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7年·第3期

平台型媒體視閾下原創自媒體人的生存與發展

張宏樹,王思雨
2017年04月06日13:39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自喬納森·格裡克於2014年提出“平台型媒體”概念后,引發了業界的廣泛關注。平台型媒體的運行規則迫切需要大量原創內容,吸引和鼓勵了眾多以內容為創業核心的自媒體人參與其中,集聚了眾多的優質原創內容。如何在自由而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並堅守作為“媒體人”的價值和素養,探索雙贏的發展路徑,成為當今原創自媒體人需要思考的重要論題。

關鍵詞:平台型媒體﹔自媒體﹔互聯網+﹔傳者素養

伴隨互聯網的深度發展,媒介環境發生顛覆性變遷,由媒體平台向平台媒體發展形成的“平台型媒體”成為當下媒體轉型的一個主流模式。新的媒介環境下,平台型媒體提供了合理的渠道和方式,吸引了眾多自媒體人加入到其發展之中,因此,提升自媒體人的原創內容的生產能力,不僅是當下平台型媒體發展迫切需要思考和探討的問題,也是自媒體人面對市場挑戰,提升社會影響力所要考量的核心問題。

一、新界面:平台型媒體是互聯網技術與內容的高度融合

“平台型媒體(Platisher)”最先是由喬納森·格裡克(Jonathan Glick)在《平台型媒體的崛起》一書中提出,是指既擁有媒體的專業編輯權威性,又擁有面向用戶平台所特有開放性的數字內容實體[1]。揭示傳統媒體向平台延伸,技術平台向媒體發展成為了新媒介環境下的重要趨勢。后由喻國明教授推動的對平台型媒體的研究,將其預測為是“互聯網+”時代媒體轉型融合發展的一個主流模式[2]。

在互聯網深度發展的語境下,最活躍的當屬“渠道型”媒體與“UGC”媒體,“渠道型媒體”,本身並不生產內容,由第三方供給,移動設備中很多客戶端產品都是這類媒體﹔“UGC媒體平台”,用戶生產內容,就比如微博、知乎等,帶有很強的社交屬性。將平台型媒體看做這二者的融合,從根本上講,其實代表了互聯網技術與內容的高度融合。平台型媒體既包括傳統的媒體積極擁抱互聯網轉化成的平台型媒體,也包括媒介技術公司向真正的“媒體”靠攏而成的平台型媒體。前者優勢在於,傳統媒體對原創內容的追求,結合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特性,打通渠道,提升交互性服務性﹔而后者在具備良好交互性和服務能力之外,想在新時代下贏得社會地位,得到長遠發展,則迫切需要提升其原創內容的生產能力。

自然融合形態下的平台型媒體改變了當下媒介間的關系,同時也影響了媒體人的發展路徑。2016年3月1日,騰訊啟動“芒種計劃”,宣布打造媒體共贏生態圈,無論是開放平台、打通鏈接,還是對優質內容2億元的補貼,該計劃的主要內容都直接向原創自媒體人交了一張“大牌”。在從前,自媒體與其他媒體的關系就像賭徒與賭場的關系[3],在平台型媒體出現后,與自媒體人的關系更像漁夫與魚塘的關系,自媒體人生產的優質內容則是“魚”,漁夫以魚賴以長久生存,魚塘需要漁夫來悉心經營,體現平台型媒體與自媒體人的互惠合作關系。

二、雙行線:“媒體”到“平台”給自媒體人“雙贏”機會

1.原動力到持續動力

最初,推動自媒體形成的原動力可以簡單看做“利益驅使”。在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興媒體都在向一個更“網絡化”方向發展的環境中,一方面,專業的傳統媒體人在傳統媒體市場不景氣的背景下走向市場﹔另一方面,分散的“業余的”有想法的草根階級,願意進行自身興趣范圍的內容生產,在時間與精力的投入中走向“專業化”。

