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朗讀者》:“高”來自品質 “不冷”緣於情懷

2017年03月22日13:38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朗讀者》:“高”來自品質 “不冷”緣於情懷

主持人董卿(左)與嘉賓訪談。《朗讀者》欄目組 供圖

“讓中國文化得到認可,我要走也沒有什麼遺憾了。”這是96歲的翻譯家許淵沖在《朗讀者》舞台上的一句話。

“他的話很朴實,但也十分厚重,讓我們感受到中國文化魅力的同時,也感受到傳播文化的價值。講好中國故事,履行時代使命,這也是《朗讀者》的社會意義所在。”《朗讀者》總導演劉欣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採訪時如是說道。

文學+朗讀 傳承優秀文化

“你有多久沒朗讀了?”《朗讀者》制作人兼主持人董卿的一句話,帶出了“一個人一段文”的情感故事。定位於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的《朗讀者》,首播后便“刷爆”了各大社交平台。每周六、日晚分別在央視一套和央視三套黃金檔播出,不喧鬧、不炒作的節目風格也被業界稱為一股“清流”。

《朗讀者》有多火爆?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微博話題#CCTV朗讀者#閱讀量破7億,當前已有50多篇微信文章閱讀量10萬+,豆瓣評分最高達9.5分。

取得的成績,在《朗讀者》另一位總導演田梅看來,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偶然在於董卿當時想要做《朗讀者》是憑借電視人20多年的經驗,感覺是時候該出一檔文化類節目,並沒有想到會引領文化潮流。而必然性在於當下觀眾和當前電視業急需一檔有文化價值的節目來滋潤心田,《朗讀者》出現得剛剛好。”田梅說,節目通過朗讀表達嘉賓情感、傳承傳統文化,讓嘉賓和觀眾能夠從文字中汲取精神力量。

《朗讀者》作為一檔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和綜藝頻道黃金時段聯合播出的文化節目,本身便承擔著一定的社會責任。“我們希望通過節目為百姓打造一個情感表達的殿堂,通過朗讀的形式為平凡者發聲。”正如劉欣所說,《朗讀者》的節目形態是對無聲文字的視聽化呈現,通過現代化的傳播手段,喚醒人們通過朗讀這一傳統方式來感知文學之美,讓朗讀重新回歸生活。

當前節目已經播出5期了,每期節目都集中選取一個主題,無論是第一期的“遇見”、第二期的“陪伴”,還是第三期的“選擇”、第四期的“禮物”和第五期的“第一次”,都通過嘉賓朗讀文化經典來傳遞情感、傳承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最讓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華孔子學會常務副會長干春鬆記憶深刻的朗讀者是許淵沖。“他不僅翻譯了《牡丹亭》,還把《詩經》《楚辭》《宋詞》等翻譯成英語和法語,將許多中國古代的典籍以一種十分優美的方式呈現在世界面前。同時,他也積極介紹西方的經典作品給中國的讀者。這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價值回歸有著重要意義。”

人物+故事 傳遞情感溫度

在採訪中,田梅多次強調《朗讀者》的定位是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節目每期以一個主題詞作為核心線索,嘉賓圍繞主題詞分享人生故事,朗讀一段曾經打動自己、激勵自己甚至改變自己的文字。我們希望,通過嘉賓對文學經典的朗讀,向觀眾傳遞出一種情感溫度”。

《朗讀者》採取了“訪談+朗讀”的形式。在劉欣看來,真情實感是《朗讀者》要傳遞的價值,隻有聊開了,嘉賓的心才能打開,觀眾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嘉賓朗讀的真情實感。嘉賓們通過朗讀,講述自己人生故事的同時,也向觀眾傳達出人生態度。

濮存昕在朗讀老舍先生的《宗月大師》之前,與觀眾分享了榮國威醫生幫助他扔掉了拐杖、讓他重拾自信的故事,向觀眾傳遞了永不放棄、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世界小姐”張梓琳用劉瑜的《願你慢慢長大》讀給自己10個月大的女兒,也向觀眾傳達了什麼才是對孩子正確的愛﹔作家麥家朗讀了他給兒子寫的一封信,寄托了滿滿的父愛……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明星們,節目還邀請了“素人”帶著自己的故事來到舞台。其中,來自成都“鮮花山谷”的丈夫為妻子獻上感人至深的《朱生豪情書》詩詞,詮釋著他們相濡以沫的浪漫情感﹔畢業於耶魯大學卻選擇到農村扶貧的秦玥飛將《泥濘》獻給廣袤大地﹔婦產科醫生蔣勵通過朗讀鮑勃·迪倫的《答案在風中飄揚》,向觀眾傳遞了人道、友愛、互助與奉獻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田梅說,朗讀是最能傳達情感的,《朗讀者》便是讓文學中的“情感”成為人與人之間的聯結。

同樣,在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李再軍看來,《朗讀者》就是通過傳播文字,把人與人之間的人情至理都充分地表達出來,是一種很真實的、真誠的、發自內心的東西。

“在《朗讀者》中,每期根據特定主題,嘉賓通過回顧古今詩詞、文學經典等,以舞台視覺語言輔助呈現,讓觀眾恰如其分地感受文學的力量,引發全民共鳴,來感受文學之美、聲音之美、情感之美。”劉欣說道。

線上+線下 掀起朗讀熱潮

相較於娛樂類節目,文化節目確實有一定的准入門檻。但董卿及團隊希望把《朗讀者》打造成一檔“高而不冷”的優秀文化節目。“高”是來自文學品質,而“不冷”靠的則是情懷,用真摯的情感讓文化更加平易近人,真正做到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潤物細無聲”,春風化雨,凝心聚力。

《朗讀者》倡導朗讀經典美文、傳遞中國文化的節目理念不僅體現在節目中,還在線下展開了推廣。

據田梅介紹,為了引領更多人參與閱讀,節目陸續在北京、上海、廣州、杭州、西安等地設立了“朗讀亭”,希望讓普通市民同樣有機會進行朗讀。實踐証明,節目組的目的已經達到了,“朗讀亭”每到一地,來到“朗讀亭”訴說心底故事的“朗讀者”都絡繹不絕,有些觀眾排隊9小時,隻為朗讀3分鐘。

李再軍說:“人們通過閱讀文字,可以了解歷史、社會生活、增長知識,‘朗讀亭’將會使很多人重新拾起朗讀的習慣。”

節目本身的熱度也迅速帶動周邊,除了在節目中朗讀的嘉賓成功登上微博熱搜外,嘉賓朗讀的作品也都進入了各大搜索排行榜。

可以說,《朗讀者》的播出已然掀起了全民朗讀熱潮,在多媒體時代,讓大家重拾“朗讀”習慣,重新找回對紙質書籍的喜愛,復古的方式引領著文化的新時尚。“‘朗讀亭’將在更多城市設立,進一步把‘無聲的文字,有聲的傾訴’這一朗讀理念,以時尚多元的形式傳遞給更多人,進一步推動全民閱讀。”劉欣說道。(記者 張雪嬌 見習記者 郝天韻)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