,便會產生意指活動。例如:在春節視覺文化符號系統中,正是因為春節符號體系的能指和所指相互交相融合,才會營造呈現出“辭舊迎新、祈福納祥、美好團圓的幸福心理想象與現實文化鏡像。人們在觀看視覺影像的過程中,不再單單停留在某些固體事物的表象之上,反而會不由自主地重拾內心深處關於春節的心靈記憶與願景。在視覺的強烈刺激和習慣攻勢之下,春節文化視覺符號的所指概念不斷被人們視覺強化進而表現穩定的特征,所指意義不再輕易被更換和浮動,如“餃子、春晚、年夜飯”,就會自然而然地被限定在春節文化符號系統中、同時也會被現代社會定型,最終代代接受,在共識中加固、在傳承中革新。至此,春節的文化符號系統也就在視覺傳播中潛移默化地完成了。

三、視覺鏡像表達:春節文化視覺符號的影像意蘊

當今,科技發達、信息爆炸的時代,社會公眾對一個節日形象的認知也同時依靠大眾傳媒所傳遞描述的“擬態環境”,訴諸視聽的影像化傳播對人們影響逐日增強,與此這樣,我們經驗的影像世界比我們經驗的現實世界還要豐富、深刻。春節傳統文化意蘊通過一件件頗具儀式感的文化習俗來展現,就像童謠中所誦讀的:“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羊俗、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3]”這些春節文化習俗在原本的現實空間裡表現在能指的“碎片化”中,但通過視覺影像的傳播與建構,利用鏡頭的重新組合、拼接、還原,卻帶受眾進入另一種視覺觀看體驗中,正是由於意象的碎化和破碎的鏡像感,才不斷激發人們對春節的強烈情緒共鳴和對傳統文化的獨特審美體會。在視覺影像的表現訴說中,碎片化的春節文化意象、片段式的春節記憶故事、象征性的文化符號、鮮活的節慶敘事講述,勾起了整個中華民族對春節的集體回憶,就是在這般視覺鏡像中,人們才在潛移默化中完成春節特有的文化記憶情結和情緒釋放,進而找尋到由春節這一節日所帶來的傳統文化價值觀的確認和歸屬。

四、影像儀式化:春節文化視覺符號的聚合效應

戴揚和卡茨在談及媒介事件時,指出:那些令國人乃至世人屏息駐足的電視直播的歷史事件,可以稱“電視儀式”或“節日電視”,甚至是“文化表演”。現實世界中,春節就蘊含著凝聚人心,回歸家園,祭祀傳統的儀式感。而在春節的影視文化現象中,也經由大眾傳播媒介“包裝”、“記錄”而頗具有儀式意味。例如:紀錄片《春節》,分團圓、祭祀、驅邪、祈福、鬧元宵五個主題,選取了中國十個不同地區的家庭與人物,講述他們過年的故事。五個主題在影像儀式化的聚合效應和外在展現中,不斷刺激和找尋中華兒女對家、幸福、團圓等多種情緒感受和心理寄托,以此達到傳承習俗和凝聚意識的目的。又如:紀錄片《中國春節:全球最大的盛會》分為《回家》《團圓》《歡慶》,因為影像的注入,頗具儀式感的春節節慶,為重塑共同文化提供有價值的東西。它提示觀眾,春節的生命力在民間,影像利用陌生化的方式展現中國老百姓熟悉的日常家庭瑣事。影像裡的春節文化視覺符號,展現出春節延綿千年且亙古存在的文化基因,是維系中國家與家、人與人的情感紐帶,講述著東方獨特的文化故事:團圓、祈福、美滿、納祥和、和諧、歡愉。在春節期間,大眾傳媒利用影像視覺傳播的手段對春節文化視覺符號進行大量復制,影像儀式所帶來的情緒效應讓人們將一年的忙碌、辛苦、煩惱暫時置換、拋卻,在家庭喜慶祥和的氛圍中,關照每一個社會主體內心所需,展現出團圓美滿的心理想象、幸福美好的心理期待、繁榮富強的心理願景。在春節這一時間節點,由視覺影視的強烈刺激和儀式感的濃烈營造,進而將不同時空環境中的人們聚合在一起,這一媒介儀式無形中塑造出屬於中華兒女共同的心理空間。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節的民俗、春節的意義作為一種文化基因已經編織進了每一個中國人的生命經緯裡,是一個有意思又有意味的文化符號。如今,傳統文化習俗受到現代工業社會和多元文化價值的強烈沖擊,充分借用視覺傳播的方式,營造儀式感的春節氣氛,可重尋遺失的傳統文化與民俗習俗,喚醒全民精神因子與集體無意識,是保護傳承創新民族文化,共塑強化民族集體認同的重要方式和途徑。在大量的影視文本中也可發現,春節文化視覺符號,充分借用視覺影像傳播的技術強勢性和藝術展現性,有效地彌補了傳統習俗與現代社會的文化斷裂,凝聚民族共同體,樹立民族文化自信中發揮了特殊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章順凱.當代傳播語境下傳統春節視覺符號的“再設計”[J].藝術探索,2013(4).

[2] 王亞芹.文化記憶中的影像符碼——解讀春晚三十年[J].電影評介,2012(4).

[3] 陳寅.影像春晚的歷史源流與形成動因——基於“傳播儀式觀”理論的啟示[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13(8).

(責編:石思嘉(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