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朗讀者"掀收視熱獲贊"綜藝清流" 導演講述熬制秘訣

侯文俊
2017年03月08日08:02 | 來源:南方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導演講述“朗讀者”熬制秘訣

  董卿主持《朗讀者》。 主辦方供圖

  “你有多久沒朗讀了?”董卿一句提問,帶出“一個人一段文”的情感故事,綜藝節目《朗讀者》最近“刷爆”了各大社交平台。這檔由董卿擔任制片人的人文情感類節目,每周六、日晚分別在央視一套和央視三套播出,觀眾稱贊,不喧鬧、不炒作的《朗讀者》為聒噪浮華的綜藝市場注入一股“清流”。

  其實,讀書節目或文化綜藝早已存在,但隨著以搞笑為主的娛樂綜藝大規模佔據熒屏,加上閱讀環境和載體的變化,此類節目一度處於尷尬的邊緣化境地。但近日,無論《見字如面》還是《朗讀者》,它們帶來的轟動效應讓冷清已久的文化類綜藝再度闖入觀眾視野。《朗讀者》是如何做到一出場就吸引了主流電視觀眾群體的?它又給文化類節目的創作帶來哪些啟示?日前,節目的主創和嘉賓,以及清華大學教授尹鴻接受了南方日報記者專訪,講述節目創作的幕后故事及對文化類綜藝現狀的看法。

  主創團隊

  真誠是節目最大特點

  曾是節目《藝術人生》導演之一的劉欣,在央視工作了11年,他一直在文化類節目領域深耕。“我一直希望把這個時代值得記錄的東西傳遞下來。”帶著這樣的念頭,劉欣以總導演的身份策劃了《朗讀者》這樣一檔節目。

  對於《朗讀者》的走紅,劉欣並不感到意外,在他看來,“節目為觀眾打開了斑斕豐富的情感世界,情感是人類共通的,它讓我們團結在一起。”另一方面,隨著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升級,文化類綜藝確實迎來了“突圍”的時機。劉欣認為,“吃膩了火鍋的觀眾,面對突然端來的一盤豌豆芽,會覺得是一種調劑和補充”。

  一檔節目的成功,離不開背后充分的准備。董卿首次擔任制片人,邀請了鐵凝、王蒙、余秋雨、馮驥才擔任文學顧問。節目從醞釀到完成,耗時整整1年,這在講究“速成”的綜藝領域算是很長的籌備時間了。

  在《朗讀者》另一位導演田梅眼裡,董卿是個追求完美的人,每次的台本,都是他們凌晨4點收工,接著早上9點開工,反復打磨出來的。田梅還稱,在節目制作時,董卿“不願順應市場,而是跟著自己的心走”。作為一檔文字承載情感的節目,《朗讀者》的氣氛相對安靜,節奏更為舒緩,且在舞台設計上董卿堅持拒絕“晚會范兒”,理由是不想讓外在的修飾蓋過內容本身。

  兩位總導演劉欣、田梅認為,“真誠”是《朗讀者》最大的特點,“現在的節目真的太多了,你真不真誠,觀眾一眼就看出來了”。而這樣的態度,也能以“非市場化手段”打動嘉賓。當下,藝人參加真人秀綜藝的片酬水漲船高是公認的事實,但田梅稱,《朗讀者》在邀請嘉賓時更多是靠情懷而非其他,“更何況,很多人是花錢都請不來的。有一些我們特別想邀請的嘉賓,比如馬雲,我們為請他鋪墊很久了,馬雲很願意過來。”

  嘉賓選擇

  以朗誦表達人生故事

  每一期,節目都有如“遇見”“選擇”等主題,選擇合適的朗讀者並匹配好內容是引發共鳴的保障。從效果看,《朗讀者》有好反響,或許和找到了不少有閱歷和感染力的嘉賓有關。

  徐靜蕾和已過世的奶奶有著割不斷的感情,當她朗讀史鐵生《奶奶的星星》的片段時,很多觀眾落淚﹔“世界小姐”張梓琳朗讀了劉瑜的《願你慢慢長大》,獻給自己10個月大的女兒,她那“願女兒每天睡到自然醒”的期許打動熒屏前的無數媽媽……

  在《朗讀者》策劃之初,節目組就意識到單純依靠專業朗讀這樣“曲高和寡”的方式來吸引大眾顯然行不通。他們尋找到的高而不“冷”的表現語言,拿劉欣的話來說,是“以文字為介質,以情感為窗口”。把文字和人背后的故事串聯起來,那些原本看上去深奧的文字,自然就擁有了柔軟的質地。

  而文化大咖、商業精英之外,平凡如你我的“素人”的加盟。這也讓節目區別於常規的朗誦類節目。“素人”嘉賓楊乃斌在第二期亮相,兒時他就失去了部分聽力,在媽媽的陪伴下走過了小學、初中甚至大學。從朗讀優劣的角度看,楊乃斌在朗讀冰心的《不為什麼》過程中吐字並不標准,但導演田梅以此為例對南方日報記者說,之所以楊乃斌能站在舞台上,正因節目更在意嘉賓能否通過他精彩的故事綻放自己,而不是強調朗讀的技巧。

  有時候,節目組也會碰到讓他們都覺得意外的嘉賓。如第一期的翻譯家許淵沖,邀請他時更多考慮的是他的成就值得書寫,但到了錄制現場,老人家內心深處的某種情緒被激發了出來,他的激情四射觸動了觀眾的淚腺。“這是我們事先沒料到的,這樣的嘉賓,對一檔節目來說也是可遇不可求的。”田梅感慨。

  外界評價

  有力推動全民朗讀

  除了在社交媒體上刷屏,《朗讀者》的熱度也從線上延伸到線下。節目組在北京、廣州、杭州等城市設置的流動朗讀亭引起很大反響。作為節目的一個“強設置”,在劉欣看來能起到情感上的紐帶式作用,“走到朗讀亭,借助朗讀,把我們每個人聯系到一起”。而這也是節目貼近性的一種體現,他說,“我覺得很多人都有傾訴情感的欲望,我們幫他們搭建了一個出口而已”。記者還了解到,4月23日“世界讀書日”之際,《朗讀者》將籌劃一次呼吁全民讀書、全民朗讀的活動。

  清華大學教授尹鴻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採訪時指出,“真情實感”是《朗讀者》贏得大眾喜愛的關鍵點之一。“沒有特別多花哨的包裝、嘩眾取寵的設計,更多的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真誠的、內在的情感抒發,而且這種情感裡包含了真善美的一些基本價值觀。”

  “過冷或過熱,都不是我們想要的。”劉欣對文化類節目的走紅保持了一份警惕。他認為更好的狀態是“正常化”,“隻有這樣才能更持久”。身為電視人,劉欣最期待看到的場景是,熒屏上有更多類型更多元的制作精良的節目供觀眾選擇。駐京記者 劉長欣 實習生 侯文俊

(責編:趙光霞、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