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7年·第4期

新媒體時代下屏幕依賴低齡化趨勢研究

——以延安市幼兒屏幕依賴情況調查為例

馮 嫄
2017年04月26日16:44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驟變的時代導致越來越多人自稱患上21世紀的世紀之症——“屏幕依賴症”,而“屏幕依賴”低齡化又是其衍生的一個新特征。如今的低齡族從呱呱墜地就正面遭遇新媒體時代的種種變換,他們應該成為電子媒介的主人,而不能做小小屏幕的“奴隸”。本文從時代背景出發調研分析延安市幼兒“屏幕依賴症”的現狀並從社會、家庭、學校等方面提出思考。

關鍵詞:延安市﹔幼兒﹔屏幕依賴

傳播學之父施拉姆把人類歷史假設成24個小時,提出了著名的“最后7分鐘”。這最后的7分鐘開啟了人類意想不到的歷史新紀元,午夜前的最后3秒則譜寫了人類大步流星邁進信息化社會的新篇章。

截至2016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31億,相當於歐洲人口總量。其中,手機網民佔比達95.1%,手機網民規模達6.95億。手機等電子產品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使人們變成了它忠實的“奴隸”。手機網民增長率連續三年超過10%,2016年新增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群體佔比達到80.7%,並且年齡呈現兩極化趨勢,19歲以下、40歲以上人群佔比分別為45.8%和45.5%,互聯網向低齡、高齡人群滲透明顯。越來越多的孩子們“遺傳”了一個叫做“屏幕依賴症”的世紀之症。

一、新媒體時代下延安市幼兒“屏幕依賴”的現狀調查

為了解延安市幼兒“屏幕依賴”的基本情況,從延安市L園8個大班300多名幼兒中,每班隨機抽取20名,S園2個大班80多名幼兒中,每個班隨機抽取20名,對幼兒、家長及老師做調查和訪談。受調查的200名幼兒中,147人使用手機或平板電腦,佔調查總人數的73.5%,其中男生80人,女生67人,53人不使用,佔26.5%。147名幼兒中,沒有幼兒擁有自己的智能手機,但平板電腦擁有率卻非常高,每天使用的人數是44人,隔天使用的19人,每周使用的71人,更久時間的13人,分別佔比是29.9%、12.9%、48.3%、8.84%。使用時長半小時以內的61人,半小時到一小時的78人,兩小時以上的8人,分別佔比41.5%、53%、5.4%。綜合調查結果:延安市兩個幼兒園大班幼兒電子產品使用人數超過七成,其中男生略多於女生,綜合使用頻率較高,時長過長,甚至有8名幼兒使用時長超過兩小時。相關實驗結果顯示:“孩子玩10分鐘手機,相當於看30分鐘電視﹔玩20分鐘手機,孩子的平均視力接近輕度假性近視狀態﹔玩20分鐘平板電腦,淚膜破裂時間與干眼症患者相當。”

二、幼兒電子媒體使用的功能與主體感受及使用動因

電子產品究竟有何等魔力,上至花甲老人,下至純真幼兒,皆對它“魂牽夢縈”。調查發現,幼兒使用電子產品功能最高的是游戲,頻次為112,其次是視頻音樂功能,頻次80,學習教育功能頻次44,照片(美拍、美圖)等功能頻次21,通信功能頻次14。而訪問幼兒時,絕大多數幼兒脫口而出他們用手機和平板電腦就是玩游戲:《貪吃蛇》《天天愛消除》《爸爸去哪兒》《捕魚達人》等舉不枚舉,其他功能則非常少。在選擇游戲時,一些兒童隨機選擇,也有一些兒童有明顯的偏好,甚至會指定父母為其下載游戲APP。不難發現,游戲功能是幼兒迷戀電子產品的第一原因。視頻音樂功能的使用則需要家長的參與。據調查,兩所幼兒園裡有近三分之一的幼兒參加吉的堡少兒英語等課外興趣班,需要平板電腦完成英語游戲等。還有如《寶寶找數字》《寶寶巴士》等益智類早教應用在娛樂之余發揮著學習教育的功能。

1.社交娛樂的需要。計劃生育的普及與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以至於這一代幼兒大都是獨生子女。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娛樂和游戲是他們的成長必需品,與衣食同等重要。高樓林立的封閉環境致使幼兒從小缺乏玩伴,孩子們有強烈的需求在各種真實的、虛擬的環境裡去尋求同輩社交。具體表現為在幼兒園與同伴討論或者同玩電子游戲以促進交往,又或者表現為在虛擬的電子環境裡,與虛擬的人物、動畫進行模擬的社交活動。電子小游戲的特點契合了幼兒娛樂的需要,簡單有趣,獨自一人也能體驗多元的角色,變換的場景,游戲的趣味,交往的樂趣。

2.親情交流與維護需要。數字化時代的全面進程,帶來的不僅僅是簡單的技術變革,同時伴隨著社會和文化的變革。孩子們玩的不再是丟沙包、踢毽子、跳皮筋……取而代之的是眼花繚亂的APP游戲。沒有了三五成群在院子裡玩耍嬉戲的小伙伴,沒有了斗智斗勇相伴成長的兄弟姐妹,父母的陪伴成了孩子們情感寄托的唯一一根救命稻草。而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孩子和父母真正享受的親子時光少之又少,因此,幼兒要求和父母同玩電子游戲,請父母幫忙“過關”,其實是與家長表現親昵的行為,以找到內心所需的歸宿感。自媒體時代也改變了家庭教養方式,“電子保姆”“智能玩伴”的出現,伴隨這樣的場景:父母有事要忙,遞給孩子手機或者平板讓孩子保持安靜,並且每每湊效。

