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传播视域下主持人在不同语境的角色定位
摘 要:口语传播视域下依照不同的情景,将传播范畴由内而外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小团体传播、公众传播、大众传播,在一系列传播过程中根据语境人们会进行角色转换,出现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发展,节目种类纷繁复杂,节目主持人身处不同语言环境会有不同的角色定位。本文则将以口语传播理论为支撑,以《朗读者》节目中的主持人董卿为例浅析主持人在不同语境下的角色定位。
关键词:口语传播;董卿;朗读者;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5-0000-03
一、“+”模式构建的不同传播语境
《朗读者》是由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节目以情感带动朗读的方式,选用最精美的文字,用最饱满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意义,从而达到以情动人,以文化教育人的作用[1]。《朗读者》第一季播出之后便受到了大家的好评,第二季已经播完,总播放量更是突破了7亿。在节目呈现方面,《朗读者》不是一个传统的朗诵会,而是设计了“访谈”+“朗读”+“轻解析”的模式,这种“+”的模式构建出了不同的传播语境,使得节目层次分明,层层递进。
《朗读者》中分别有两个不同的空间,一个是主舞台,另一个是访谈室,连接主舞台和访谈室的是一扇大门。这两个空间呈现出了节目中不同的内容,板块与板块之间既分离又联系,巧妙地将不同的内容整合在一起。“访谈”、“朗读”和“轻解析”的板块就是在这几个空间之中进行转换的。
主持人首先从大门中走出来,用一段深情地开场白介绍本期主题,这是一种介绍性的演讲,也就是公众传播的过程。接着紧接着董卿将会邀请出一位朗读者,配乐响起时走入大门背后的访谈室,一对一地采访朗读者,这一过程就由公众传播语境转变为人际传播语境。访谈后,朗读者与主持人一同走出大门来到主舞台,为观众献上了一段深情朗读,这时候由人际传播转变为公众传播。朗读结束之后,主持人将会针对朗读者所朗读的片段发表解析,起到对整个朗读升华和总结的作用,又一次回到了公众传播语境下。当然,由于《朗读者》的节目性质,通过大众媒体进行传播,这一系列的传播都建立在大众传播的语境下[2]。
可以看出“+”的模式让节目层次丰富多彩,随着空间的变化,构建出了不同的传播语境,主持人角色也就进行了转变,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随之出现。
二、制作人角色——树立节目认知
自我传播是一切外在传播的基础,人需要通过自我传播构成对自己的看法,形成某种认识,赋予社会感知和行为的连贯性。董卿在《朗读者》中首先“扮演”的角色就是节目制作人,主持人在成为节目制作人之后能够更好地形成对于节目的认知。口语传播过程中,心理过程十分重要,这标志着一个主持人是否在开口前能够做到心中有数。
从认知构建理论中告诉传播者需要注意传播过程中的全方位认知,这种西方电视节目采用的“主持人中心制”,主持人需要从各方面统筹安排,全程参与节目制作,这会让主持人提升节目的认知,从而游刃有余。例如董卿在节目中有肩负着引导受众和向受众提供信息的使命,成为节目制作人的她能够更好地加强与受众之间心理和感情上的沟通和交流。每一期节目,董卿并不是照本宣科地背诵出开场白,当了解节目的目的主旨之后她能够灵活运用语言,向受众传递直接有效的信息。此外在每一次访谈前,董卿会充分了解嘉宾的信息,进行内部口语的编码和解码,从而能够熟练地运用语言,与访谈嘉宾进行积极互动,做到有问题问,问到点子上。
反观其他的一些电视节目,由于主持人没有参与或者很少参与节目的策划,对于节目的流程和创造意图都不了解,才会导致节目在录制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从而影响传播效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