持續動力包括新技術和新策略。在目前以移動互聯為主場的新媒體語境中,完整的平台型媒體應該包括五大核心要素:成熟的技術應用﹔海量的用戶導入﹔開放的內容供給﹔專業的採編准則﹔自由的算法裁量(篩選、推薦機制)。一二兩項可以互為替代,四五兩項可以二選一,也可以兼容並蓄[4]。自媒體人可以靈活利用平台型媒體成熟的技術應用,多樣化的生產、編輯、呈現內容,甚至累積關注度,建立與粉絲的連接。平台型媒體的存在為自媒體打開大門,其發展過程中離不開像自媒體這樣聚集性強、專業度較高的合作對象,因此總會有新的策略去協助和刺激自媒體的內容生產。在平台型媒體視閾下,互聯網為集體形式的創新留下空間,最佳的組織方式帶來了自由的市場,平台型媒體要有所作為則急需把握住自媒體大軍的資源和活力。

2.多樣化的營收模式

原創自媒體人一旦進入專職專業領域,就立刻碰到涉及利益的核心問題: 如何商業變現。生存總是要通過商業途徑,尤其是作為內容“創業者”,在轉型發展過程中需要直面商業需求。自媒體一般被認為是靠內容和服務取勝,以吸引受眾的新型媒體。但內容再好,也需要借助強有力的渠道或平台進行傳播、推廣。在“平台”到“媒體”的轉型過程中,平台型媒體就是其強有力的“通道”。目前國內相對具備平台型媒體特點的包括騰訊、百度等。這些平台媒體的特點有:第一,打造的是開放式的平台﹔第二,對進駐的自媒體從業者有較高的審核標准﹔第三,以高薪酬維持旗下自媒體與平台本身的黏度,如“今日頭條”旗下的自媒體平台“頭條號”推出了“千人萬元”和“百群萬元”計劃,騰訊“芒種計劃”給予優質自媒體兩億元補貼等。除開平台型媒體本身針對自媒體創業者實施的變現措施之外,自媒體人也有相當多樣的營收模式。文字手段、品牌植入、廣告、會員制、包括做自媒體電商或是依附大型企業。有很多自媒體從業者不一定原來就從事媒體工作,他們可能是某一方面或領域的專家,專門在自己的自媒體平台上發表與本行相關的文章,這樣的意見領袖輸出價值觀可以影響很多受眾,他們推薦或自營產品通常很受歡迎。

三、專業化:原創內容迫切要求自媒體人把握時代特征提升影響力

1.順應傳播邏輯:平台型媒體給予自媒體人的發展“通道”

從平台型媒體開放性和權威性的特征看出,平台型媒體的發展呼應的是“集體智慧”,而自媒體正是這樣的存在。那麼平台型媒體視閾下,其發展本身能夠為自媒體帶來什麼?首先,作為具有開放性的“數字內容實體”,平台型媒體實質就是聚集信息和提供服務的平台,“平台”為自媒體人提供平台服務,包括提供工具和具有吸引力的“游戲”規則。

其次,平台型媒體在專業與個性集為一體的“權威性”中,更重要的一點是提供了目標“受眾”的精准“畫像”。近幾年,業界有人曾提出質疑:如果新媒體不能真正了解用戶,那和傳統媒體有什麼區別?的確,在新的媒介環境下,內容消費者已經逐漸從傳統渠道向“新平台”進行“大遷徙”,然而在積累粉絲后,許多自媒體人卻無法真正了解用戶的需求,粉絲變現也遭遇困境。如國外的BuzzFeed,它的核心競爭力在於數據跟蹤與挖掘能力,並且還會根據不同平台的分發機制做出針對性的調整。其實,現在許多有平台型媒體發展趨勢的“巨頭”們都在有意識做類似的工作,也旨在固化自媒體人的忠誠度。正如喻國明教授指出,互聯網時代的媒介技術公司以具有實力的操作系統為入口,衍生的網頁端產品和移動端產品更符合當今互聯網的核心關鍵:開放、激活、整合和服務[5]。

