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衛視推出《詩書中華》 賞詩文之美習詩禮之教

偌大的舞台上,一條“清溪”蜿蜒而過,42組家庭沿溪盤腿而坐,兩側帷幕影影綽綽,羽觴順流而下,緩緩停在一組家庭的面前,一對稚氣未脫的混血兄妹攜手登台,拱手作揖,以此開始了他們的詩書挑戰之旅……這是由東方娛樂集團出品、東方衛視打造的大型文化節目《詩書中華》的錄制現場,這檔以家庭為單位的節目在展現詩文之美的同時,也讓人看到了浸潤在傳統文化中的家庭所展現的詩禮之教。
“傳統文化不應該停留在課本上,而應該體現在家風、家訓、家規之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隻有將個人修養融入家庭中,整個社會才會形成和諧有禮的風氣。”節目嘉賓、文化學者錢文忠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據悉,節目將於4月14日起,每周五22:00登陸東方衛視。
題庫更廣
考詩詞更考古文,考記憶更考活用
詩入尋常百姓家,在《詩書中華》的節目現場,既有兄弟姐妹檔、父子母女檔,也有不少堂表組合,其中年齡最小的隻有5歲,最大的年過八旬,他們將以曲水流觴的方式,迎接第一關“家有詩書”的挑戰,由其余41組家庭為其贈字,隨機選擇七個字成為題目。每個家庭成員各答上下聯一句,答對五題即可進入下一輪兩兩對戰的“君子之爭”。
第二個環節考驗的不僅有詩詞,更涉及不少古文:“子不學,斷機杼中的機杼指的是什麼?”“當仁不讓出自哪裡?”東方衛視獨立制作人、《詩書中華》總導演王昕軼表示,自古以來詩文不分家,“如果說古詩詞道盡了中華千百年來的美態,那麼古文更多的是探討何為大道大義。‘先天下之憂而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無不如此。”
如此龐大的題庫,不光是選手,對於錢文忠和張大春兩位點評嘉賓來說,也是不小的挑戰。錢文忠透露,節目中出現的每一句詩詞、每一個字他們都要仔細考証,一旦發現有錯立刻重錄或補錄,“出處、作者,甚至一個小圓點的位置,都不能馬虎。”
不僅范圍廣,節目還特別加入了主觀題的部分,例如“以一首詩來形容微信的開機畫面”,每個選手的答案都大相徑庭,由42組家庭投票選出最契合抑或最有創意的答案。“我們希望大家對於詩詞不再停留於簡單的記憶和背誦上,而是能活用到現代社交中”,王昕軼說。
家庭出戰
讓教育化為教養,讓文化落為文明
“其實,我們每個人記住的第一句古詩,可能都是來自於父母或家人。”除了“詩文”和“活用”,王昕軼將“家庭”作為這檔文化節目區別於其他同類節目的最大不同之處。
5歲的黃雪潤是所有參賽選手中年紀最小的,身為語文老師的媽媽帶她上節目的目的不為比賽,而是想赴一場詩詞之約,“古人以詩書傳家,現代人以什麼傳家?豪宅還是名車?我想留給女兒的,是傳統文化。有詩才會有詩意的人生。”為了讓不識字的女兒學習更多詩詞,她想出了“唱詩”的方法教授女兒。
畢業於清華大學核科學專業的女博士齊妙當年因媽媽的強烈要求“棄文從理”,如今媽媽為了圓齊妙的詩歌夢,惡補詩文三個月,陪她一同登台。
來自山東的晒鹽工人牟廣輝帶著11歲的兒子上台。在兒子還不識字的時候,牟廣輝就開始教他背詩,每首詩都會認真謄寫在小本子上,多年來積累下厚厚一本。
小小一檔節目,折射出各種各樣的中國式親子關系,這讓錢文忠也感慨良多。在他看來,一些孩子年幼時被灌輸大量詩文,“雖然背的時候他們似懂非懂,但等以后突然碰到某件事情時,他們就會觸類旁通,恍然大悟。這就是我們說的讀書百遍,其義自現。”
錢文忠認為,讓孩子浸潤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除了體會詩文之美,更重要的是學會詩禮之教,“現場,有個別詩詞儲備很厲害的孩子,對家人很粗魯,我當時就提意見了。我們做這個節目的目的,是要讓教育化為教養,文化落為文明。”
文化熱潮
不談回暖隻問耕耘,當做事業而非產業
短短幾天的錄制,讓錢文忠和張大春兩人受益匪淺。張大春表示:“參賽者給我很大的刺激和鼓舞,讓我有更多的時間和動力,回到詩的寫作和研究上。”
而錢文忠感觸最深的兩點,聽起來有些矛盾,“一方面我感覺到古詩文離我們並不遙遠。所有家庭和參與者對它們很熟悉,出口成章。另一方面,我又感受到了傳播傳統文化和古詩詞的迫切性。”這種對立恰恰是他眼中傳統文化在現代人中的真實現狀,“傳統文化離我們既遠又近,我們對傳統文化既熟悉又陌生。”在他看來,每個人對於傳統文化,都應該保持一顆敬畏之心:“節目中,我既是嘉賓,也是一個學生。所有人在傳統文化面前,恐怕都是一個小學生。”
熒屏上,越來越多的節目將目光瞄准中國傳統文化,文化類節目是否迎來了一輪新熱潮?錢文忠直言,且不談回暖或是熱潮,如今國內的文化類節目,最好的態度應該是“隻問耕耘”,“文化節目越來越多,肯定是好事,但我們也擔心一陣熱潮一陣風,所以踏踏實實做好節目最重要,要把它當事業而不是產業。”(記者 殷 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