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7年·第5期

新媒體環境下人際交往危機的理論探源及對策【2】

蘇  悅
2017年06月05日08:42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三、破解交往危機的對策

“社會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產物”,人的交往問題理應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上去思考。如何使人際交往回歸到正常狀態是我們要考慮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制定網絡交往規則,制定者和交往主體一起努力。如同社會缺少法律就不能正常運行一樣,網絡交往中缺少必要的規則就難以走上正常的軌道。網絡交往虛擬性、隨意性的特點決定了必須建立起一套網絡交往的規則。(1)從規范的制定者來說:首先,可以借鑒現實生活中的交往規范,比如誠實守信、關心他者、禮貌待人等,規定網絡交往哪些應該做,使人們的交往處在一個確定的環境中﹔其次,制定相應的處罰機制,明確哪些是禁區、什麼不應該做,如有違反,則對其進行處罰,讓人們知道自己的交往是有規則的、不是隨心所欲的。從應該做和不應該做著手,形成一系列的網絡交往規范。(2)從交往主體來說:首先,不傳播虛假信息,對不知真假的信息發動探究思維去審查,弄清楚結果﹔不發布污穢信息,自覺抵制網絡污染﹔其次,將中華民族有關交往的優良傳統自覺應用到網絡交往中,為網絡交往的大環境貢獻一份力。

2.提升人的道德境界,激發人的交往潛力。傳統道德正失去其控制力而新的道德規范尚未建立,人們處於一個“無德可依”的局面。正如王一多所說“中國目前社會道德的基本特征是一種無序的狀況,整個社會缺乏基本的道德共識和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則,人們在不同社會領域、社會場所和社會群體中,各自按照不同的、往往是相互矛盾的道德准則行事”[4]。道德的缺場要求我們必須加快網絡新道德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社會主義道德。交往是人的內在需要,破解當代人際交往危機最根本的還是要從交往主體本身入手,提升交往主體的道德境界,樹立崇高的道德觀。社會成員應認真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吸收傳統道德中積極的、符合社會要求的思想,並身體力行弘揚道德規范。從內在方面來說,社會成員應約束自我的行為,並利用多種方法自覺提高自我修養,比如學思並重、省察克制、慎獨自律、知行統一等。同時積極參加公益活動,淨化心靈。道德境界的提升,使交往主體解決了交往中不信任問題,為主體敞開胸懷挖掘潛能提供了外在條件,以此來打破人受到外界力量支配的狀態,使其逐漸恢復本真狀態,促進人交往本能的發揮、促進物質與精神的統一。

3.保証信息的真實性,促進網絡媒介正確運行。交往主體對網絡媒介的沉迷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網絡上有很多引起人興趣、關注的話題,而這些話題並不完全是真實的,只是設計出來僅僅為增加人們的點擊率來獲得利潤的手段。這提醒網絡媒介在發布信息時應保証信息的真實性,不能隻為勃關注而制造虛假信息。保証信息的真實性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著手:從信息的傳播過程看,應該加強對傳播信息的規范和管理,可以通過制定針對保証信息真實性的法律法規、獎懲制度、加強相關部門對媒介信息的審查力度等方面加強對對網絡媒介環境的引導。同時,從網絡媒介的主體來看,媒體行業的自律是保証信息真實性的決定因素。盲目追求點擊率、轟動性,不僅與新聞傳播的基本原則背道而馳,也是新聞專業工作者缺少專業素養的體現。因此,應加強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規范建設,提高其專業素養,增強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感。從交往主體來看,對待網絡信息不能一味追求“新”“異”,隻為獲得趣味感而忽視了應有的理性,交往主體應該提高鑒別信息的能力,不傳播虛假信息。

人是社會的細胞,人際交往在社會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社會主義是充滿和諧、友愛和溫情的社會,當代人際交往危機必須得以破除。在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中國家、社會和每個人都不能袖手旁觀。

參考文獻:

[1] (美)弗洛姆.健全的社會[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88:111.

[2] 汪清,張啟平.對網絡人際交往的倫理思考[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5):58.

[3] 潘寧,丁麗麗.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及其當代意義[J].江西社會科學,2010(3):72-76.

[4] 王一多.道德建設的基本途徑[J].哲學研究,1997(1).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