2.“專業主義危機”:自媒體人需勇於面對多重矛盾

在人人皆媒體的時代,媒體的專業性前所未有的“危險”。目前,苛刻的考察自媒體質量,能夠稱得上“優質”的自媒體還是屬於少數派。在自媒體的市場中,大規模的業余化顯然對一個媒體所要具備的專業性產生了沖擊。最重要的是,自媒體人既然選擇從事內容創業,就意味著與自負盈虧挂鉤,更表明必須擁抱商業潮流,但是內容和商業化之間天然存在矛盾。然而,一方面,沒有廣告、商品推銷作為盈利支撐,自媒體難以做大做強、實現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商業價值轉換的實現又有可能會逐漸消解自媒體的可信度和影響力。作為“媒體人”,要學會權衡內容與利益之間的關系。

然而我們要直面的一點是,平台型媒體視閾下,在開放的、實時的媒體平台上,任何防范措施,都不可能是高效的,任何內容的質量在即時的“場景”中都無法保証。在隨時變幻的場景中,每一個人都是記者,都是編輯,都擁有即時反饋的工具。所以,也不能一昧的夸張專業主義危機的嚴重性,反而要直面現狀,通過提高作為媒體人的專業素養,在與平台型媒體的協作互助中提高自我組織能力和完善糾錯機制,努力將“業余”上升到“專業”。

3.公共性與公益性:新視閾下自媒體人持續、健康發展的法寶

克萊·舍基在《人人時代:無組織的組織力量》一書中曾說:互聯網增補了真實世界裡的社會生活,而不是作為一個替代方案出現,“即使在一個被媒體充斥的時代,人們也渴望真正的人類接觸”[6]。現在,伴隨移動互聯網與智能設備的飛速迭代發展,傳統大眾媒體積極轉型,新興技術公司不斷崛起,技術改變下的互聯網空間已經進入到現實空間中,成為現代人們交流生存的公共空間,無論是平台型媒體還是自媒體,作為社會化的工具清除了公眾表達的舊障礙,從而改變大眾傳媒時代對渠道的壟斷,結果卻不恰當的導致了現實社會的“失聲”。平台型媒體視閾下的自媒體比起從前應該更具備“大手筆”的氣質,則更需要回歸作為一個媒體的公共性與公益性。2016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京主持召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肯定互聯網的經濟價值后從三個維度強調了互聯網的社會價值。如今,提升聯系社會的能力成為平台型媒體與自媒體人的長遠發展需要反思的核心問題。依照施拉姆的觀點,媒體除開政治功能與經濟功能之外,還應有傳遞社會規范、協調公眾意願、提供娛樂等社會功能[7]。就騰訊的“芒種計劃”來看,計劃實施后大量的自媒體人開始抱團參與,然而,在助力平台型媒體的建設同時,原創自媒體人應該更多的考慮將實現社會價值作為持久發展的核心理念,在建構自身影響力、拓展經營范圍的同時更加注重實現公共性和公益性,在“聯盟”或“抱團”發展的模式背后,真正落實到社會中,發揮自身話語權引導輿論、解決社會問題,堅守傳者素養才是提升自己影響力的不二法寶。

參考文獻:

[1] 李嘉卓,產消者.融合時代平台型媒體的核心[J].青年記者,2015(7).

[2] 喻國明,焦建,張鑫.“平台型媒體”的緣起、理論與操作關鍵[J].人民大學學報,2015(6).

[3] 魏武揮.自媒體:對媒介生態的沖擊[J].新聞記者,2013(8).

[4] 杰羅姆.中外互聯網巨頭重新定義“平台型媒體”[EB/OL].http:// jerome.baijia.baidu.com/article/444616,2016-05-10.

[5] 喻國明.基於互聯網邏輯的媒體發展趨勢[N].人民日報,2015-04-19.

[6] (美)克萊·舍基著.胡泳,沈滿琳譯.人人時代:無組織的組織力量[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7]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責編:石思嘉(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