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了不起的匠人》:小而美的網絡綜藝清流

徐鵬
2017年06月02日07:21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了不起的匠人》:小而美的網絡綜藝清流

  匠人正在制作漢服

  2016年被稱為新媒體紀錄片的井噴之年,在“互聯網+”模式和相關利好政策的推動下,各種紀實影像類作品被推出,累積點擊量達到了近50億次﹔同時,近兩年也成為文化類綜藝節目崛起的一年,從《我在故宮修文物》,到《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文化類節目的收視和口碑不斷給我們帶來驚喜。在這兩大背景下,微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2016年6月上線優酷播出,緊接著又在2017年4月推出第二季,將目光鎖定在蜀錦、織染、制陶等普通匠人的技藝和他們的日常生活,和觀眾一起探討“東方美”的話題。節目第一季播出就打破了優酷紀錄片類播放紀錄,更被網友爭相點贊自發傳播,譽為“網絡綜藝中的一股清流”。

  新媒體已經成為紀錄片繁榮發展與市場化進程中不可忽視的新勢力,也在商業變現方面為制作者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渠道,作為一部“互聯網+紀錄片”的典型代表,《了不起的匠人》不論是節目取材和內容上,還是針對互聯網平台播出所做的年輕化表達,不僅成就了《了不起的匠人》“小而美”的紀錄片新形態,也帶給制作者們不少可借鑒之處。

  “工匠精神”被《咬文嚼字》評選為2016年十大流行語之一,在此之前《了不起的匠人》等文化類綜藝已經開始關注到長期以來被整個社會淡忘的匠人群體,“匠人”的故事何以打動人?主要是因為他們“擇一事終一生”的生活狀態觸動了現代人的內心。對於習慣了快節奏都市生活的人來說,匠人們用心打磨作品、為每件器物注入內在靈魂的工作場景讓人“雖不能至,心向往之”。《了不起的匠人》沒有把筆墨停留在器物上,而是帶領觀眾一起走進每個匠人豐富的內心世界,通過他們的個人生活為器物和“東方美”做生動注解,這種匠人故事之美讓人心動。

  網絡綜藝常常被打上“快消品”的標簽,很難和這樣一部節奏平緩、沒有激烈沖突的紀錄片對應起來,但《了不起的匠人》就是用同樣的“匠心”來打磨節目的質感,達到了堪稱電影級水准的敘事和畫面。20分鐘的長度裡不僅完整地講述了一個匠人用心雕琢器物的故事,還通過故事的呈現表達出了制作者對“東方美”的理解和感悟。除了被網友評價“每一幀都可以當壁紙”的鏡頭之外,第二季還邀請了台灣著名音樂人胡德夫為紀錄片量身打造了主題曲《無涯》,可以說將品質追求做到了極致。在注重品質的同時,節目也沒有忽視對年輕受眾喜好的考量,請來了林志玲擔任“分享人”並旁白,為節目注入了靈動時尚的氣息﹔結尾的“燃字幕”畫面與文字結合直抒胸臆,這種如同匠人一般雕琢作品帶來的質感美,更是獲得大量網友點贊。

  “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這個命題對於所有人來說都不陌生,但是這一口號落實到行動上,往往又有很大的操作難度。近年來中國文化在世界領域的魅力不斷擴散,伴隨“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中國文化的傳播又迎來了新的機遇,“東方美”到底是什麼?《了不起的匠人》用第二季一整季節目、12位匠人的故事進行探討。每種器物背后的故事,都是東方品格的凝練,每一件器物的誕生,都反映著東方人對於人與天地萬物如何相處這一永恆哲學命題的思考。這種結合匠人故事的生動講述方式顯然也更容易被觀眾理解,每一件器物的登場,都是東方之美的一次極致綻放。

  伴隨著傳媒生態的不斷演變,結合新媒體傳播優勢誕生的“微紀錄片”迅速崛起,《了不起的匠人》作為其中的典型代表,“短、平、快”“小而美”的成功模式值得借鑒,“互聯網+紀錄片”的形式也必將為更多搭乘新媒體快車的優質文化作品提供新的舞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