三、“屏幕依賴”低齡化造成的影響

強大的媒介吸引力,在大刀闊斧改變人們生活的同時,帶來的負面影響人們有目共睹。越來越多諸如此類的新聞:《重慶9歲娃天天玩手機 一個月近視540度》《6歲男孩玩iPad成癮 孤僻易怒視力差》《10歲孩子沉迷iPad 玩出頸椎病》……參與調查的200多位家長中,81%的人稱孩子上小學時會給孩子買手機。問道“最擔心的電子產品對孩子的危害”時,47%的家長認為對孩子眼睛危害最大,15.5%的家長擔心對孩子頸椎有影響,29.5%的家長認為輻射會影響健康。另有7%的家長擔心孩子沉迷游戲或上網,兩位家長認為影響不大。

電子產品對幼兒的負面影響毋庸置疑。孩子過早使用手機、使用時間過長可能會產生手機依賴,對身心帶來多方面的損害。目前,日本、美國、韓國等各國也在想多種辦法為孩子使用手機等電子產品“限量”。科技始終在改變學習方式,完全摒棄科技追求傳統的學習方式也是不可取的,“這些電子產品就像一種新藥,總是伴隨一些副作用,但又不能不吃,關鍵是如何把副作用降到最小”。堵不如疏,如何引導孩子正確地使用電子產品就成了當務之急。

四、對“屏幕依賴”低齡化的思考

通過調查不難發現,對幼兒來說,除了年齡、性別、性格等自身特征以外,家庭、幼兒園、社會都對幼兒使用電子產品有非常明顯的影響。所以就營造良好媒介環境,提升兒童媒介素養,培養幼兒正確使用電子產品的良好習慣,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建議。

1.社會方面。歷史的車輪不可倒流,面對又愛又恨的自媒體時代,不應該因為它伴隨的負面影響就因噎廢食。2014年12月19日,中國首個民間兒童影視劇分級制度推出,將兒童影視劇分為五級:TV-K(2~6歲)、TV-G(6~7歲)、TV-7(7~10歲)、TV-PG(10~14歲)、TV-14(14歲以上)。這一民間標准引起軒然大波,也引起家長的恐慌與重視。國內沒有明確的分級制度,兒童又缺乏判斷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控制的約束力,新媒體時代下,電子產品的強大吸引力很容易讓孩子“走火入魔”。因此,伴隨著民間分級制度的出台與發酵,政府有必要與國際接軌,完善我國在這一領域的漏洞,使廣播影視與網絡娛樂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從國家層面出發,為社會、學校、家長保護未成年人提供指導和依據。

2.家庭方面。調查顯示,64%的家長會和孩子協商並控制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11%的家長會把電子產品藏起來或設置密碼,6%的家長會強行奪走。可以看出大多數家長在管理孩子使用電子產品時採取了一定的措施,但仍有17%的家長對此束手無策,2%的家長放任自流。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首先,家長應該理性的看待電子產品。信息化時代要求人們熟練掌握計算機等新媒體的使用技能,但電子產品終究只是工作生活的工具,人們不能淪落為“屏奴”被其主宰。這就要求家長做好把關人,掌握好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分寸,如何分配時間,怎樣利用電子媒介發揮有利作用。其次,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孩子過度使用電子產品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交流與陪伴的缺失,家長應該用豐富的活動把親子時間填充起來,盡量減少孩子對電子產品的依賴,同時也要避免自身依賴“電子保姆”的情況。最后,適當的管理使教育變得輕鬆有效。無規矩不成方圓,3~6歲兒童處於語言、動作、感官、對細節和社會規范的敏感期,不當地使用電子產品會帶來負面影響。6歲以上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是非觀和規則感,家長可先向孩子陳述其危害,就使用態度上達成一致,雙方協商約定使用時間、設置獎懲措施等,保証父母和孩子都能夠接受。

3.學校方面。幼兒園作為孩子最常生活的環境之一,對孩子的啟蒙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幼兒教師不僅需要有過硬的專業素質之外,還要起到溝通學校、家庭和幼兒的橋梁作用,提高自身媒介素養的同時,潛移默化的營造一個健康良好的媒介環境。學校也必須承擔起幼兒媒介啟蒙的責任,借鑒國外媒介教育的經驗,一方面及時培養幼兒的媒介素養,使幼兒具備初步的判斷能力。另一方面,學校可以適度的把媒介的使用融入到學前的各個科目,讓媒介真正成為教育的工具,為教育所用。

“屏幕依賴”是新媒體時代技術飛速發展衍生出的一個副作用,而“屏幕依賴低齡化”的趨勢也是其不斷發展的新特征。我們不能因為擔心絆倒就裹足不前。應該順應歷史的潮流,積極的呼吁社會、學校、家庭合力就營造良好媒介環境,提升兒童媒介素養,培養其正確使用電子產品的良好習慣而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 左志宏.大眾媒介與幼兒認知發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第一版),2012.

[2] (美)尼爾·波茲曼著.昭君譯.童年的消逝[M].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

[3] (美)尼葛洛龐帝著.胡泳譯.數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4] 曹晉,庄乾偉.指尖上的世界——都市學齡前兒童與電子智能產品侵襲的玩樂[J].開放時代,2013(1).

[5] (德)弗蘭克·施爾瑪赫著.邱袁煒譯.網絡至死:如何在喧囂的互聯網時代重獲我們的創造力和思維力[M].北京:龍門書局,2011.

[6] 敖成兵.時代變遷背景下的“屏奴”低齡化趨向解析[J].中國青年研究,2015(1).

(責編:石思嘉(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